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娜
(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廣西南寧 530114)
自“十三五”以來,我國就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對于自然保護區的物種保護來說,我國已逐步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野外保護體系,而如何因地制宜、揚長補短走出適合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物種的發展之路更是至關重要,所以對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物種資源進行調查與研究是勢在必行的。
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而物種保護與自然保護區也在我國乃至世界生態安全中占據著獨特而不可代替的作用,故此,物種保護與自然保護區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屏障成為物種保護與自然保護區責無旁貸的責任。
一方面自然系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我們至今仍無法完全參透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俗話說,牽一發動全身,我們也不知道牽哪根發會動全身,可能有的物種影響了影響后果不足;但是有的則會讓你崩潰,讓人類走向困頓或者滅絕。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工作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加快物種保護措施優化攻堅和突出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優化作為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為后期的各項生態環境發展和保護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不僅事關全局,也因為具有多種特殊的工作屬性,需要被生態環境保護單位進行合理的開發和綜合的保護。根據先前對自然資源保護價值概念的研究,本文結合了《自然保護法》來定義野生動植物保護價值的概念,并在當前中國自然保護區存在種種問題的背景下對自然資源保護價值進行定義與研究。
當前一些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項目中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到位,造成整體物種保護的質量不佳。在自然保護區的施工過程中,工程質量是整個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頭等大事,而一個科學合理的質量監管管理體系是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保障,但是實際上很多自然保護區單位沒有建立起一個合格的監管體系,他們認為管理體系只是用來應付上級檢查,對生態保護質量不合格可能導致的后果并沒有一個詳盡的認識。進而也就導致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物種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為此,自然保護區中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治理轉型的有效落實,則能實現自然保護區與物種重點資源之間的綜合分析,削弱生態矛盾沖擊,促使自然保護區發展穩步推進。
本文立足于全國的資源保護和生態管理相關管理條例,深入結合國家資源保護和生態管理的指導方針、政策、法律和條例,從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保護區原生態保護這一要點出發,以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案例,對資源保護和物種管理新發展模式展開相應的研究,這對相關的從業者和工作者會一定的幫助。
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廣西中南部,地處北回歸線上,總面積16994公頃,2002年7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保存著多樣性山地混合森林和珍貴稀有生物物種資源,是不可多得的地帶性生物物種基因庫和生態系統平衡觀測實驗室,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大明山橫跨武鳴、上林、馬山、賓陽四縣,保護區總面積為16994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6902.4公頃,有林面積為15319.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3.25%,還擁有豐富的野生資源。據調查,大明山野生動物有90科208屬294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黑葉猴、金錢豹、林麝、蘇門羚、黑熊、原雞、蟒蛇等38種,研究突出代表對所選擇案例的具體性質的研究。丹頂鶴紅色,黑熊,東北部的青蛙,森林中的物種分為鳥類,野獸和兩棲動物,分別代表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和非國家級保護的野生動物。
而在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過程中,大明山管理局科學編制了《南寧市大明山保護總體規劃》《武鳴區兩江鎮總體規劃(2017—2030)》《保護區巡護步道及游憩系統規劃》等各項規劃,對廣西大明山的物種保護構建了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
當前一些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人員沒有做好前期的生態保護規劃,沒有做到選擇最優方案,最后造成成本浪費等一系列問題,倘若對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那就會導致自然保護區的資源不得到充分地利用和開發,自然保護區內的各類設施規劃也無法形成一個整體。過去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規劃、保護過程都是相互獨立的,一體化水平不高、集約化程度也比較差,這就直接導致了一些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不美觀、環境被破壞問題。但是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內部的生態資源進行統籌以及整合,用生態保護工程這樣的“線”來把自然保護區內部的生態資源的一個個“點”串聯成為一個“面”,以點帶面、揚長避短,就能夠充分地對分散在不同地區的自然保護區內部的物種和生態資源進行集中保護,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優勢。
與此同時,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通過配備微單相機、無人機等設備,布置近百個野生動物紅外相機動態監測點,不斷建立野生動植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在保護區與科學技術的融合中達成自然保護區的科學化保護。
首先,增加對高度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經濟投資,這與保護區的自然保護價值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增加對生態保護的投資對非常瀕危的物種,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安全性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安全性。但是在加強對高度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經濟投資的過程中我們要理清經濟投資與自然保護區建設之間的關系,經濟投資不僅僅是單純地對整個自然保護區進行經濟投資,而自然保護區也不能夠只依靠經濟投資進行維持,更多的是將兩方進行共同分析,通過系統規劃集中處理的方式把經濟投入到自然保護區的各類工作,從而促進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價值的有效提升。
其次,自然保護區應該針對物種保護制定應急預案,明確自然保護區有關部門和人員的責任和義務。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安全風險問題爆發后,有必要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的指導和幫助,及時為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提供幫助,以確保物種保護工作安全風險在第一時間得到控制和消除。譬如在處理盜獵,轉移和出售野生動物法律所規定的案件的過程中,倘若我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不夠重視或是沒有相應的應急預案,那么野生動將面臨著巨大的危險。與此同時,自然保護區工作部門應加強物種的保護安全風險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印發物種保護相關的安全風險、癥狀、應急和防護措施;定期組織有針對性地培訓講座,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程度,也讓他們意識到盜獵者和偷獵的殘暴與不擇手段,充分發揮協調引導作用,通過講座、會議等等形式,提高對工作人員應對自然保護區內各種突發情況的能力和素養。
最后,自然保護區相關單位也要從宏觀的角度出發,通過重點物種保護和管理體系的構建,既制定相關的自然保護方針,同時也有效實施自然保護和管理計劃。一方面保障參與生態保護的工作人員在相對較為安全穩定的環境下開展監測工作;另一方面也讓重點物種的保護過程更加科學更加規范。在對于自然保護和管理體系進行構建的過程中,要明確保護工作方針,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根本來制定環境保護的總目標,在明確自然保護區風險性質與規模的基礎上,以自然保護和管理方針的貫徹落實來推進自然保護和管理體系的構建。而為了有效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及優化生態環境,保護機構要有意識地建立管理組織,在強調領導作用,發揮工作人員工作價值的基礎上引導當前保護工作有效性的提升。
同時針對環境保護機構,由于特殊的工作環境,很多工作人員在第一次進行工作的時候都會出現熬不下去、早早放棄的情況。因此生態環境保護機構要針對性地對于職業的危害狀況進行分析,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根本來進行安全保護計劃的制定,在對風險評價管理方案、工作人員在意見有效收集與實踐的基礎上保障職業發展的健康和可持續性,提高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加快自然保護區的重點物種資源保護,不僅能協調各方面的資源,也能實現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最優化。從而全面地推動人與資源和諧共處的全面落實。因此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我們更要始終堅持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嚴格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提升環境保護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