張賢標
(貴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貴州 貴陽 550000)
現代建筑種類繁多、功能各異,人們對建筑的外觀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十分重視建筑的使用壽命、功能價值。建筑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需要不斷完善技術工藝,同時做好工程管理工作。本文從設計、采購、施工等多個環節入手,分析工程管理中常見的問題,保障各個環節的有效銜接,促進工程質量、效益的提升。一方面,要做好成本管控,減少資源、能源的浪費,堅持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另一方面,應該做好施工管理,在施工中進行嚴格的監督審核,保障施工的安全合理。為此,建筑企業應該創新管理模式,促進管理質效的提升,使建筑工程與現代社會的建設發展相符。
目前,我國城鎮化腳步加快,工業建設水平也不斷提升,社會固定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在這個背景下,我國建設需求不斷提升,對建設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很多建筑工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城市建設、國民居住的需求。但也有很多建設問題存在,包括投資效益不高、缺少償還貸款的能力等,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工程質量,進而導致管理混亂、工期拖延等問題。此外,如果建筑工程管理措施不合理,還會帶來污染問題,包括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污染等[1]。建筑工程涉及的學科較多,包括工程學、管理學、建筑學等,既具有管理學科的共性,也具有獨特之處。工程管理與企業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工程管理主要針對施工質量、成本、工期等要素進行管理。所以工程管理的能力會直接影響工程效益,企業必須要創新管理觀念,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有利的管理策略,并且保障管理方案的執行力度。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3 個方面:第一,管理質量會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信譽,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第二,建筑施工比較復雜,會受到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工程中存在很多交叉環節,對工藝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各個工藝之間應該相互搭接。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會影響工程的順利施工和建設質量;第三,當前建筑工藝、材料和技術都在不斷創新,建筑企業也在持續發展,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通過科學的管理促進工藝技術、材料設備等方面的創新。
在建筑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保障施工安全,因為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會存在各種安全隱患。一些建筑企業安全意識匱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管理模式落后。現代建筑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建筑企業不再掌握充分的自主權和控制權,需要依賴于承建人,雖會收取管理費用,但各個建設環節依舊由承建人主導,可能會采用轉包、分包等形式,造成安全文件的落實難度較大,無法進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導致管理效果降低;第二,不重視安全管理。在施工建設中,沒有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管理員或施工人員沒有足夠的安全意識,沒有嚴格按照國家規范、技術標準、安全文件等落實工作,也沒有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如果工程建設中發生安全問題,無法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第三,安全生產體系不完善。一些建筑工程雖然建立了安全生產體系,但并不全面,且沒有嚴格落實,安全生產機構沒有徹底貫徹安全生產思想。主要原因是缺少責任制度,崗位部門的職責不夠清晰,在經濟合同中沒有充分的體現安全生產制度,造成安全生產指標與要求不符。
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合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但當前的合同管理中依舊存在諸多問題:第一,缺少合同意識。很多企業沒有認識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同時缺少法律意識。在實際管理中,合同管理人員直接將合同發送給項目經理,彼此之間并沒有進行充分的溝通,項目經理不重視合同內容且缺少相關的知識,所以管理措施并不合理[2]。在合同簽訂的過程中,由于法律知識匱乏,所以經常存在描述不嚴謹、內容不全面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極易導致合同糾紛。一些無良企業甚至會采用“陰陽合同”的方式來謀取私利,不僅影響工程質量,還違反我國法律規范。第二,對合同風險認識不足。在合同簽訂的過程中,沒有詳細分析、表述合同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所以經常出現各種爭議糾紛。建筑工程會采用分包的形式進行項目發包,因承包方式各有不同,所以合同內容并不一致,存在較大的管理難度。在投標過程中,不確定因素較多,包括工期、成本等,極易出現表述不清楚的合同內容,且投標管理和合同管理的對接不夠緊密全面,造成工程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建筑工程建設施工中,確保質量是工程管理的首要任務,但質量問題在工程管理中十分常見。引發質量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材料質量、機械質量等多個方面。在材料方面,由于對材料采購、檢驗、存儲、運輸等工作不夠重視,造成材料的數量、質量與實際要求不符,或因為違規堆放(見圖1)、運輸不當等問題造成材料質量受到影響。沒有做好監督和管理,在施工中經常出現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問題,進而導致工程質量低下,甚至引發許多安全問題[3]。在機械設備方面,沒有做好設備的養護、檢修等工作。在機械設備使用的過程中甚至會出現違規操作等行為,不僅影響工程質量,還會帶來安全隱患。此外,施工和設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也會影響工程質量,如果工作團隊的業務水平較低,則可能出現設計不合理、施工不恰當、對接不全面等問題,進而影響工程質效。

