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長偉
(平邑縣平邑街道辦事處,山東 平邑 273300)
無論是農村生態環境還是城市農村環境,都是人們當下關注的熱點話題。對于發展我國農業的基層農民來說,如何在新時代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農業,加強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數量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經濟收益,推動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是必須深刻研究的問題。我國的經濟發展在近年來逐漸放緩,然而發展生態農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型策略,不僅能夠降低勞動力,還能以農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意義。改進農村農業生態環境,不僅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基礎,更是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使農戶、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但是這一改善僅僅停留在物質生活上,精神生活上的改善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逐漸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不到環保的重要意義。例如,農民在處理農業廢水、廢物時,可能會直接排到河中,沒有統一處理的意識,垃圾分類意識也就更無從說起了。另外,還有很多農民會把農業垃圾堆放在土地上,不僅占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產生的有害氣體會給周圍的居住人民帶來比較惡劣的影響。最后,由于農村發展、農業的科技水平以及農民的文化水平與城市比較非常落后,所以并沒有把政府的資金投入到購買污染物處理設備上去,導致了水資源、土壤、空氣不同程度的污染,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質量,不利于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究其原因,在于農村傳統觀念的延續與現代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即傳統生活條件落后,較低的環境保護理念并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然而在社會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現代生活用品、農業生產用品,如化肥、農藥、洗滌劑等化學用品逐漸成為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環保理念低,將導致農村周邊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
由于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主要發展的就是重化工企業,所以在那個年代的企業規劃,和生產布局都是非常不合理的。首先,污染物處理設備比較落后,所以工業污染直接大幅度減少了全國范圍內的農村農業耕地面積。工業制造產生的廢水被排入了河流中,導致農村水資源質量加快惡化速度,甚至出現了水體自凈能力喪失的嚴重后果。另外,如果被污染的工業廢水流到了土壤中,會改變整個農村土地的生態平衡,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在我國大力開展城市化建設之后,許多化工企業、制造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當中,為了節約更多的經濟成本,往往會選擇把生產地址建設在郊區或者農村,導致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在污染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還會對周圍的居住人民帶來身體健康上的影響。而在工業污染治理的層面上,由于農村環境保護機制不夠完善,工業污染治理難度大、問題多,企業發展通常面臨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挑戰,如果過于追求經濟發展,必將導致環境保護受到影響,而過于注重環境保護,又將導致企業的經濟收益受到制約。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許多農民給下一代傳輸的思想就是要放棄扎根鄉村農業,去往城市開辟新的人生。這也就導致我國農村人口流失非常嚴重,農村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很難開展現代化的高質量農業生產。另外,城市化在不斷推進的過程當中,也逐漸擴張到了農村耕地面積,導致農村土地資源被侵占,可以實現耕地來發展農業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由于年輕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和人均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不但給農村農業發展造成了決定性影響,還使生態環境越來越不容樂觀。另外,很多農民沒有掌握新技術、新理念,信息化素養極差,無法實現生態農業發展,所以生態農業自然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價值。長此以往,使農村農業發展不如人愿,經濟水平也呈現著下降的趨勢。特別在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與信息技術的關系日漸緊密,如果缺乏較高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及素養,將導致生態環境保護質量和效率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制約,不利于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
我國經濟的發展給不同領域當中的各個行業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越來越多的問題也呈現了出來。從農業領域來看,因為人均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利用量增加、化肥農藥使用越來越廣泛等現象,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面對這種現象,我國已經加大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力度,并且必須以優化、調整生態環境、加大土地資源利用率來實現農業的轉型,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縱觀現階段的農業發展現狀,使用現代化的技術、理念能夠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生態農業對技術性和制度的要求較高,并且需要借助以往的農業生產模式來完成。生態農業的優勢就在于,能夠完全避免傳統農業的種種弊端,不僅能夠減少環境污染、資源緊缺等現狀問題,還能帶來理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通常來講,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效率。然而,要想切實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協調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通過緩解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均衡性與穩定性,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從傳統的不可持續型和粗放型農業生產模式轉變為綠色化經濟發展模式,切實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此外,在綠色經濟理念提出和應用的背景下,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形成以環境友好型為抓手的經濟發展體系,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開拓出全新的發展渠道。譬如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為農村旅游產業的建設提供支持,可以使文化旅游、體驗式旅游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和重心。在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引領并鼓勵我國其它農村地區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提高生態保護的質量和效率,從而在生態農業建設與推動的過程中,形成規??捎^的綠色經濟發展態勢。
