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精武 滕飛龍
(安順學院農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種植。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量最多的國家,馬鈴薯種植面積超7000萬畝,年產量達9000萬噸。其中,西南地區是我國馬鈴薯的主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0%以上。不過,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產量雖均居世界第一,但單產水平相對低于英國、荷蘭等發達國家。因此,在穩定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優化我國馬鈴薯生產布局,促進產業持續發展十分必要。貴州地處我國西南內陸腹地,以高原山地為主,喀斯特地貌典型發育,有大面積的巖溶地區。當地緯度低但海拔較高,平均在1100米左右,氣候冷涼,適宜馬鈴薯生長發育,是我國馬鈴薯優質高產地區之一。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貴州馬鈴薯產業取得巨大成就,成為當地農業支柱產業之一。但是,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推進,貴州特別是當地喀斯特地區的馬鈴薯產業迎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對此進行探討并為當地馬鈴薯產業持續發展提出對策建議,具有現實意義。
第一,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得到應用和推廣,當地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產量均有提高。畢節是貴州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區,有被稱為巖溶百科全書的國家地質公園織金洞。馬鈴薯是當地居民的主要糧食,也是工業原料的重要作物。十年前,當地開始發展脫毒馬鈴薯,此類馬鈴薯預先經過一系列技術措施清除了薯塊體內的病毒,種植后鮮少會遭到病毒感染,因此產量高、品質好。根據統計,當地馬鈴薯種植面積超過24萬公頃,年總產量接近400萬噸,其中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占比超過50%,年產量近250萬噸,占總產量的60%以上,可見脫毒馬鈴薯在當地馬鈴薯種植中占據主導地位。脫毒馬鈴薯的芽眼淺,表皮光滑,外形美觀,而且口感也更為細膩,其大面積種植也明顯改善了當地馬鈴薯的品質。貴州地勢復雜,造就了當地生態類型多樣,由于海拔高低不平,農業氣候也呈現出立體特征。當地喀斯特地區有2種不同的種植制度,其中西部為高海拔地區,氣候冷涼,平均海拔高度超過1900m,馬鈴薯種植采用的是一季單作種植制度,凈作為主,春播秋收。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這一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占到當地種植總面積的38%左右,余62%種植于海拔較低、氣候相對溫和的中部和東部地區,當地采用間套作和接茬復種相結合的種植制度。另外,免耕栽培技術和地膜覆蓋技術近年在當地馬鈴薯種植中也得到廣泛使用,為馬鈴薯優質、高產種植開辟了新途徑。
第二,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形成,馬鈴薯種植產業持續發展。脫毒馬鈴薯的推廣種植推進了當地建立和發展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仍以畢節市為例,當地以往主要對馬鈴薯進行擴繁種植,種植擴繁原種、擴繁一級種薯和擴繁二級種薯的面積分別達590公頃、1800余公頃和2.5萬公頃,產量分別為1.4萬噸、4.7萬噸和57.9萬噸,占當地馬鈴薯產量的80%以上。而近些年,當地對種薯繁育品種結構進行了改善,基于種薯的市場需求及地區種植條件,當地種薯企業及專業合作社通力協作,繁育了不少中晚熟馬鈴薯品種,包括“宣薯2號”“威芋3號”“威芋5號等”,另外進一步播種早熟種薯“費烏瑞它”,同時積極試驗其他新品種,優化當地種薯結構,使更適應市場發展需求。
第一,貴州喀斯特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廣,總產量大,但是單產水平相對較低。以脫毒馬鈴薯為例,脫毒馬鈴薯技術在貴州地區的應用已超過10年歷史,實現了大田平均增產30%~50%,不過單產從整體來看提升并不明顯。有數據顯示,國外脫毒馬鈴薯的平均產量超過每畝2噸,而我國國內脫毒馬鈴薯平均產量僅為每畝0.86噸,因此如何提高貴州喀斯特地區馬鈴薯單產量亟待解決。
