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錦實
(吉林省白山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長白鎮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服務科,吉林 白山 134400)
作為中國的高產糧食作物,玉米是畜牧業、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的重要飼料來源,也是食品、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業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因此,提高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間管理水平,對于提高玉米質量和產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基于此,針對去雜株弱苗、清除雜草、中耕培土、防治病蟲害等幾個方面討論,以求有效提升玉米田間管理技術水平。
1.1 逐步加強對于玉米栽培工作的重視。玉米相較于傳統的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其本身具有很強的耐旱、耐寒、耐貧瘠性和良好的環境適應性。玉米本身可以制造玉米淀粉、玉米胚芽油、利用玉米淀粉制糖、釀酒,并且玉米須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玉米皮中的膳食纖維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等作用;玉米秸稈可以粉碎還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地肥力等。基于以上玉米的優點,玉米的栽培工作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家相關部門在不斷改良優化玉米栽培技術的同時,還在培育和研發新的品種的玉米,各地方政府也為栽培玉米的農戶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有效帶動了農戶的工作熱情,促進了玉米栽培產業的發展。
1.2 玉米栽培規模在不斷壯大。由于玉米耐旱、耐寒、耐貧瘠性強,且具有良好的經濟性,使得玉米在我國的栽培規模不斷壯大。隨著近些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機械化設備在農作物種植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得玉米栽培工作變的更加的規范和高效,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1.3 玉米栽培和田間管理技術的優化。玉米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玉米栽培和田間管理技術的不斷革新。近些年來,玉米的產品問題已經初步符合了人們的需求,現階段人們更加關注的是玉米產品的質量和環保問題。玉米栽培和田間管理技術的優化,主要針對與綠色環保發展理念進行的,這就促進了綠色玉米產品的大批量生產,和整個玉米產業的環保化。
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糧食產量不斷上升,玉米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增加,但是玉米的產量比卻在下降,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間管理技術水平不夠。
2.1 玉米栽培的密度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玉米的茁壯成長需要一定的生長空間,玉米栽培密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玉米的質量和產量。目前,大多數農民進行玉米栽培時,往往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來制定玉米的栽培密度,這就導致難免出現栽培密度不合理的情況,影響玉米質量和產量的同時,加大了后期的田間管理難度。
2.2 玉米栽培后不能進行合理的施肥。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分布不均,各地土地成分之間具有較大差異,而又由于農業科學服務配套設施水平較低,很難做到定時對土地成分進行檢測,農民在玉米栽培過程中,不能依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施肥,依據其經驗多以施氮肥為主,使得出現施肥單一、施肥過量或施肥不足的情況出現,導致肥料不能對玉米的生長起到最大的作用,限制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
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間管理是一項重要且復雜的工作,直接影響了玉米的生長質量和產量。結合目前情況來看,需要對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間管理技術進行優化。
