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不可能做到原題重現,但是高考中會出現一些以前真題的影子,這些真題如果我們老師研究過、學生做過,那么不僅使學生在高考的緊張環境中有種親切感和熟悉感,而且還掌握了解題的方法。比如2021年廣東高考歷史卷開放性試題,如下:
關于歷史課程標準的研制,新中國成立前也進行過一些探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一 "目標
(壹)研求中國民族之演進;特別說明其歷史上之光榮,及近代所受列強侵略之經過與其原因,以激發學生民族復興之思想,且培養其自信自覺發揚光大之精神。
(貳)敘述中國文化演進之概況;特別說明其對于世界文化之貢獻,使學生明了吾先民偉大之事跡,以養成其高尚之志趣,與自強不息之精神。
(叁)敘述各國歷史之概況,說明其文化之特點,以培養學生世界的常識,并特別注意國際現勢之由來,與吾國所處之地位,以喚醒學生在本國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
(肆)敘述中外各時代文化之變遷;應特別說明現代政治制度,及經濟狀況之由來,以確立學生對于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之信念。
——《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1932年頒行)
評析上述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的目標。(說明:運用具體史實,對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目標的一點或整體展開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復材料)
如果對往年的高考真題有研究的同學和老師看到這個題目,就會感覺很熟悉,因為這個題目和2019年的全國Ι卷42題驚人的相似,原題如下:
材料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錢穆《國史大綱》(1940)
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看兩個題目,無論是材料的呈現方式、設問還是答題要求,哪怕是材料的出處都考慮時間因素。因此,我們對高考真題進行研究,有利于我們掌握這類相似度極高題目的解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