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3)
當下,大數據技術正在成為推動各領域變革發展的新動能,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而教育關系著國家的未來,更不能身處其外,2015年9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就明確將教育作為率先實現數據開放的重要領域之一。用戶畫像是一種大數據的核心技術,目前在圖書情報和電子商務領域已經有了較成功的運用,具體是指通過特定的軟件獲取用戶的海量數據資源,通過數據清洗、語義分詞等系列操作,最后為用戶打上精準的標簽,形成用戶的屬性特征、個人喜好和行為特點等。用戶畫像技術的應用就是基于用戶標簽為其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將用戶畫像應用于高職網絡思政教育領域,通過對不同教育對象進行數據畫像,實現對學生的思想跟蹤、分析、預測、預警和處理等教育目標,為提升高職網絡思政工作的水平和效果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也正是研究高職網絡思政“依數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意義所在。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已跨入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生產和生活方式。高職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相應地發生著變化。單純地依靠觀察、談心談話等傳統方式很難深層了解學生的特點,就更遑論進行有的放矢地思政教育了。然而在大數據時代,充分運用數據思維、有效利用數據資源、挖掘數據價值已然成為了提升網絡思政教育成效的關鍵性問題。因為在高職院校中教與學、管理服務和評價評估等環節均產生了大量多樣化、多元化的海量教育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分析和解釋,探求這些數據背后隱含的教育發展規律和特點,可以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精準的發展方案。高職網絡思政“依數教育”旨在通過對教育大數據的整合、管理和控制,為高職網絡思政提供更加科學、客觀、全面、智能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數據的獲取是“依數教育”的基礎,只有掌握充足的數據才能進行后期的分析和處理。在“十二五”期間,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校園信息化建設,特別是智慧校園的建設,為收集海量數據創造了條件。目前,信息化建設完善的學校每天能收集的系統數據可達到數億條,像一卡通日志和校園網日志數據可以達到TB數量級。這些數據從來源來看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內部數據主要來源于學校內部各業務平臺,包括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數據,如課程教學、教務管理、學生工作和后勤保衛等;外部數據主要來源于在線學習系統和社交媒體平臺等。
“依數教育”的過程遵循數據治理的規則,包括“數據獲取與整合”“數據處理與分析”和“數據解釋與預測”三個步驟:首先,用戶數據獲取技術是其中的第一步,關鍵性內容是要考慮不同教育場景下的數據,如學生參加教學、活動或校園生活等數據;其次,用戶標簽提取技術是解決數據處理與分析的重要技術,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對數據進行清洗、語義分詞等預處理操作,以便后期進行教育數據挖掘。預處理后的數據根據需求選擇采用數理統計方法、數據挖掘算法或者機器學習算法來實現具體的處理任務。數據解釋與預測的目的是對數據挖掘結果進行可視化的呈現,在學生心理問題預警、網絡思政資源推送、網絡思政方法調整等方面為學生工作人員“依數教育”提供直觀展示和個性化服務。
用戶畫像技術融入高職網絡思政數據化教育過程中,在教育數據的獲取途徑、涉及的隱私保護和數據與教育的協同作用等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困難,下面從數據、技術和教育三個方面破解難題、尋找解決方案。
1.從數據角度來看,數據獲取量度和處理水平直接影響著網絡思政教育的效率高低。高職學生相關的數據具有海量、多樣、動態、復雜的特征,在“依數教育”中需要采集全面有效實時的教育數據、甄別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增強對復雜多樣數據的處理能力。然而,在高職的教育實踐中,數據的采集和獲取是有較大困難的。對此,高校需要提高全員的數據意識、重視數據價值、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的覆蓋率和收集水平,對數據進行有效保護和充分使用。
2.從技術角度來看,高校各部門之間都有不同規模的系統,并且長期以來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信息孤島”問題很常見,部門產生的“數據壁壘”對于數據共享和多源數據互動造成了很大阻礙。為此,高校應建立網絡矩陣、加強信息的整合,規范數據接入與數據處理標準,提高數據傳遞與數據處理效率,促進各部門的教育協同。
3.從教育角度來看,高職網絡思政教育的方式、依數教育概念以及教育過程設計等都缺乏足夠的理論認知和實施指導,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學工人員數據處理能力不強,懂技術的又在思政教育理念上匱乏。對此,高校內部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協調,提高教育與技術雙重技能。
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高職網絡思政教育資源進行充分挖掘,為學生精準畫像,把抽象的思政教育過程轉化為一種可見的、明晰的、透明的動態發展畫卷,使之形成更加優化的教育模式將是未來網絡思政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