3.1 保證深耕與施肥處理的科學合理
3.1.1 加強深耕與培土處理。深耕是在耕種之前,將田地深層的土壤翻上來,淺層的土壤覆下去的操作,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最后實現增產的作用。對于提升玉米栽培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水平來說,加強深耕與培土處理,降低土壤板結產生的幾率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措施。在進行深耕與培土處理時,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天氣狀況的同時,對于滲水性和透氣性能較差的土地來說,耕種人員要進行合理的深耕與培土處理,使得土地疏松,提升土地的透氣性和滲水性,加快玉米根系的生長速度,防止出現倒伏現象。
3.1.2 合理進行施肥。玉米生長發育后期,如遇陰雨、暴雨、干旱等極端天氣,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玉米后期田間管理的工作當中,耕種人員要充分結合當地土地情況和天氣變化因素,進行科學和合理的施肥,保證玉米正常生長發育的同時,提高玉米生長速度,提升玉米產量。例如,在栽種之前遇到了當地降雨量較大的情況,這種天氣情況會使肥料快速溶解,提升肥力的發揮速度,導致玉米生長發育后期出現土地拖肥的情況。因此要在玉米處于抽雄至吐絲階段的時候及時施肥,不過要避免施肥數量太多,要根據具體的土地情況,以增加肥力為主,若存在滴灌帶的情況,可以采用滴灌的方式完成補肥處理。
3.2 制定科學合理的玉米栽種密度。進行玉米栽培時,首先需要就是要制定合理的栽種密度。要依據玉米群體發展的適宜數量要求,結合個體發育的具體條件和水平來確定適宜的基本株數,充分利用土地的光、熱、水、肥等資源,以獲取理想的玉米產量。每個玉米株的營養最終只能滿足一個玉米穗的成熟,因此對于長有多個玉米穗的玉米株,要將多余的玉米穗盡早去除,確保最上部的玉米穗成熟飽滿,保證玉米的生產質量。
3.3 做好除雜株弱苗工作。在玉米栽培的后期,去除雜株弱苗工作對于玉米健康生長發育是十分重要的,其是將玉米田中出現的各種雜株、弱株進行清除,以此保證健康的玉米苗能夠得到足夠的營養成分以進行生長發育。通常情況,玉米去除雜株弱苗的工作可以和除草工作同步開展。除雜株弱苗工作,包含對于小株、病株、弱株、雜株等清除工作,只保留玉米田中長勢良好的玉米幼苗,以此提高種植田的透光性能與通風性能,保證水肥配置的科學合理,避免出現健康的玉米幼苗由于生長空間小、采光能力不足、水肥配置不合理而阻礙其生長的現象。對于玉米田中出現的病株,其自身病癥很容易傳染給其他玉米幼苗,因此耕種人員必須要及時地對玉米田中出現的病株進行有效地清理,防止病害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種植密度,保證了玉米的健康、快速生長。
3.4 增強化學防控技術的應用。玉米倒伏是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因風雨天氣或不當管理使玉米植株傾斜甚至是著地的一種生產災害,嚴重影響了玉米的產量。玉米倒伏現象的產生主要受三種因素影響:第一,受玉米品種影響,植株過高、穗位過高、秸稈細弱,或次生根少;第二,受人為管理影響,種植密度過大、施肥不合理等;第三,受天氣環境影響,在玉米的拔節期遇陰雨、缺少陽光照射和灌漿期遇暴風驟雨。因此,耕種人員要學習和應用先進的技術,避免出現因人為因素而導致的玉米倒伏現象。運用化學防控技術,科學把控藥物的使用量和具體時間,以增強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保證玉米的產量。
3.5 通過人工授粉的方式增加玉米的結實率。玉米的結實率也是影響玉米最終產量的因素之一,玉米結實率高能夠有效提升玉米每畝的產量。在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間管理工作中,耕種人員要大力應用人工授粉技術,提高玉米的結實率,確保良好的田間管理效果。對與處于高溫、陰雨等惡劣天氣條件下的高產玉米田,依然可以使用人工授粉的方式,來確保和提升玉米的結實率。
人工授粉的具體做法和注意事項如下:
3.5.1 采集花粉。人工授粉第一個步驟就是采集花粉,首先要找一個容器,將容器靠近玉米雄穗,輕輕晃動雄穗,將花粉抖落在容器中。之后再對采集的花粉進行篩選,去除里面的粉囊、穎殼以及其它的雜物,這樣花粉就收集好了。花粉采集后要及時施用,一般是在晴天早上8~9點進行,如果過早采集水分過大,花粉易結團,這是不利于授粉的。
3.5.2 授粉。授粉時間一般在早上八點半到十一點,由天氣具體情況而定,授粉時要用到授粉器,將花粉輕輕地撒在花絲上,完成授粉。一般對于雌穗我們應當進行三次授粉,分別在它們吐絲的早期、盛期和末期,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證花粉的受精和結果。
3.5.3 人工授粉的注意事項。在玉米去雄后5~7天,雌穗開始吐絲,這個過程大約會持續5~7天,而在玉米花絲吐出后2~5天內授粉最佳,這時候的授粉結實率高;授粉時間最后選擇晴天早上8~11點進行,這時田間不要有露水,如果過早,露水會影響授粉;在溫度高于35度時不宜授粉;授粉最好現采現授,授完再采,防止一次采粉過多,造成堆積,花粉死亡,影響授粉。
