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可
(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南京 210017)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另一種說法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困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
在職業學校從教以來,我所接觸到的學生年齡在15-19周歲之間,正處在青春期。在我所接觸的這些學生中,有不少職校生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下面就自己在職校擔任班主任工作的經驗,對職校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問題做淺顯的分析。
自卑心理是個體在外界的消極暗示下,由于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貶低、自我否定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它的外在表現就是看輕自己,對個人的能力與品德作出不符合實際的偏低評價,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職校學生在中學時因成績不好或中考失敗,或家庭經濟條件差,不得已選擇了職業學校。他們對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再加上社會上存在的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偏見與歧視,使職業學校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面對困難束手無策,更加得不到肯定與贊揚,進而產生更強烈的自卑心理和消極發展心理。
現在的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敢于反抗,對父輩、學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說法和規定敢于質疑,語言的創新性更強,經常使用網絡用語。一旦在學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說偶然的停水、停電,多媒體出點小問題,有些學生便會通過起哄、制造混亂來宣泄心中的情緒。在職業學校,部分學生由于受家庭、社會、親友的影響過早目睹社會陰暗面,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對學習與班規校紀抱有嚴重的逆反消極心理,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棄,得過且過。
一般認為,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一種反映,是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體驗。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正處于青春期的職業學校學生,情感豐富,情緒富于變化,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易感情用事,但缺乏冷靜,不能明辨是非;情緒波動大,兩極化現象明顯,快樂時常興奮過頭,挫折悲傷時常抑郁消沉;情緒自控能力弱,易沖動。我所遇到的學生中,個別學生總是與同學、老師發生沖突,情緒失控,但過后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學習是學生第一要務,職校生的身心發展也主要是通過學習來實現的。不少職校生是讀不進書又不得不讀書,在家中瞞著父母,在學校搪塞老師,對學習無可奈何,有擺脫不掉的心理壓力和明顯的厭學情緒和行動。面對職校的專業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考證考工的壓力,還有一堆的作業和實驗報告等,他們出現了學習焦慮,進而加重了厭學情緒。
由于初中時就是班級的學習困難生,再加上常被老師和同學忽視,引起一些職校生對正常的社會交往心存疑慮,擔心別人會瞧不起自己,從而不愿意同過去的熟人打交道。大部分學生對于如何處理好同學、家長、老師的關系普遍存在困惑。首先,他們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同學關系,希望被同學接納,強烈尋找被接納的歸屬感,愿意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同樣,由于同學關系的不融洽,而給自己心理上帶來的孤獨感更使一些人陷入焦慮、緊張、抑郁的情緒中難以自拔,從而帶來一些心理問題。不少學生與同學、家長溝通有障礙,甚至出現了社交恐懼。
由于社會的復雜性及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滯后性,職業學校學生長期受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社會對職業學校學生存在偏見和歧視。許多家長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成才,職業學校就是混日子,再加上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不樂觀,導致職業院校的社會認可度不高,從而使職校生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出現了極度自卑心理和反叛心理。
許多家長只注重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整天上補習班,讓孩子失去了與同伴交流的機會,忽略了對其進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職校學生的家長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個別家長經常采用簡單粗暴的手段教育孩子,加上不合理的家長期望,這些都對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的家庭父母關系不和,缺少溫暖和愛,使學生性格扭曲;有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也會對學生心理產生影響。
本來職校學生在初中就有厭學情緒,進入職校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延續,使學生更加消極地對待學業,學習更加被動。許多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的需要嚴重脫節,使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無法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的單調與僵化進一步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些學生甚至喪失學習動機。過于重視成績而忽略學生身心方面的發展,而導致許多學生成績不理想,加上缺乏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容易產生壓抑、煩躁、孤獨、失望、自卑、憂慮等不良的心理傾向。
部分學生有心理人格方面的障礙和缺陷,沒有長遠積極的人生目標和理想,覺得生活無聊、空虛,外界壓力和內心空虛不斷地沖擊學生的心理,由此常常會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部分學生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旦事與愿違,面臨困難挫折,就難以承受,且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由于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方法不當,導致厭學,進而出現網癮、早戀、逆反心理,不斷地誘發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
職業學校學生所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對職業學校及其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職業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采取多種手段積極應對,以維護和促進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經濟發展飛速的時代,政府應將職校畢業生的安置作為振興當地經濟的一個重要舉措。合適的就業崗位應向職校畢業生傾斜,既安置了剩余勞動力,又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勞動力資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發展了職業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增強了職校畢業生就業的自信心。同時相應的執法部門加大力度凈化社會風氣,如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網吧、酒吧,及時消除網絡上不健康資源等,營造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作為學校要經常和學生家長保持聯系,經常向家長匯報孩子在職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鼓勵家長更新教育理念,時時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及時做好其心理壓力的調節和疏導工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在家庭中讓孩子享受親情的溫暖,在學校中讓孩子享受友情的溫馨,創造寬松自由的生活空間,激發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學校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健全和完善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所有學科的教學及實訓中。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生活,培養其健康的心理品質,不斷增強適應能力。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引起學生自身的重視,注意磨練自己的意志,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圈,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觀、價值觀。面臨困難挑戰時,勇往直前,跌倒再爬起來,不斷提高抗挫能力。
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改進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職業學校的班主任,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具備良好的情感心理,善于捕捉學生的一丁點進步,及時鼓勵表揚,不斷增加其信心,引導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使其健康發展,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