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安徽伊爾思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88
眾所周知,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經過多年的工業化發展,近年來在防治工業污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然而,暴露在環境管理體系中的問題仍然存在,現有污染總量過高,污染物數量多,增長快[1]。因此,協調環境影響評價系統和排污許可系統這兩個核心污染管理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新的排污許可制度下環評編制思路革新的必要性進行了討論,并就如何將兩種制度與現行制度相結合提出了意見。
首先,新的排污許可制度下環評編制思路革新的重心是“污染源”。其基本的方法是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兩個制度的目標一致,進行融合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兩個系統在進程和內容上明顯不同,環境評價制度是事前預防,排污許可制度是事后控制,將兩種制度的有機結合,建立一個完整的環境質量監測鏈,以了解環境質量[2]。
其次,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許可制度體現了“先評價,后施工”的銜接。環境影響評價是申請排污的必要條件。這也成為一個初步的過程,如果沒有有效的銜接,這兩種制度難以進行推廣。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不僅成為開工建設的條件,還成為污染物排污的前置程序,而排污許可制度主要在事后發揮應有的作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存在的缺陷,是由于建立后評價制度,不能實施有效和靈活控制,而排污許可制度就是為了彌補和防止這一缺陷,滿足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3]。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排污許可證制度之間的有效聯系,需要制度本身的改進,然后才能更好地實施。以浙江省更新排污許可證制度為開端并逐步開放“許可證”管理體制改革。我國污染物的計算方法和數據管理各不相同。然而,鑒于污染物的來源范圍廣,一些復雜的數據影響了綜合管理。因此,應實行統一的數據和技術規范管理,圍繞排污權交易方案,簡化其他不必要的行政許可和審批制度,方案的核心不是多,而是合作和完善。最后,在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方面,要優化研究審批程序、審批范圍,對制度進行改進和完善,實現兩個體系的有效銜接。
實施公眾參與制度和監測制度。目前,這兩種制度都缺乏持續控制和公眾參與,特別是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方面。在環境管理體制改革中實施監測制度,有助于各方監督管理任務的落實。環境影響評價系統不是一個初步程序,但根據環境部于2017年11月14日發布的關于改建和擴建項目的工作聲明,污染物排污許可證的實施應被視為審查現有項目的重要依據[4]。兩個系統間能夠實現有效地融合,環境保護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封閉結構,以達到環保的最終保護目標。
不同省市的程序有效結合已有實踐先例,換言之,環境影響評價的采納與污染物排污許可制度的發放直接掛鉤,這也確認需要統一的數據和技術規范。對于程序,應將二者結合起來,提高管理效率[3]。如果一個新的項目實體在環境影響評價中進行了咨詢,它就不會排污許可制度上進行重復,將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在審批的內容上兩者要具有一致性。鑒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不僅應考慮用于評價建設項目影響的污染物的數量和類型,而且環境影響評價系統是一個預先確定的系統,還應考慮污染物排污的要求,排污許可制度要求不僅包括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數量,還應包括對區域污染物排污總量管理進行全面審查,保持兩者的一致性。
在兩項制度實施的背景下,監督管理部門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傳統的制度管理中,管理問題相對較多,難以保證制度的特點發揮有效作用,這并不能促進兩項制度的革新,阻礙了環境的發展。鑒于此,為了實現兩種制度的革新,公共當局有必要建立一種聯動管理制度,明確每個管理機構的職責,實施整個監督管理過程,通過制度的有效實施,實現有效銜接的目標[5]。在進行改革的期間,企業應當承擔以下幾個方面的責任:確保企業對污染承擔責任;在生產經營期內,企業應當加強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維護和自我管理,確保企業污染物穩定達標,并積極提交相應的排污許可實施報告。要加強環評申報審批管理,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系統,并將其與排放許可證管理系統相連接,以確保兩者之間的一致性。有效簡化環境管理流程,提高環境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環境影響評價是早期環境準入,排污許可證制度是事后進行的。這兩項任務不同,但它們是污染源環境管理的目標。兩者的目標一致,通過有效的控制,最終達到污染源環境質量的目標。將環境管理整合到一個連貫的系統中,有必要在兩者之間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權責明確、控制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