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維 趙明勇 馬賢森 聶紅艷
(畢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貴州 畢節 551700)
現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顯著提高,他們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茶葉作為我國飲食文化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需要對其生產技術進行創新,加大對無公害茶葉的培養力度。同時,還需要實現對病蟲害的預防,從而不斷提高無公害茶葉的質量。
自從我國加入了WTO,食品安全等內容已經和國際接軌,茶葉作為其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不例外。因此,在此背景下,要想進一步提高茶葉的質量和產量,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需要實現對無公害茶葉的有效種植。我們所說的無公害茶葉主要是滿足食品安全和相關標準的茶葉,同時,在具體的種植和生產中沒有農藥殘留等,并且也不會對周圍的環境帶來影響。
要想讓我國當前的茶葉生產滿足無公害標準,相關的農技站和種植戶等需要在無公害茶葉的培養技術出發,完善種植方案,加強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在此過程中,還需要結合種植地周圍的環境等因素,將病蟲害有效控制在可以允許的范圍中,避免對日后無公害茶葉的生長帶來影響。
2.1.1 生產基地的選擇
首先,在對無公害茶葉進行種植前,一定要注意對種植基地的選擇。要求土層深厚、腐殖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強,同時,還需要保證種植地的透水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為無公害茶葉的健康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對種植基地進行選擇時,要對其中病原菌的實際含量進行嚴格控制。通常情況下,基地中的實際病原菌數需要控制在104到105個·g-1,并且其中寄生蟲卵數也不可以過高。
2.1.2 選擇有利的茶葉品種
由于茶葉品種直接影響著其日后生產的質量和產量,所以在對無公害茶葉進行種植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對無公害茶葉品種的選擇。最好選擇高抗病性和高產量的品種。同時,要想進一步提高茶葉本身的品質,除了要考慮和分析茶葉本身的性質和特點,還要注意對不同茶葉品種的科學搭配。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茶葉的產量,還能夠滿足當前市場對無公害茶葉的需求。具體搭配品種的方法為:首先需要結合茶葉的實際發芽時間,將其分為特早生以及早生等,此部分內容占據總比的20%。其次,中生和晚生的無公害茶葉品種一般要占據總比的30%,一定要注意對搭配比例的科學控制,滿足種植的具體原則,從而進一步提高整體的種植效益。
2.2.1 加強對土壤的管理。在對土壤進行管理時,需要對其進行理化特性的改善。如,要對其進行深耕和除草,然后才可以將草料和秸稈等覆蓋在上面。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土壤的環境和質量等都得到有效改良,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土壤的有機質以及活性。例如,可以在茶園種植1到3年的幼齡茶,將綠色肥料栽種在茶園的行間,保證土壤肥沃,徹底清除其中的雜草。最后,還需要注意對土壤結構的優化和改善。
2.2.2 合理施肥。為了避免肥料等客觀因素對無公害茶葉種植效果的影響,在對其進行施肥時,一定要應用有機肥,并且還要對化肥的施用量進行有效控制。在幼齡的茶園中,需要對氮、磷和鉀等元素的比例進行科學控制,一般將其控制為2:1:1.5。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氮肥的比例一般會隨著樹齡的增長不斷地增加。因此,最好在無公害茶園多應用一些農家肥料,如泥肥和秸稈等。
2.2.3 水分管理
在此管理工作中,保水是其中的主要內容,因為只有充足的水分,才能夠為無公害茶葉的穩定生長提供基礎。因此,在對水分進行管理時,需要將其中的耕層土壤含水量進行嚴格控制,至少將其保持在75%到90%。同時,還要對水分的散失進行嚴格控制,最好將草鋪墊在土壤上面,或者是在茶園的路邊,科學建立蓄水池,為日后無公害茶葉的種植等提供更多的便利。