第二,貴州喀斯特地區馬鈴薯品種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研究發現,當地馬鈴薯種植品種中,適應市場需求的商品薯產量不高,而且種植基地規模化程度不夠,尚未形成集約式生產,產業經營化水平較低。例如“中薯3號”等早熟品種在當地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銷售前景,但種植面積在當地僅占10%左右。另外,當地鮮薯產量大,約30%~40%外銷,其中高品質、低價格的商品薯占比不高,有必要進一步優化當地馬鈴薯品種結構。
近些年,我國在政策上給予了貴州馬鈴薯產業較多的扶持,給當地馬鈴薯產業發展創造了機遇,具體如下:
2.2.1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提出在貴州省“重點支持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和商品生產基地建設”和“在西北部地區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
2.2.2 《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把發展馬鈴薯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內容,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2.2.3 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將馬鈴薯為主的糧食產業作為重點扶持;
2.2.4 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十三五”期間把貴州打造成以威寧為主的南方最大種薯供應基地和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
2.2.5 將畢節市6縣1區作為扶貧開發重點縣,馬鈴薯作為當地短平快產業化扶貧項目被大力支持。
此外,當地近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交通行業明顯發展,交通網絡較前更為快捷通暢,為當地馬鈴薯貿易提供了便捷,很大程度上推進了馬鈴薯種植和生產。以畢節市為例,目前321和326國道已經貫穿全境,縣級公路和通鄉油路等也都得到優化和改進。另外,有不少高速公路在畢節交匯貫穿或并聯,如夏蓉和杭瑞,另有新建公路內昆、隆黃等投入運營。另外,隨著當地城鎮化建設推進,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拉動了當地馬鈴薯生產需求,為當地馬鈴薯種植及產業發展開辟了市場。
3.1.1 種植地的選擇
喀斯特地區冬種馬鈴薯可以采用“兩年五熟”的輪作換茬種植方式,過于貧瘠干旱的土地或是地勢低洼容易出現水澇的田地不適宜馬鈴薯生長,因此要選擇秋玉米或晚稻收獲后冬天閑置出來的水源充足、易灌易排的田地。馬鈴薯需要土層較厚的田地,對土質的要求相對寬松,當地冬種可采用地膜覆蓋技術或者以稻草覆蓋保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由于馬鈴薯是喜肥作物,建議仍選擇土質疏松、肥力中等以上、富含有機質的田地。如果是在貧瘠土壤種植馬鈴薯,則需要預先施足基肥。馬鈴薯的生長周期較長,基肥在其生長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用量要占到總用肥量的60%以上。肥料的使用遵循有機肥(包括人畜糞、堆廄肥等)優先、化肥并重的原則,合理搭配馬鈴薯生長所需各種營養物質,增加鉀肥的施用量。如果使用有機肥,則要在起壟前將肥料均勻撒在地表,用量約為每畝3000kg。如果是化肥,通常尿素每畝30~40kg,硫酸鉀每畝20kg,過磷酸鈣每畝40~50kg,將確定的用量施入大壟中間約10cm淺溝中。
3.1.2 良種的選擇
喀斯特地區冬種馬鈴薯,挑選馬鈴薯品種的原則如下:薯塊膨大快、結薯早、生育期短、抗病強。費烏瑞它是在當地廣泛種植的馬鈴薯品種,為中早熟馬鈴薯,植株挺立,莖桿粗壯。該品種的馬鈴薯生育期約為85天,結薯集中,薯塊大,薯白皮黃肉,眼芽淺,呈表皮光滑的圓形或類圓形,美觀度高,口感好,是當地出口馬鈴薯的主要類型,產量大、售價高,具有理想經濟效益。費烏瑞它一般產量在每畝1000~2000kg,高產時可達2500kg。不過,費烏瑞它馬鈴薯不耐旱澇,對于貯藏的要求也較高,做好種植管理十分必要。
3.1.3 種薯的處理
