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雯 李忠菊
(1.湖南科技學院,湘南傳統建筑與鄉村建設研究所;2.湖南科技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傳統民居在我國分布廣泛,它不僅僅是指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建筑實體,同時還涵蓋傳承下來的當地風俗習慣、思想文化、行為方式和制度等。傳統民居蘊含的豐富的綠色營建技術,對目前大力倡導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極大的借鑒價值,有利于構建綠色、低碳的建筑環境,能夠大量節約資源;另一方面,傳統民居建筑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當前傳統民居正面臨保護與傳承的嚴重威脅,因此保護傳統民居意義重大。
1.1 村民及當地政府保護意識淡薄。當前相當一部分村民及當地政府對傳統民居的重要價值認識不清,沒有意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因此私自拆除、改建傳統民居的行為時有發生,還有些村民在傳統民居旁邊亂搭亂建新的建筑物,這些行為導致直接破壞了整個村落的傳統風貌,讓傳統民居的價值大打折扣。
1.2 維護修繕資金短缺。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村落不足5000個,而到了2010年,較為珍稀的傳統村落已不到3000個。
一大批傳統村落面臨維修資金短缺的問題,盡管在2012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四部聯合頒布了《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并在接下來的幾年將一大批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并給予了維修經費支持,但是國家是從宏觀層面做出的傳統村落保護決策,維修資金也是按照同一標準撥付,而實際上各地傳統民居損壞程度不一,僅僅依靠政府發放的維修資金明顯是杯水車薪,也不是長久之計。而對于沒有入選國家傳統村落名錄的那些村落來說,境遇更讓人揪心,如果一直沒有資金的投入,那么這些傳統村落直接面臨消亡的危險,村落中的傳統民居將得不到修繕,只能在風雨中獨自飄搖,一旦損毀再難以恢復,這對國家來說將是無法估量的損失。
1.3 傳統村落保護、活化模式單一。目前大多數傳統村落保護模式較為單一,依靠國家下撥的維修資金勉強維持,勞動力外流嚴重,村落中人口空心化,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農田因無人耕種而荒蕪,當地的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缺乏活力。有些村落為了拉動當地經濟大力發展旅游業,但是沒有顧及自身的承載能力,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結果制約了后續的發展,達不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綠色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2.1 “天人合一”建筑思想。莊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其發展成為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天人合一”中的“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一切人事均要順應自然規律。這種思想在中國傳統民居中體現出來的就是人、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很多傳統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是受到“天人合一”建筑思想的影響。
2.2 建筑風水學理論。“風水”二字婦孺皆知,通常被大眾認為是迷信,建筑風水學主要是研究建筑物的選址、方位、通風采光等問題,考慮的是人們生活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問題,和現代“環境科學”有共同之處。且不論風水觀念中人們迷信的一面,建筑風水學有積極合理的因素,推崇選擇背山面水的宅基地,前面有平坦空曠的地坪,這樣的選址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實際生活需要,同時也滿足了審美的需求。
2.3 “中庸適度”勤儉節約思想。我國國人深受勤儉節約思想的影響,這方面在傳統民居建筑形態中也得到了體現,傳統民居通常講究對資源的利用和開發要適度,比如在材料的選擇上很少采用奢華的裝飾,對營建技術的運用也以適當為原則,對建筑物的周邊環境也有保護意識,由此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當今地球上資源極其緊張,傳統民居蘊涵的低成本、低污染的綠色營建技術對現代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有著非凡的借鑒意義。傳統工匠的精湛技藝讓我們嘆為觀止,同時值得我們繼承發揚并進一步創新。