其次,還可以采取措施,適當增加綠化的整體覆蓋面積,主要是為了讓其中的水土更加營養。特別是在氣候比較干旱的時期,這個時候耕層的含水量并不會太高,如果已經低于70%,要立即引水灌溉。要想達到無公害栽植的要求,還要對其中的水質進行嚴格控制。
2.2.4 注意修剪
實現對茶樹的科學修剪,不僅可以得到高產優質樹,還能夠促進茶樹的生長。但是,為了避免不適當生長對其生理功能帶來的影響,需要注意修剪次數不宜過多。同時,還需要將修剪的深度以及周期進行嚴格控制。在此過程中,要想保持樹冠良好的基礎,還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深修剪,或者是定型修剪,保持茶樹的生產力得到維持。
種植人員要明確具體的修剪原則,分析茶樹的生長規律以及分枝的特性,實現對茶樹枝的修剪和整形,主要是為了促使茶樹可以朝著整齊化的方向發展。由于茶樹在生長中,其本身就需要比較高的營養,所以適當地修剪幼齡茶樹,可以在促使其樹冠定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速茶樹的穩定生長。
最后,要全面掌握修剪的方法。
2.2.4.1 輕修剪。這種方式主要是對茶樹中的茶芽數量進行控制,實現對此部分內容的調節,可以將過多的茶芽進行適當修剪,強化其愈合能力。
2.2.4.2 輕修平。要想讓茶樹在生長中,保持樹冠平整,就需要加強對此方式的有效應用,并且在修剪后,茶樹整體的發芽率也會不斷增高。
2.2.4.3 深修剪。可以通過對此方式的有效應用,實現對枯枝和老枝的徹底剪除。值得注意的是,在對茶樹進行修剪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了病蟲害枝葉,需要及時對其進行有效處理,避免出現大面積病蟲害的情況。
2.2.5 做好茶葉的采摘工作
一般情況下,茶葉的主要采摘方式有兩種,也就是幼齡茶園的采摘以及成齡茶園的采摘。首先是幼齡茶園的采摘。在此采摘中,需要遵循“以養為主和以采為輔”的原則,并且還要應用留邊和打頂留側等多種方法對其進行采摘。其次,在應用成齡茶園采摘這種方式時,需要結合具體的要求進行采摘,避免對優質茶的原料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還需要做到第一時間分批采摘,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茶葉的產量和品質,還能夠實現對采摘和制茶設備的科學配置。
此外,在具體地采摘過程中,要做到留葉采摘,不可以過度采摘。最后,在完成基本的采摘工作后,需要注意對種植基地環境的優化,對其進行全面清潔,及時清理其中的雜草和落葉,為日后無公害茶葉的種植提條件。
3.1.1 生態環境的影響
由于不同生物的性質不同,并且其對周圍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所以長時間下去,某些病蟲害會不斷繁殖。例如,茶尺蠖其本身的1.-2代卵盛孵期與茶芽的展開期具有比較明顯的相似性,再加上其全年的發生代數比較多。所以如果不對這種情況進行有效處理,其發生的范圍會不斷擴大,影響了無公害茶葉的質量和產量。
3.1.2 栽培技術的變化
最近幾年,在我國栽培技術不斷變革的背景下,一些病蟲區的棲息環境等也發生了變化,如茶園向半山區的方向發展,這會導致小綠葉蟬等多種種群不斷發展。再加上氮肥等肥料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茶樹芽葉中的氨基酸,這會讓茶葉蚧和茶樹葉病的發生率不斷上升。雖然留葉采摘技術已經得到了有效應用和推廣,但是其也為茶細蛾的產卵提供了場所,影響了無公害茶葉的種植。
3.1.3 沒有科學應用化學農藥
由于化學農藥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力作用,所以在對農藥進行使用時,不僅會殺死害蟲,還會殺死天敵昆蟲,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某些害蟲的活動猖獗。調查發現,我國茶園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就出現過蚧類猖獗這種情況。在對導致此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時,發現與大量使用有機氯農藥存在直接的關系。再加上,有機磷農藥的廣泛應用,導致蚧類種群對有機磷農藥的敏感性不斷下降,這并不能起到真正的預防病蟲害的效果。
3.2.1 加強農業防治
首先,需要采取措施改善茶園的環境,主要是為了發揮茶園本身的自然調節作用,在此基礎上保持生態平衡,實現對茶園周圍環境的優化。其次,還需要改善樹冠本身的密集郁閉度,在茶園的周圍進行植樹造林,豐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保證生物種群的平衡性,進而實現對病蟲害的綜合性防治。