圖1 材料違規堆放
在建筑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工程管理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提升工程管理的效果,需要充分了解工程的實際情況,然后明確目標組織,確保各個環節的完善。要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合理安排各個工作崗位,明確各崗位人員的工作職責,并且做好監管工作,杜絕隨意安排人員的情況。可以通過審閱圖紙的方式了解工程概況,同時也可通過圖紙分析工程采用的工藝技術,確定技術規范、操作要求等內容。詳細分析工程細節,合理利用各項技術資料。此外,應該了解施工組織設計、技術經濟文件等材料對工程整體質量的影響,分析工程中有哪些環節比較薄弱,同時做好勘察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圖紙內容,掌握工程概況[4]。在現代工程中,可以應用BIM 技術優化工程管理工作(見圖2),采用該技術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根據模型掌握工程施工的實際情況,分析工程中潛在的問題,進而實現全壽命周期管理。例如,在國家會展中心建設的過程中應用了BIM 技術,有效解決了組織、體量和工期等問題。應用BIM 技術后,國家會展中心工程順利完成93 萬m2的土方開挖,50 萬m3混凝土澆搗和9 萬t 鋼筋結構吊裝等體量較大的施工內容,同時保障了施工的安全問題,最終獲得了“白玉蘭”獎項。在桁架、主機房等部分的機電管線設計中可以應用BIM 技術,通過工廠化預制的方式促進機電系統內施工質效的提升,確保機電系統可以快速投入使用。在BIM 技術應用后,可以實現全面化預制施工,保障了該工程建設效率,滿足工期要求。

圖2 BIM 建筑全壽命周期管理模式
此外,組織調控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需要做好技術交底、圖紙交底等工作,對施工組織進行有效的調控,確保施工目標的實現。應該根據組織設計、經濟文件等要求進行規劃,協調各個工作環節,尤其要做好關鍵部位的把控工作,有效預防工程建設中的風險隱患。
在建筑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將安全放在首位,安全施工不僅可以保障工程質量,同時也關乎企業信譽。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僅要落實有效的安全教育工作,還要做好安全巡查、監督等工作。在教育方面,應該開展相關的宣傳、培訓、演習等活動,也可以建立安全體驗區(見圖3),通過真實的體驗來提升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5]。針對高空墜物等安全問題,要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監督現場工作人員的操作行為,降低風險概率。如果出現危險問題,要及時采取應急處理措施,包括人員急救等。例如,在三峽市建筑工程建設中,采用智慧化監管的方式,對施工現場進行標準化的管理,同時還采用信用管理等措施。將參與企業、人員、項目都納入在管理系統之中,開發宜昌智慧城市數據庫和誠信住建APP,可以實現動態監管。尤其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應該積極建立網絡信息系統,采用實名制的管理方式,開通全市工程質量檢測驗證系統,可以通過網絡憑條查詢質檢報告,為工程管理提供更多依據和幫助。通過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可以減少數據滯后、邊緣化管理、信息孤島等問題,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進一步提升管理質效。

圖3 建筑安全體驗區
為了保障工程質量同時控制建設成本,需要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度,對施工和管理環節進行嚴格的把控。首先,要做好材料的管理工作,不僅要安排專門的采購人員,嚴格審查材料的質量水平,還要做好運輸、存放、抽檢等工作。在材料進場之前需要再次檢驗,確認材料的數量、規格、質量等參數是否符合要求。例如,山東省開展了全面的材料抽測工作,針對保溫材料、混凝土實體、防水材料等重要施工材料進行抽測,并開展材料進場驗收、取樣復驗等工作,隨機抽檢重要材料。針對預拌混凝土,還要檢測構成材料、外加劑等質量。堅持“四不兩直”的原則,即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其次,要做好機械設備的管理和維護工作,應定期維護設備,在使用前檢驗設備是否存在故障問題,確保設備的使用安全和效果。應該制定定期維護方案,也要設置專門的設備存放區域。
在合同管理方面,應該強化管理人員的法制意識,將合同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確保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一方面,要對職責、權限進行詳細的劃分,確定主管、協管的關系,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嚴格管理合同起草、評審等流程。在合同簽訂完成后,還需確認雙方對義務和責任的履行情況。可以采用動態管理的方式,在招標階段管理合同,對內容進行詳細的編制和審核,主要審查工期、質量、計價等內容,為后續工作的落實奠定基礎。在談判階段也要做好管理工作,保障內容描述的嚴謹全面,遵照法律規范擬定合同,做好法律教育工作,使管理人員掌握專業的法律知識,同時提升相關人員的法律意識。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質量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工程管理工作中也經常出現各種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應該采取合理有效的優化措施,不僅要做好安全管理,還要做好質量、合同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并且積極應用信息技術,促進管理質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