3.1 “自然和諧,擇優而居”的選址原則。傳統民居的選址通常是自發的,人們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結合當地的地理狀況、氣候條件等實際情況,并沿襲祖輩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在當地擇優而居,并代代相傳,由此逐漸形成了聚落;傳統民居的選址就是對當地環境的一種適應,既不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又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環境特點以期達到保護環境同時又適宜居住的目的。
通常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背山面水的地形較多,這既符合實際生活所需,也體現了人們的審美取向。建筑不是單一的存在,將人、自然、建筑當作一個整體,從整體的視角來看待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交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樣的民居更適合居住,居民的舒適度也會大大提升。
3.2 室內空間環境的營造方法
3.2.1 自然通風設計。通風設計是營造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人要呼吸新鮮空氣,夏天要帶走多余的熱量都離不開通風,室內風環境是影響宜居度的關鍵要素。傳統民居設計中的天井、廊道、巷道等建筑元素相互作用,從而實現自然通風的目的,主要利用的是熱壓與風壓通風原理。熱壓通風主要是利用太陽照射不均而形成的熱壓作用達到民居內縱向風循環,如天井通風。風壓通風主要是利用門窗、廊道、巷道的相互連通,這樣自然風能夠順利地進入室內,從而使室內空氣流通。俗稱的“穿堂風”就是利用風壓的作用到室內“走”上一圈 ,室內的通風效果這樣就比較均勻了。
自然通風的實現是熱壓作用、風壓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利用熱壓作用、風壓作用實現的自然通風技術與現代的空調技術比較而言,自然通風技術非常節能、環保,是一種純粹的綠色生態技術,是借助外界的自然力量而實現的。
受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制約,傳統民居的通風只能靠自然通風實現,當時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通過計算或分析然后建造,工匠們只能憑借對當地氣候、自然環境的把握以及傳承下來的營造經驗來進行建造。這些經驗對現代的建筑設計、傳統民居的修繕仍有較大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值得進一步傳承和發揚。
3.2.2 自然采光設計。首先,室內的采光也是建筑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傳統民居通常布局比較緊湊,室內的采光主要依賴門窗、天井、屋頂的明瓦、建筑高差來實現,其中門窗的采光效果最佳;其次是天井,天井在傳統民居中是非常重要也是很常見的建筑設計,通過天井可以實現多個房間的采光需求,通常臨近天井的房間會把窗戶設置在天井方向,從而實現室內采光優化的目的;再次利用屋頂的明瓦、前后屋檐的高度差也可以達到自然采光的目的,但是效果沒有門窗和天井明顯,只能優化局部光線。
3.2.3 保溫隔熱設計。傳統民居建筑為了實現冬季保溫夏季隔熱的目的,在設計上也是有著獨到之處,冬季的保溫措施主要有利用天井、廊道、庭院的緩沖作用阻擋冬季寒冷空氣入侵,外墻封閉加厚措施防止熱量流失,并且門窗、巷道朝向通常很少面向北面。
隔熱方面主要是廊道、巷道的自然通風帶走熱量,高聳的院墻形成的陰影、挑出的屋檐等達到遮陽避熱的目的。此外通常傳統民居中會設置閣樓,使得屋頂和室內之間形成空氣層這樣也能實現隔熱的目的。
3.3 傳統民居的選材。傳統民居選材通常遵循“就地選材,因材施造”的原則,土、木、石、磚是最常采用的主要建材,土的使用主要是砌墻和鋪地,土坯墻防火隔熱效果較好,并且制作工藝簡單,造價低,能夠循環使用;用三合土鋪設的地面能夠很好抵御潮濕;木材刷上桐油能夠防蟲防腐,與現在的水泥相比有著更好的隔熱效果;青磚的保溫隔熱性能良好,且耐磨損;石材耐腐蝕耐磨損性能優良。
這些材料成本低,獲取便捷,經過簡單的加工即可使用,并且可以循環使用,對環境的影響極小,非常符合環保節能的綠色建筑理念。
