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升
(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 山東濰坊 261011)
黃炎培作為從舊中國社會變革時期走來的著名教育學家,他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深刻洞察教育對人類社會變革的巨大推動力,超越舊時代教育發展潮流,關注教育與職業、教育個人、教育與社會的血肉關系,對教育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教育變革起到了重大的指導意義。在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情況下,深度了解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有利于深度促進當前職業教育育人理念、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
黃炎培先生認為,職業教育具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而其本人始終堅持的是廣義的教育觀。他認為教育都包含職業的意味,也就是“蓋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學識、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然而,目前我國提出的“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職業教育方針,表達就是職業教育受教育的學生不僅能夠在畢業后從事某種職業,還要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在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關注公民素養和職業操守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目標的實現,也是提高學生就業率、促進學生就業目標的根本要求和基礎性工程,通過專業化的技能教學來使受教育者實現自身的職業理想,也為學生終身發展建立人文基礎。黃炎培職業教育觀盡管在說法上與今天國家職業教育主流思想略有差別,但是都側重表達通過教育的方式來優化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職業技能。在社會生活中,教育對促進社會發展發揮中基礎作用,只有使教育者能從中獲得時效性的收獲,才能夠推動社會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黃炎培先生在對以往職業院校的辦學經驗及教學時,提出“理論與實踐并行”“做學合一”“手腦并用”“知識與技能并用”的職業教育教學原則。認為在以往的實業教育中,并沒有為學生傳授從事農工商行業的技術和能力,而是單純地要求學生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空有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但是缺乏實踐操作的技能,致使職業教育脫離了原有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黃炎培先生力求采用各種措施來實現教學的“做學合一”及“手腦并用”提倡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將學生培養成實用型人才。
黃炎培強調職業教育是為了個體的個性發展,為個人謀取生存之路,為國家和社會增進生產能力而進行的教育準備。他曾多次指出職業教育的重點是立足于“平民化社會”。職業教育應使個體的才能和天賦得以發揮,在個體的特長和興趣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延伸和能力塑造,使其能夠發展成為為個體所用的技能。并且,使生產生活中的智慧和技能得以傳承。
黃炎培先生的教育教學理念強調職業教育內容和方式應以社會需求為前提,倡導在職業教育中重視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技能的培養。然而,職業教育的創辦必須在聯絡教育界和職業界的前提下進行。應結合地方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開展,針對社會所需的人才類型來確定教育培養的目標,以及人才培養的結構、規模和層次。創辦職業教育應重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勞動力就業以及市場需求緊密相結合。構建靈活開放、結構合理、自主發展和具有鮮明特色的教育體系。其中,靈活開放即是職業教育應與市場相適應,面向社會,在時代發展進步的背景中采用多樣化的辦學模式,學制靈活機動。結構合理是指教育的專業設置、區域結構和層次規劃應與社會發展、學生發展和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自主發展指的是,職業教育應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自我調節,增強自身辦學能力和擴大自主辦學的主權,在時代發展的驅動下逐步進行自我完善。特色鮮明指的是在職業教育中應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以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學習到切實有用的技術能力為目標。
由于我國長期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個人、家庭對職業教育存在一定偏見。個人、職教以及市場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政府對其進行針對性地調控,對區域內職業教育的格局進行協調。此外,職業教育也可以將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引進國內,來進行職業教育的優化調整。黃炎培先生認為,職業教育是我國繁榮經濟、增進生產所必須采取的措施。就目前國內經濟的發展形勢來看,在職業教育中尤其應提倡黃炎培先生的觀點,增強對職業教育的認知,重視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實現2035年國家遠景發展目標,職業教育既是支撐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的人才供給的關鍵,也是服務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的生力軍,是促進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的有效手段。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將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黃炎培教育思想關注教育與生活的聯系,黃炎培在職業指導上要求“幫助個人選擇、預備、決定及增進他的職業”,使他們能夠做到“敬業樂群”和“裕國利民”,教育與勞動結合。職業教育重視為社會培養技術型人才,使勞動力能夠具備一技之長,融入主流社會之中,在技能培訓后步入職業道路,增加家庭收入,進而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職業教育對職業型人才的培養,不但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還應加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和服務他人的意識。在教育教學中,道德教育的表現形式通常比較靈活,可以在理論知識中進行教育,也可以在實踐中進行引導和滲透。職業教育職業院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已當面能夠實現從業人員的內部關系調節,增強行業內部人員凝聚力,另一方面,還可以調節好從業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進而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與黃炎培先生的敬業樂群理念相符合。
職業道德教育是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他非常重視對學生職業道德、健全人格、綜合素質的培養,認為只有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實現職業技能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才能保障職業學院所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符合現代化社會用人需求。因此,基于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應精準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保證學生在步入社會后,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基于國家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職業院校堅定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式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融合,將思政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融匯貫通,并賦予時代內涵,與時俱進。一是要確保學生思政內容具有時代意義,要緊密結合思政課程課標和基礎課、專業課程思政要求,建立包含職業道德在內的德育內容體系,系統融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提升站位,豐富體系。二是思政與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符合學生思想建設的心理需求與道德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體驗。三是要保證職業教育內容設置的階段性和層次性,要注重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落實,針對學生專業、年齡階段、學習階段,實施分層次、分階段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以確保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黃炎培提出“教育之善良,存乎其人,不存乎啟發,故增進教員智之,尤為重要。”由此可以看出,黃炎培十分重視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對職業院校來說,注重教師隊伍結構、教師個體素質的提高非常關鍵。認為只有選擇德能兼備的優秀教師,才能真正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傳承素質教育的思想理念。因此,在職業院校應該建立開放的教師管理、聘任機制,打開教師引進渠道,建立靈活多樣的企業技術技能人才入職形式,從行業企業聘任經驗豐富、技術技能水平高的專業人員,優化、豐富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結構,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人力保障。建立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標準,提升對“雙師型”教師任職資格的要求,加強對“雙師型”教師學歷要求、職業技能要求,進一步明確雙師型教師實踐水平標準,對來自企業的教師在企業實踐工作時間、技術水平、具體貢獻的可量化考核,科學評價,吸納符合標準的應聘者進入“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師資來源的多元化。
在傳統職業教育中將教育內容一分為二成理論知識和實踐兩部分教學內容,且區分在不同的地點、時間內,由不同的教師來指導完成。這種教學模式雖然也包含實踐教學的內容,但是理論與實踐相脫離,脫離實踐的理論知識難以被學生理解,也難以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現代職業教育中倡導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以及科研開發、生產服務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要求職業教育中的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技術,在實踐中強化理論。這也與黃炎培先生倡導的職業教育科學化的理論相符合,在職業教育中,必須緊密結合教育教學與社會生產的關系,走科學化的教育道路,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創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態度、氣質、性格等方面的培養,使學生在具備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具有與職業相匹配的人格和素養。從職業教育發展的角度以及歷史的發展來看,社會所需要的職業教育不是低學歷、低質量的教育,而是更關注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專業技術型人才。所以,在職業教育的教學中,還應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不能只重視科技知識的教育和技術的提升。
總之,當前現代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已經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轉型帶來巨大貢獻,但是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產業變革的洶涌浪潮,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關系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未來。黃炎培作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倡導者、探索者,在復雜困苦的時代背景下形成和倡導的職業教育思想,內涵豐富,符合國情,在當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深入研究,繼承發展。我們要以敬畏之心,傳承他的國家情懷、社會情懷和人民情懷,積極構建新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更好的就業、立業,服務國家發展,成就個人事業,創造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