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虎
(甘肅省莊浪縣水務局,甘肅莊浪 744699)
莊浪縣位于甘肅省中東部,地處東經105°46′15″~106°23′45″、北緯35°03′23″~35°28′26″。東鄰華亭市,西接靜寧縣,南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秦安縣毗連,北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隆德縣、涇源縣接壤。轄區東西長56.4 km,跨經度37′30″,南北寬46.6 km,跨緯度25′03″,總面積1 553.14 km2。
韓店鎮位于莊浪縣東部,鎮政府駐地東門村,距縣城17 km,鎮轄面積176 km2。南洛河沿鎮順流而下,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項目區防洪工程存在問題:一是長期進行單一的建設,兩岸防護硬質化現象嚴重,致使河道渠化,失去自然性、生態性,由于河道采取渠化泄洪的治理思路,河道僅定位在滿足泄洪的需求,河流淺灘、灘涂作為堤防工程的新農田面積,河灘被圍墾,建成的素混凝土護堤不能有效對污染物及生活垃圾進行分解,同時在洪水來臨時,河床砂層在水流作用下發生移動,河床植物也隨之沖走,植物和生物不能固定在河床上,河床上不能形成濕地,不能凈化空氣,工程區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也失去了自然多樣性和美學價值。因此,亟須轉變觀念,進行系統綜合治理。二是河道枯水期流量不足,支流垃圾多、水污染負荷大,河床質污染較為嚴重,導致水質不達標。水洛河流域徑流多由降雨補給,大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多集中在7—9月。河流枯水期流量不足,干旱月份河道常發生斷流現象,水資源雖然總體豐富,但由于調蓄水利用工程,不能充分發揮河流維護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生態功能,對生物群落等也產生了不良影響。三是河道為人民群眾提供親水、休閑的功能短缺,人文景觀、文化設施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不相適應。通過這次治理,改善工程區內河道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為在水洛河大規模進行生態治理提供建設模式和經驗。
莊浪縣水洛河上游段河道治理項目位于莊浪縣韓店鎮石橋村段,本次治理河道總長0.70 km。根據工程布置,本工程設計在水洛河干流布置生態河堤1 463.0 m,其中左岸布設740.0 m,右岸布設723.0 m。河堤沿岸修建人行道路1 605 m,河道內修建河道跌石5座,仿樹桌凳7套,仿木踏步5座[1]。
本次布置的生態河堤具有以下優點:一是體現了“尊重自然,人水和諧”的原則[2]。從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審度水洛河上游段河道治理,在促進河道生態環境修復改善、維護河流健康生命的同時,營造優美河道環境,使河道沿岸成為水清岸綠環境優美、生物多樣的開暢空間,為沿岸群眾創造宜居生態環境。二是實現了“適度超前,著眼長遠”的原則。工程在規劃建設之初就遵循發展的眼光,高起點謀劃,使工程從整體布局、長遠發展、河道治理與經濟發展關系等方面處于先進領域,在同等條件、同等行業情況下,使其在今后一定時期始終保持超前水平,從而高標準、高起點抓好水洛河上游段河道生態治理。三是實現了“繼承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該工程已批復的設計,結合水洛河現狀及沿岸城市發展需要,實施水洛河上游段河道生態治理。
堤頂寬度與護坡厚度:工程修建完成后堤頂與主河槽上部河床高度保持一致,但堤頂碾壓寬度按照《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要求[3],并結合“經濟性和少占耕地”的原則,堤頂碾壓寬度不小于3 m。格賓護坡表面有較大的孔隙率,透水性大,利于河床砂礫層內水循環,使水流能與河岸的水土進行交換,植物容易生長,河流、土壤、植被三者之間的自凈化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參考同類工程經驗,護坡坡比1∶1.5,護坡厚度為0.3 m,基礎底寬100 cm、深100 cm,矩形結構,鑲嵌于砂礫土內,均為格賓塊石。
堤頂高程確定:工程在已建河堤河道內修建,堤頂高度的確定只需滿足2年1遇洪峰流量下行洪要求即可,不必再考慮安全超高、波浪爬高、風雍水面高度等因素;若洪水較大,本次治理的生態河堤不能滿足行洪要求時,可在生態河堤上部河床內進行行洪[4]。這種生態河道治理不但滿足了防洪要求,也節約了投資。