3.6 加強中耕培土工作。中耕培土主要是指在玉米植株生長期間,在株間進行表土松動并且將土壘到植株根部,這樣做可以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地溫、促進微生物和養分有效化,同時可以去除雜草、促進植株根系伸展、調節土壤水分狀況。中耕培土對于玉米植株的快速生長,和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都有顯著的幫助。在玉米栽培后期田間管理工作過程中,耕種人員還需加強進行中耕培土工作。
3.7 對于玉米病蟲害的防治。玉米的病蟲害種類較多,這對于玉米的健康生長發育影響極大,甚至造成減產或絕收的嚴重影響,因此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玉米栽培后期田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玉米常見病蟲害有玉米絲黑穗病、玉米銹病、大小斑病、莖腐病、黏蟲、玉米螟、蚜蟲及地老虎等。對于玉米的病蟲害,田間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是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綜合防治、統防統治,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相融合。
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
3.7.1 農業防治。農業防治是指耕種制度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充分結合,例如精細整地、合理輪作,降低玉米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對種子進行消毒殺菌;合理制定種植密度,增強田間通風透光性能,促進玉米植株健康生長;科學供應水肥,提高玉米抗性等。
3.7.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指的是在田間設置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吸引害蟲聚集并殺滅。這種防治技術成本低,殺害玉米害蟲的效果較好,且對環境基本沒有影響,屬于環境友好型防治技術。
3.7.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害蟲的天敵、細菌等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目前這種防治技術較為成熟,但成本較高,推廣難度較大。
3.7.4 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技術是目前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其是在玉米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針對不同的病蟲害種類,使用相應的化學藥劑。化學防治技術需要注意采用高效、低毒性、低殘留的化學藥劑,并且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既要達到防治效果,又要減少化學藥劑的害處,降低藥劑對于環境的污染。
3.8 進行晚收。目前,我國東北地區都會選擇每年的10月份進行收割,在這其中有一部分耕種人員為了增加自身的經濟效益而選擇提早進行玉米收割。而早收玉米其實并不利于增加玉米的產量,晚期的玉米包葉呈現白色,籽粒線也會消失,這個時期的玉米粒全面吸收了營養成分,玉米的產量隨之得到增大,此時收割玉米,玉米的質量和產量都能得到有效保證。
綜上所述,優化玉米栽培后期田間管理技術,不但能夠促進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也能夠促進整個玉米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本文通過對玉米栽培后期田間管理技術的分析,從保證深耕與施肥處理的科學合理,制定科學合理的玉米栽種密度,做好除雜株弱苗工作,增強化學防控技術的應用,通過人工授粉的方式增加玉米的結實率,加強中耕培土工作,對于玉米病蟲害的防治,進行晚收等八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優化措施。以此希望提升玉米的抗倒伏性、降低玉米病蟲害的危害、提升玉米的結實率,進而提升玉米的質量和產量。由此可以看出,系統地分析和思考玉米栽培后期田間管理技術,對于促進玉米產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玉米這種糧食作物在我國許多省份都得到到了廣泛地種植,不但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玉米的質量和環保問題更加重視,栽培人員既要保證玉米的產量。同時還要不斷提升玉米的質量和環保性,就必須要將玉米栽培后期田間管理工作做好,結合實際工作經驗,總結管理工作中的問題,不斷優化田間管理技術,提升田間管理水平,實現整個玉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