不管是以往還是當前,農民一直都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第一執行者,他們在促進我國農業經濟上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要想真正改變農村的生態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改變廣大農民傳統的思想觀念上入手。各地區相關部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宣傳推廣方法,提高農民對發展農業時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幫助他們了解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對自身經濟收益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調動起生產農業時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意識,保證在發展農業時,能深刻貫徹落實生態農業,把生態農業政策真正落實在生產中。同時,各地區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和示范作用,制定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獎懲制度,給予那些認真貫徹落實,發展生態農業農民豐厚的物質獎勵或者精神獎勵,激發全體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并自告奮勇地參與到生態農業建設當中,創造良好農業發展氛圍的同時,推動鄉村振興。此外,我們還要消除傳統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雖然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然而在傳統文化中還蘊含者“無后為大”“多子多?!钡呢撁嫠枷耄菀讓е罗r村人口急劇增長,嚴重影響到農村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所以在革新思想觀念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消除傳統文化中的負面影響,提升傳統文化在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譬如通過各類文化活動、主題活動或宣傳活動,引導農村居民樹立正確的發展觀、生態觀及生活觀,使生態環境保護逐漸成為農村居民建設美好鄉村的抓手與依托。此外,在農村居民思想觀念及理念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提升農村居民的信息化素養及意識,將現代化思想傳達給農村居民,使其能夠更好地接受并理解綠色經濟、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
推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對于農村發展生態農業來說,必須要有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的強有力支持,才能從根源上減少發展農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破環,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因此,政府要為那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農戶提供一定的資金補貼,使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去購買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同時對生態農業發展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必要成本,提高整體經濟收益。在農業開展生態農業之前,政府要讓各大生態農業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前往基層,為農民培訓,為他們滲透新技術、新理念的同時,教會他們使用新設備的方法,以及處理農業廢物、廢水的正確方法。這樣不僅能夠讓廣大農民感受到政府和國家的支持,還能真正調動起發展農業的積極性,進而提高種植效率,實現增收,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除此之外,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入農村,通過社會資本的流入和整合,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在社會資本整合與流入的過程中,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必須完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及監督機制,在確保社會企業、組織的基本權益和收益下,提升其利益回報率,使其更加積極地、自主地將資金投入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唯有如此,農村生態農業可以得到更好的資金保障,促進農產品的市場化、產業化轉型與發展。
改變農村發展農業的生態環境如果只憑借口頭宣傳和推廣是遠遠不能夠貫徹落實的。因此,必須要完善相關的農村農業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才能真正讓農民認識到農業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因此,各地區政府部門必須加強監管力度,對那些不遵守經營法則的化工企業,以及那些不遵守農業生產規則的農戶加強懲罰力度,如果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還要負起相關的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例如,有的農民在生活中肆意向河流排放廢水、廢物,第一次發現要在處罰金的基礎上進行嚴肅警告。對于那些污染性較強的化工企業,如果在警告后沒有加以改正,相關部門可以勒令工廠歇業或者關閉。最后,對于那些在保護區域之內亂砍濫伐的農民、組織、企業,政府要立刻叫停,處以罰金、警告,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加惡劣的破壞。此外,由于中國人口基數較為龐大,增長率較高,人口素質較差,因此在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著重提高國民素質,做好農村環境、資源及人口工作,推動其與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使相關法律法規得到更好地落實與執行,進而增強我國生態農業的構建質量,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效率。針對工業污染所帶來的環境保護問題,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從生態保護與企業生產的角度出發,不能將管理重點全部局限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范疇中,應從企業發展的層面出發,注重企業的經濟發展和建設。譬如構建促進企業發展與環境建設的法律法規,引導企業提高廢棄物的利用質量和效率,形成循環經濟、回收經濟體系,讓環境保護真正轉變為企業發展的動力。
改變農村生態環境不僅是農民的事,更是政府和社會必須要參與、關注的事。農業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生態環境更是生活和生產的重要基礎,所以發展生態農業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