國民經濟綜合評價:國民經濟評價指標均達到了設計要求,從宏觀社會效益看,本項目實施后,一方面抵御洪水對河岸的沖刷,保護村莊及村道;另一反面在項目實施中農民參與建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對當地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為了加強對項目的建設管理,“莊浪縣水利工程建設站”為項目法人,全面負責工程建設的各項工作。莊浪縣水洛河上游段河道治理項目自實施以來,始終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工程的建成,為彰顯莊浪山水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支撐莊浪縣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強的基礎。
項目法人堅持按建設程序辦事,加強施工技術和質量、資金的控制管理,保證了工程建設正常有序地進行,貫徹“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理念,把質量目標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同時,克服施工受汛期、河道較窄、導流困難等條件限制,充分考慮了汛期、天氣因素,并針對相關問題制定詳盡的應對措施,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本項目的實施,使河道抗御洪水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增強了化解污水的能力,滿足了沿岸群眾生存發展的要求。
依照《堤防工程管理設計規范》(SL171—96),工程保護范圍內禁止取土、開荒和種地等破壞植被的違法行為[5]。莊浪縣水務局和韓店鎮人民政府共同協商制定相關的水質保護政策和規定,動員當地群眾沿堤外坡腳種植防護林保護堤防、美化環境。對居民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并定期進行監督檢查。工程建成后在該區域設立警示牌,嚴禁各類生產廢水、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嚴禁居民往河道里倒垃圾及其他有毒有害廢物。通過相關政策及措施的實施,加強和鞏固了建設成果,促進了工程區旅游事業快速發展,帶動了經濟增長。
莊浪縣水洛河上游段河道治理項目為公益性質的建設項目,效益主要為防洪效益,無其他財務收入。價格水平年為2020年。防洪工程社會折現率采用8%計算。經計算,各項國民經濟評價主要指標匯總如表1所示。該工程經濟凈現值為4.25萬元,大于0;效益費用比為1.248,大于1;經濟內部收益率為8.28%,大于8%;各項指標均滿足要求。

表1 國民經濟評價主要指標
4.2.1 直接效益 包括防洪減災效益和減免人力、物力、財力耗費的效益。經計算,這2項效益在項目實施后年均總效益為9.90萬元。
4.2.2 間接效益 一是既涵養水源,又遏制水土流失。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美化了環境,促進了項目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二是社會效益。項目區氣候條件適宜,但基本農田播種面積較少,每年發生洪災對耕地毀壞嚴重,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防洪工程的建設,可以改變土地奇缺現狀,提高作物產量,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改變農民生產生活基本條件,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政治穩定。
一是項目建成后能根治水患,保障沿岸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能優化區域環境,促進工程區旅游事業快速發展,帶動經濟增長,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生態文明小康村的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生態河堤治理開啟了河道治理的一種新模式,工程線路較短、影響范圍較小,沿線地貌類型較少,工程建設對地面的擾動類型也較少,提高了已建河堤基礎抗洪水沖刷能力,減輕洪災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河堤治理不僅環保,也提高了治理局域環境整體質量。總結治理經驗和成果,為以后大規模實施生態河堤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適合大幅度推廣。
三是莊浪縣水洛河上游段河道治理項目通過經濟評價:項目在經濟上是合理可行的。
四是莊浪縣水洛河上游段河道治理項目是加強水洛河水生態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需求的重大舉措;強有力地推進了實現“梯田產業強縣和生態文化名縣”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