想要提高喀斯特地區冬種馬鈴薯的產量,選擇優質的脫毒種薯是關鍵。另外,種薯的年齡要適宜,切種的芽長以大部分種薯露白為宜。催芽時,要使用散射光曬種,使芽變成紫綠色,期間注意做好種子的通風工作,而且要預防淋雨,避免變質。切塊選擇壯齡期的種薯,每個薯塊要最好有2個芽眼,至少1個,總量以35~50g為宜。所有種薯塊切取完成后,要對切面進行消毒,消毒使用0.5%高明酸鉀或是70%酒精,前者消毒時間5min,后者為10~30s,要嚴格控制好時間,確保消毒徹底,同時保證薯芽鮮活。由于高錳酸鉀易氧化,酒精易揮發,兩者長期使用殺菌活性均會下降,因此種薯塊殺毒期間,要每4個小時更換一次殺毒液。消毒好的種薯塊置于通風良好、濕度90%以上的地方保存,要注意遮擋強光,防止灼傷,期間密切觀察薯芽生長情況,必要時倒垛。薯塊保存時間不宜過久,建議切種后3天內完成播種。
3.1.4 播種時機的把握
貴州冬種馬鈴薯播種時間為10月中旬~11月中旬,此時正值前茬糧食收割完成,如果是晚稻,則土壤表面仍有濕潤,無需淋水;如果是玉米,則土壤表面相對干旱,需要預先淋水,只有這樣蓋膜后才能保持足夠濕潤,利于馬鈴薯出苗。播種時,開溝分畦,搗碎挖開的泥土,取部分鋪在畦面上,使平整且略程龜背型,方便排水。將種薯塊直接擺在畦面,切口向上,芽眼向下或側下,略施力使其充分接觸土壤,上方蓋適量農家肥或碎泥塊。種植密度一般是每畝地4500~5000株,株與株間距離在20~25cm左右,具體種植密度、壟距、株距等根據所種馬鈴薯特性、當地地力、氣溫、施肥水平等靈活調整。
3.1.5 地膜覆蓋技術
冬種馬鈴薯需要覆蓋地膜,其目的與作用如下:地膜可以有效提高土地溫度,同時蓄水保滴,為薯芽生長創造良好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馬鈴薯早熟、增產及品質改善,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可以說,地膜的覆蓋質量直接關系著喀斯特地區冬種馬鈴薯的成敗。開溝播種薯塊完成后,要盡快進行蓋膜,防止水分和熱量的流失。蓋膜在當地多采用人工方式的,由一人鋪,兩人在后培土壓實固定,力求達到緊實、平整、嚴密的標準。土封完成后,膜上蓋薄層細土,厚度在2~3cm即可,可以進一步保溫,同時可以讓馬鈴薯自行頂土出苗,無需后續人工協助出苗,省時省力。
3.1.6 田間管理及收獲
喀斯特地區冬種馬鈴薯的管理較為簡單,只需保證出苗期和現蕾開花期土壤濕潤即可,一般無需除草和追肥。如果天氣過于干燥,要注意適時溝灌,以促進幼苗成活并加速生長,提高產量。另外,膜下滴灌技術近年在當地得到推廣應用,此法較溝灌相比具有節水、省工、增產的特點和優勢。不過喀斯特地區冬種馬鈴薯的生長期在2月下旬,此時當地雨水相對不多,如遇多雨年份,要注意清洗排水,防止漬水危害薯田。要注意馬鈴薯病蟲害預防,特別是晚疫病,一旦發現疫情,及時使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或50%戴森可濕性粉劑對病區進行噴霧治療,通常每公頃使用藥劑100g兌水60kg,一般間隔7天防治1~2次。此外,適時收獲馬鈴薯也十分重要,喀斯特冬種馬鈴薯在2月底適收,采收要選擇無雨天進行,收割注意防止機械損傷,保證薯塊完整,存放選擇陰涼、通風的地區,避免陽光直射,防止品質下降甚至無法食用。
建議加大力度扶持當地大中小型種薯企業,提高對當地馬鈴薯良種繁育的力度,這既是促進增產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研發馬鈴薯新品種,進一步優化當地馬鈴薯品種結構。同時,抓好當地馬鈴薯原種防止基地與馬鈴薯一、二級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促進依法生產和經驗,全面推行脫毒種薯生產,并在當地建立種薯質檢中心,做好馬鈴薯質檢工作。此外,加大貴州喀斯特地區馬鈴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搭建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為當地種薯產量與質量的大幅提升奠定技術基礎。
綜上,貴州喀斯特地區馬鈴薯產業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取得巨大成就,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得到應用和推廣,當地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產量均有提高,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形成,馬鈴薯種植產業持續發展。不過,當地馬鈴薯種植依舊存在單產水平相對較低、馬鈴薯品種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的問題。政策給予了當地諸多扶持,當地交通建設也日益完善,也為馬鈴薯種植及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需要當地抓住機遇,推進馬鈴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