在開展農業防治工作時,需要選擇抗病蟲性強的品種,主要是在此基礎上應用植物的抗性資源遺傳性,不斷強化無公害茶葉的抗病能力。同時,還要采取措施做好檢疫工作。由于一些茶樹的品種本身就具有隱藏的病菌,所以在對其進行引進的時候,一定要加強檢疫的力度,避免整片茶園受到影響。此外,相關的種植人員還需要處理和保護好天敵的關系,主要是因為天敵是治理害蟲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借助自然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為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保證。
3.2.2 物理防治
這種防治方式主要是應用人工捕殺,對茶麗紋象甲和茶蠶等害蟲進行預防和處理,讓危害情況得以減輕。在此過程中,還要借助某些害蟲自身的趨性,科學應用引誘劑和燈光等方式對其進行誘殺。但是,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開益蟲的高峰期,然后對其進行誘殺,進而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3.2.3 生物防治
首先,要充分利用天敵的資源,大力推廣生物防治工作。由于生物防治比較安全,并且對茶葉沒有藥害,不污染周圍環境的措施,所以其在無公害茶葉的病蟲害防治中已經得到了有效應用。這種方式還可以降低成本,加強對寄生性以及捕食性昆蟲的有效保護。此外,如果在茶園的周圍保留植被,還能夠實現對生物棲息地的有效保護。通過對松毛蟲、赤眼蜂和茶園蜘蛛等害蟲的天敵利用,實現對相關病蟲害的有效預防。
最后,還可以利用昆蟲激素等生物產物,對茶小卷葉蛾進行防治,對其中的成蟲進行誘殺。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還需要加強對有益生物以及代謝產物的有效應用,進而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
3.2.4 化學藥劑防治
為了進一步提高對無公害茶葉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可以在農業以及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加強對化學藥物的科學應用。同時,還要通過茶園調查等方式,對蟲口密度高和病情指數大的茶園進行科學管理,主要結合我國無公害茶具體的生產標準,實現對藥劑的科學應用。在此過程中,首先,不可以在茶園中應用高毒和高殘留的農藥,如甲基對硫磷等,避免對土壤環境等帶來影響。其次,還需要嚴格結合防治指標用藥,不可以見到蟲病就急于用藥。如果病蟲害超過了防治指標,需要對此類茶園進行科學用藥。
同時,還需要安全和正確地應用農藥。在用藥的時候,最好科學選擇農藥的品種,并且還要注意對方法和濃度的科學應用,加強對安全間隔期的有效管理。例如,要用Bt制劑的300到500倍液,對茶毛蟲和茶黑毒蛾等病蟲害進行有效預防。
在此過程中,還要注意對其他無公害茶葉的管理,避免其受到影響。最后,需要進行輪換用藥。在對無公害茶園進行施藥時,除了要對用藥時間和濃度等基本條件進行有效控制,還要注意對每種農藥的應用,其在采茶期只能使用1次,并且以后還需要輪換用藥。只有這樣才可以在防止病蟲出現抗藥性的同時,減少農藥的殘留,避免對無公害茶葉的健康生長帶來影響。
在對農藥進行選擇時,主要以高效和易于降解的農藥為主,主要是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結合我國現有的相關標準,在選用農藥時,不可以在茶葉的生產中應用氰戊菊酯和甲胺磷等藥物,一般推廣使用蘇云金桿菌制劑等生物農藥,并且還可以科學應用石硫合劑,減少其他情況對茶葉生長的影響。此外,在應用化學農藥的時候,還要保證施藥的質量,采取措施減少農藥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在有機茶園使用農藥時,要選擇生物農藥和植物性農藥,不可以應用任何化學合成農藥,進而實現對周圍環境的綜合性保護。
現如今,為了保證食品食用的安全性,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我國加強了對無公害食品生產的重視。茶葉作為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飲品之一,需要提高其質量,實現對無公害茶葉的高質量生產。因此,要加強對無公害茶葉栽培技術的有效應用,優化周圍環境,加強田間管理,注意對優良品種的選擇。同時,還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通過對生物和化學防治方式的科學應用,不斷提高無公害茶葉的產量,從而減少其他因素對茶葉健康生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