綜上所述,傳統民居營建工藝蘊含了豐富的綠色技術,這些技術將為現存的傳統民居保護與修繕、現代建筑的綠色設計提供重要的參考,便于將傳統綠色技術應用到現代建造過程中,從而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建筑技術、營建材料等也在更新換代,對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作用,如何在當代民居中科學應用傳統民居的綠色營建技術值得探索與創新。例如在選址布局上選擇向陽的地方,同時盡量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段,“依山”可以有效地抵擋冬季的寒冷氣流,“傍水”在夏季的時候更有利于消暑,這樣在小范圍內能夠做到形成良好的小氣候。在建筑的朝向上以正南或偏離正南些許角度為佳,這樣建筑物冬季可以接受充分的日照并且在夏季的時候建筑物有更好的通風條件,有利于調節室溫,獲得更佳的居住環境。此外,為保障民居建筑能夠經久耐用,可將夯土墻、木架結構、土坯墻等技術進一步創新,比如采用更堅固耐用的框架結構,這樣抗震性能優、施工周期短,有效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在材料的選擇上可就地取材,并盡量循環使用。這樣既降低了經濟成本,也是對環境的一種保護,例如建筑物拆除后的木可以作為燃料,土可作為肥料,廢棄的水也可處理利用,從而做到可持續發展。
當今,我國新城鎮化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民居建筑的發展前景廣闊,要避免片面注重高科技新型材料的不良趨勢,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當地的材料,“因材制宜”地運用于傳統民居建筑之中,從而達到生態節能效果,營造出蘊含當地文化、綠色、生態的人居環境。
5.1 保護生態環境。傳統民居是傳統村落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載體,是十分寶貴的歷史遺產,民居與周邊山水相互依存,融合為一個整體。保護民居就要對農田、林地、濕地要進行土地適宜性分析,構建核心保護區、環境協調區等區域。平原區要加強農田建設治理農田污染,山區要退耕還林防止水土流失,還要治理水污染,保護好與傳統民居息息相關的山水格局等生態環境,讓傳統民居依存的周邊環境持續煥發生機。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加強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尤其是一些進行了旅游開發的村落更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緊繃環境保護這根弦,始終記住金山銀山才是我們的靠山。
5.2 打造綠色建筑。目前全球資源短缺、污染十分嚴重,因此在規劃與建筑中要推崇綠色發展、節能、環保的理念打造綠色建筑。傳統民居通常缺乏資金和技術,挖掘匠人們的營建技術并運用在傳統民居的修繕與維修上,可以用盡量少的資金對現存的傳統村落環境進行最大限度地修復、保留,使傳統村落煥發生機。綠色建筑的思想正契合我們當前全社會倡導的生態文明理念,綠色、節能、環保在當前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尤其顯得可貴。
5.3 發展生態經濟。傳統村落要實現再生必須在生態文明的框架下,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堅決杜絕為了短期利益犧牲環境的盈利行為發生。合理開發當地資源,因地制宜,因地取材,發展生態經濟,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并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最大限度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并對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和無毒處理,使生產生活發展能夠良性循環持續進行下去。
5.4 發展數字化保護技術。發展數字化技術是保護傳統村落的有效措施,也是未來傳統村落保護的趨勢。目前相當多的傳統村落中空心化問題嚴重,大量青壯年外出工作,維修資金極端短缺,當地村民及政府保護意識不強,交通又不便利,難以吸引游客觀光,這種情況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面臨不小的壓力,那些傳統民居及歷史遺跡在風雨飄搖中很可能會逐漸消失。發展數字化保護技術,就可以將傳統村落永久地保存下來,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傳統村落數字化博物館,游客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到傳統村落的獨特魅力,感受它豐富的歷史底蘊與文化。
除此以外,國家、各級政府還要繼續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的資金投入,并大力向村民普及傳統村落的相關知識,增強村民和基層組織的保護意識,變被動保護為主動自覺維護。
傳統民居作為傳統村落的物質載體,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鄉愁,是無數人的精神家園。探討傳統民居中蘊涵的綠色營建技術,不僅可以為現存的傳統民居保護與修繕提供借鑒,而且對現代民居的綠色營建有著意義非凡的啟示,因此,研究傳統民居中的綠色技術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