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西安醫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生命倫理教育是培育個體尊重一切生命,包括自身、他人以及其他生命并為之愛惜的一種行為教育。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培養德術兼備的合格人才是黨和國家賦予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良好的醫德是保證社會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醫德教育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
在醫療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醫務工作者面對諸多挑戰和方方面面的壓力,再加上近年來惡劣的暴力傷醫事件、負性輿論導向及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問題,刷新了醫務工作者的職業認同、價值觀和生命觀。而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開展的醫德教育,會幫助醫學生提升關于生命的理念和意識,這不但關系到醫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和工作態度,還可以提升醫德教育的層次。同時,生命倫理教育也可以依托醫德教育的現有載體進行適當的有機融合,以填補高校當前薄弱的生命倫理教育,是“健康中國”的時代要求。
醫學生課業繁重,醫學院校將醫學生教育的著力點,放在對于醫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專業實踐技能的熟練運用,而對于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卻重視不夠,甚至缺失。在基礎課程《學倫理學中,雖然對醫學倫理和醫德內容有簡單闡述,但在學科中所占課時比重比較少,作為考查課,對于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也比較低。學校對醫德教育缺乏重視,也導致醫學生對于醫德認識的局限性[2]。
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醫德教育的重要途徑,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是醫德教育的主力軍。而思政教師對于醫德知識的教育教學,專業性不足,教師本身對于醫德知識的理解也有限,作為醫德教育的主體,單一的灌輸性教育、照本宣科,難以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育方法,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中國自古以來對于醫務工作者就寄予著較高的道德期望值。從生命角度而言,醫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醫生直面的是鮮活的生命,哪怕一個小小的失誤,對病患而言,都可能會引發非常嚴重的后果。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對病患要秉持著高度負責的態度,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醫學類專業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在培養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
近年來惡劣的暴力傷醫事件不斷上演。醫患之間的關系如履薄冰,再加上一些負性因素,影響了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價值觀。加強醫德教育,增強醫患之間的信任,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將生命倫理教育融入醫德教育,增強醫生的責任意識,培養醫學生敬畏生命的意識,牢記醫學生的職責與使命。通過生命倫理教育,引導醫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拯救生命,深入理解生命的意義,尊重每一位病人的生命價值,在醫療服務的同時,加強人文關懷,有益于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
醫學院校目前對于生命倫理教育相對比較滯后,而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醫學技術卻在迅猛發展,對于醫學人才的需求也越迫切。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性課程。以醫德教育為載體,將醫學生轉變為課堂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改善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講生命、講醫德,更應注重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
在生命倫理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積極、健康的情感引導,培養醫學生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可以通過幾種活動方式來培養,如,在莊重、肅穆的遺體捐獻儀式中,向遺體默哀、獻花、醫生宣誓等,引導醫學生尊重生命,增強醫學生神圣的使命感,幫助學生增強對生命的認知和“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的責任意識,將生命情感融入到醫德教育中。
生命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從認識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進而去體會自我之社會生命,并意識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會中孕育形成,從而必須處理好己與他、己與社會的關系。人具有社會性。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國家是我們最強有力的后盾,個體與國家共同體是相統一的。醫學生的醫德教育不僅是局限于理論知識,最終要內化為醫學實踐與生命實踐相結合,而生命實踐是醫學生接觸社會、增強生命體驗最有效的途徑。醫學院校要注重教育和引導醫學生對賴以生存的社會負責,更要培養醫學生的生命責任意識,豐富生命倫理教育的內涵,引導醫學生肩負起“健康中國”的重大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