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妍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昌江 572700)
生態環境是萬物生存的基礎。現如今,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礦產資源剛需量大幅度上升,促進礦山開采頻率愈加頻繁,為生態環境帶來嚴重負面影響,使得我國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各種自然災害事故層出不窮[1]。為了降低礦產資源開采為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需要礦山企業提高環保意識,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態保護對策,轉變傳統以犧牲生態環境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的發展模式。
礦產資源開采大多自露天環境下進行,需要企業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擺闊施工場地、礦石堆放場地等。眾所周知,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對地表植被造成破壞。加上部分開采單位缺乏環保意識,開采完畢后沒有對土地進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植被修復難度,進一步加劇了土地裸露問題,使得地區生態功能嚴重退化,不利于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需求。
為了保證礦產資源開采有序進行,通常需要將開采區地下水資源進行抽取,這也導致開采區域的水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區域地下水下降嚴重,增加了巖體坍塌等事故發生率。與此同時,礦產資源開采周期較長,導致礦石長時間處于裸露狀態,期間受降雨等影響,會導致大量礦物質進入地下水中,從而導致水體被污染。
與此同時,在產資源露天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固廢資源,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導致控制質量逐漸惡化。另外,在礦產資源運輸過程中,也會產生粉塵污染,導致大量有害氣體進入空氣,不僅污染生態環境,還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
礦產資源在運營過程中,涉及到爆破、運輸、廢石堆置等一系列工作任務,在操作過程中,設備自運轉和震動會產生嚴重噪音污染,并且礦石運輸存在拋撒問題,一些礦石資源會壓住植被,導致植被遭到破壞[2]。另外,在爆破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粉塵,會對動植物以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為了實現穩定發展目標,礦山開采需要全面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制定開采計劃,盡可能降低地面擾動情況。同時,開采單位需要嚴格按照開采計劃,合理安排挖方量和填方量,并做好壓實作業,如此可以有效減少風蝕、水蝕問題。與此同時,開采單位需要盡量避免雨季開采礦產資源,避免雨水將礦石資源沖入地下水,從而污染地下水資源。與此同時,開采單位還應嚴格按照水土保護方案進行施工,盡可能一次完成施工任務。在施工完畢后需要對溝渠填土進行壓實,并設置防水層。針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土,需要堆砌在指定地點,并設置圍欄。與此同時,開采單位還要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固廢物進行集中處理。避免其壓占地表植被,造成植被破壞。除此之外,還應對排巖場進行穩定化處理,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構建地表排水系統、建設截流溝、擋渣墻等方式,提高排巖場安全生產水平[3]。另外,采礦坑具有開采難度較大,開采面積較廣特點,需要對其進行適當削坡,保證采礦坑安全、穩定。待開采完畢應及時填埋或進行防滲處理。相關部門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提高采礦坑利用率,例如:在采礦坑中蓄水養魚,改造為景點。除此之外,針對植被破壞,水體被污染,粉塵噪聲污染等問題,需要相關部門針對性采取措施進行處理。比如針對植被破壞問題,需要通過人工措施加快植被修復,如采用植被混凝土噴播、掛網噴播等方式修復。針對水體污染問題,可以實施流域污染防治與健康風險管控措施。針對粉塵污染,可以通過灑水噴淋,使用灑水車噴淋或是管網噴淋等方式。針對噪音污染,可以引進先進的低噪音采礦設備執行各項工作,從而減低污染程度。
植物修復是礦山開采生態保護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可以改善土地退化、土壤流失等各種問題。常見的植物景觀修復方法有兩種,分別為直接植被和覆土植被。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結合地區土壤條件、水文條件以及植物種類等選擇修復方法。在廢棄物處理過程中,可以選擇覆土植被措施,原因在于廢棄物含有大量礦山巖土[4],這些巖土水資源和肥料不足,并且其中缺乏各種微量元素,不能滿足植物生長需求,所以可以選擇覆土植被方式,以此來改善區域土壤條件,為日后植樹造林奠定基礎。待處理完畢并且具備灌溉條件和種植條件后,可以選擇一些耐貧瘠樹種進行種植,使其形成一定群落結構,而后重視喬木植被,從而達到生態恢復目標。
綜上所述,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新時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各行各業對礦產資源需求量逐漸提升,在為開采單位創造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生態環境破壞程度,導致我國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綠植覆蓋率越來越低。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需要礦山企業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認識到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以及運營期間存在的不良問題,并針對性采取措施解決,從而實現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