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行關節置換術,比較兩組術前、術后膝關節功能、骨關節炎指數和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 本組患者術后HSS量表總分(72.35±10.56)分均高于術前(37.28±8.56)分,術后OMAC評分(12.69±3.18)分低于術前(20.52±3.26)分,KPS評分(89.69±8.67)分高于術前(65.38±11.0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6/50)。預后良好。結論 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減輕膝關節臨床癥狀,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提升,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膝關節功能;骨關節炎指數;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 322.71 【文獻標識碼】 A
Clinical Effect of Joint Repla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Knee 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 XIE Ta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Hospital of Liuzhou Iron amp; Steel Group Compan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Liuzhou 545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joint repla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knee 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5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knee 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 in the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August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knee function,osteoarthritis index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HSS after operation(72.35±10.56)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37.28±8.56),OMAC score after operation(12.69±3.18)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20.52±3.26),KPS score(89.69±8.67)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65.38±11.02),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lt;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12.00%(6/50).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12.00%(6/50),and the prognosis was good. Conclusion Joint replac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knee joint,reduc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knee joint,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with high safety and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Elderly;Knee 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Knee function;Osteoarthritis index;Quality of life;Prognosis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以退行性病變為主,老年人為高發群體,發病率較高,是老年人致殘的重要危險因素,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生活質量,需高度警惕,盡早干預治療[1]。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呈慢性病程,早期癥狀相對較輕,保守治療可緩解,但是終末期患者膝關節受損嚴重,可關節軟骨,導致活動嚴重受限,且伴有劇烈疼痛,患者無法站立行走,需實施手術治療[2-3]。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重要術式,近年來其臨床開展率不斷提升,有待進一步分析明確其臨床療效,為此本次研究選擇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了患者術前、術后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等情況,現總結其療效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50例患者均為膝關節終末期疾病,符合單側/雙側關節置換術指征,影像學資料、臨床資料完整。50例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57~72歲,平均(64.52±7.48)歲,病程3~10年,平均(7.13±2.86)年;患膝:單側21例,雙側29例;體質量51~86 kg,平均(68.52±17.46)kg。納入標準: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生命體征穩定;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膝骨關節手術史;合并嚴重臟器病變者;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依從性良好;凝血功能障礙;類風濕性關節炎/骨結核;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隨訪期間失訪者等。
1.2 方法 患者均行關節置換術,術前行64層CT平掃斷層掃描患者膝關節橫斷面,測量患肢膝關節CT影像下各項指標,標記外科通骼線與后骼線,并測量兩者之間的夾角,確定術前測量的股骨外旋角度。術前0.5 h,預防性靜脈滴注抗生素抗感染;采用腰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加止血帶,膝關節前正中位置作切口,骸內側進入膝關節,暴露手術視野,切除關節內部及周圍炎性滑膜組織的病變;針對膝關節外翻者,使用髓外定位系統矯正下肢力線;根據患者關節及假體情況,適當截骨并修復,松解軟組織,植入假體,骨水泥修復缺損位置并固定,關節復位,根據患者下肢情況進行軟組織進行平衡處理,沖洗關閉切口,留置引流管,術后抗生素抗感染3 d,冰袋冷敷、抬高患肢;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實施肢體功能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1.3.1 膝關節功能評估 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量表(HSS),評估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的膝關節情況,該量表分為疼痛(0~30分)、活動度(0~18分)、肌力(0~15分)、畸形(0~15分)和功能(0~22分)共5個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4]。
1.3.2 骨關節炎指數評估 美國Ontari和McMaster大學共同編制的骨關節炎指數評估標準(OMAC)評估骨關節炎情況,量表分為疼痛和僵硬兩部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骨關節炎癥狀越嚴重。統計術前和術后6個月評分情況[5]。
1.3.3 生活質量評估 采用卡式功能狀態評分標準(KPS)評估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生活質量情況,評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6]。
1.3.4 術后并發癥監測 統計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并觀察其轉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前、術后HSS評分比較 本組患者術后HSS量表疼痛、活動度、肌力、畸形、功能評分和總分均顯著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術前、術后骨關節炎指數和生活質量比較 本組患者術后OMAC評分顯著低于術前,KPS評分顯著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術后并發癥 50例患者術后出現1例深靜脈血栓形成,3例切口感染者,1例膝關節強直,1例膝關節失穩,經治療后均顯著改善,未遺留后遺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6/50)。
3 討論
受人口老齡化影響,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發病率呈明顯升高趨勢,老年患者膝關節病變相對嚴重,關節功能受損明顯,隨病情進展可出現疼痛、活動度減小、屈伸不利、膝關節及下肢腫脹等臨床癥狀表現。對于嚴重的膝關節骨關節炎,常規保守治療的效果欠佳,極易反復發作,因而需采取手術療法,恢復患者正常行走能力或改善膝關節功能,進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為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首選手術療法,術中采用高分子塑料和金屬等假體置換受損的關節,可重建關節解剖結構,恢復生理解剖構造,術后患者關節活動度和疼痛顯著改善。近年來,關節置換術手術技術不斷優化,假體材料及結構形態也不斷改進,型號、規格豐富多樣,可為患者選擇最為合適的假體[7]。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相關文獻報道顯示,關節置換術對于關節功能重建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完成關節功能重建,代替性作用切實有效,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較好,老年患者也可獲得較好的效果,術前患者(40.12±9.02)分者,術后可達到(73.45±11.02)分,臨床應用效果良好[8-9]。本次研究也發現,本組患者術后HSS量表總分(72.35±10.56)分均顯著高于術前(37.28±8.56)分,可知關節置換術對膝關節功能重建效果良好。同時,本次研究還發現,患者術后HSS量表疼痛、活動度、肌力、畸形、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術前,術后OMAC評分(12.69±3.18)分顯著低于術前(20.52±3.26)分,可知患者各方面臨床癥狀得到了有效改善,手術實施價值較高。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是老年患者手術治療的重要目標,本次研究監測發現,本組患者術后KPS評分(89.69±8.67)分顯著高于術前(65.38±11.02)分,可知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效改善了患者預后。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效果可靠,但是存在一定并發癥風險,術后易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切口感染者、膝關節強直、膝關節失穩、屈曲攣縮等并發癥,但是隨著該術式的不斷發展,其并發癥發生率逐漸降低[10];為進一步探明其安全性,本研究對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進行了監測,結果顯示其并發癥發生率僅為12.00%,且經治療后預后良好,提示改善術式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廣借鑒。
綜上所述,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減輕膝關節臨床癥狀,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提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郝斌昌. 膝骨關節炎合并固定性髕骨脫位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臨床療效[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0,31(12):1459-1461.
程瑞祥. 單髁與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單間室骨關節炎[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35):110-112.
李莊嚴,殷力,張翼,等. 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精準確定股骨假體外旋角度對膝骨關節炎療效的影響[J]. 河南醫學研究,2020,29(34):6360-6363.
史為鵬,閆偉寧,李濤,等.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拔除引流管時機探究[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20,28(23):2117-2121.
陳秀民,李海民,孟慶民. 膝骨關節炎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不理想的危險因素分析[J]. 河南醫學研究,2020,29(32):5979-5982.
張江濤,尚延春,李啟義,等. 全膝關節置換術與單髁置換術治療內側間室膝骨關節炎療效對比的meta分析[J]. 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20,13(10):830-835,858.
李龍建.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0,11(19):58-60.
胡廣君. 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0,26(18):51-52.
王艷波,馬君,付正,等. 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臨床分析[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8(24):165-166.
宋道正. 年齡對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關節置換術療效影響[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9):1409-1411.
(本文編輯:周騰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