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研究雙針療法在治療運動員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PS)中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選擇陜西省體育醫院符合MPS診斷標準的運動員10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分為雙針療法組(52例)和電針對照組(48例)。記錄兩組的VAS評分以及平均恢復訓練時間,并比較兩組間有無差異。結果 雙針療法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高于電針對照組、治療后1周以及治療后3個月的VAS評分低于電針對照組(Plt;0.05)。雙針療法組患者傷后平均恢復訓練時間短于電針對照組(t=-11.851,Plt;0.001)。結論 雙針療法在治療運動員MPS方面效果優于常規電針治療。
【關鍵詞】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雙針療法;濕針療法;治療應用
【中圖分類號】 R 686.3 【文獻標識碼】 A
Application of Double Needle Therapy in Athlete'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SUN Kehui,ZHANG Zhiqiang*,CHEN Ge,FENG Bo,SHENG Wei,HOU Jianqiang
Department of sports medicine,Shaanxi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Xi'an 710065,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Zhiqiang,Attending physici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ouble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thlete'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ethods 100 athletes who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PS in Shaanxi Provincial Sport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December 2018 to December 2019.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ization,they were divided into double acupuncture therapy group(52 cases)and electro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48 cases). Record the VAS scores and average recovery training time of the two groups,and compare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VAS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double acupuncture therapy group before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electro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and the VAS scores of 1 week and 3 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electro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Plt;0.05). The average recovery time of patients in the double-acupuncture group after injury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t=-11.851,Plt;0.001). Conclusion the double needle therapy has better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athlete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electroacupuncture.
【Key word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Double needle therapy;Wet needle therapy;Therapeutic uses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指有疼痛觸發點的,肌肉筋膜疼痛的疾病。所謂疼痛觸發點是一個受累骨骼肌上能夠激惹疼痛的位置,通常可在這個位置上摸到一個拉緊的帶(條索樣結節),擠和觸壓時疼痛,并且能引起遠處的牽涉痛、壓痛和交感現象[1]。廣義的定義為肌肉以及附屬結構出現的疼痛,包括肌腱韌帶末端病的表現,肌肉的慢性損傷,肌肉筋膜的慢性或者急性損傷[2]。運動員群體作為一類特殊的群體,由于高強度的競技訓練需求,MPS的發病率非常高,廣義的MPS發病率可以達到100%。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課題組采用自創雙針療法對運動員的MPS進行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選擇陜西省體育醫院符合MPS診斷標準的運動員10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12~26歲,病程1周~2年;按照隨機原則分為雙針療法組(52例)和電針對照組(48例)。雙針療法組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12~26歲;病程1周~2年。電針對照組中男29例,女19例;年齡14~24歲;病程1周~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在訓專業運動員;(2)符合MPS的診斷標準(美國肌纖維疼痛綜合征標準):疼痛起源于肌肉和相關筋膜,有明顯的疼痛觸發點或者潛在觸發點,氣溫降低或者勞累后加重,排除局部占位性和破壞性病變;(3)發病時間超過1周。排除標準:不同意參與本研究。
1.2 治療方法
1.2.1 雙針療法組 雙針療法是指同時運用傳統針灸的遠端取穴治療和局部疼痛觸發點濕針針刺治療的療法。
1.2.1.1 遠端取穴 首先根據肌筋膜疼痛的位置選擇相應的遠端穴位,頸部區域選擇列缺穴、后溪穴,背部、腰部選擇腰痛穴、委中穴,肩部選擇肩痛穴,下肢選擇尺澤穴。上肢選擇合谷穴。穴位進針后,得氣即可,不留針,目的是更加準確找到筋膜疼痛的觸發點[3]。穴位的選擇依據傳統經絡理論和董氏奇穴理論,是對于相應部位有特殊效果的經驗穴位。列缺穴為手太陰肺經之絡穴,也是八脈交會穴,《四穴總歌》有“頭項尋列缺”之說法。所以選擇列缺為頸部區域的遠端穴位。后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八脈交會穴,是治療脊柱病的常用穴位,專治督脈病,所以選擇此穴作為頸部區域的穴位。腰痛穴是一個經外奇穴,專門用來治療腰部疼痛。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古有“腰背委中求”的說法,是治療腰背痛的常用穴位,故作為腰背部的遠端穴位。肩痛穴是一個經外奇穴,也是董氏奇穴中論述的穴位,以部位功能命名,所以選擇用來作為肩部的遠端取穴。尺澤穴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多用來治療上肢疾病,但筆者在臨床中發現尺澤穴對對側大腿的筋膜疼痛作用良好,故用來作為大腿部的遠端取穴。合谷是手部常用穴位,對于上肢的疼痛有作用。
1.2.1.2 局部濕針針刺 遠端穴位針刺得氣后取針,取針后,在局部筋膜疼痛位置尋找疼痛點,用5 ml注射器吸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在疼痛觸發點進行濕針針刺。如果有多個疼痛點,則針刺多個點。利多卡因注射量依據患者疼痛程度決定。每個點利多卡因用量1~2 ml。以上療法每周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
觸發點的尋找首先以觸診能摸到的結節為主,然后在該結節所在肌肉的上下止點肌腱處尋找壓痛點。
不同的部位選擇不同的觸發點進行針刺。頸肩部常用的針刺點為項韌帶中部,斜方肌橫束,以及肩胛提肌在肩胛骨的止點處。腰背部常用的針刺點是能摸到的明顯結節處,腰三橫突止點處以及棘上韌帶痛點。臀部主要的針刺點是臀中肌附著處。大腿部主要針刺點是髂脛束緊張處、股四頭肌緊張結節處。
觸發點針刺的深度以結節為準,以能達到結節下部為好,針刺到結節后,如果患者有疼痛,則注射一點利多卡因,再次按壓,直到按壓無痛感為止。采用多角度針刺,一般是垂直進針后,向各個方向針刺,力求徹底松解結節,完全滅活疼痛觸發點。
雙針療法的關鍵是遠端取穴要得氣,近端濕針針刺要徹底到位,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1.2.2 電針對照組 電針對照組采用常規電針治療,選擇遠端取穴和近端阿是穴,遠端穴位得氣后,阿是穴接通華佗牌SDZ-Ⅱ型電針儀,波形選擇連續型,留針30 min。每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1.3 評價標準 疼痛評分標準:記錄治療前、治療后1周以及治療后3個月的VAS評分;治療后平均恢復訓練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 雙針療法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高于電針對照組、治療后1周以及治療后3個月的VAS評分低于電針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傷后平均恢復訓練時間比較 雙針療法組患者傷后平均恢復訓練時間〔(11±3)d〕短于電針對照組〔(5±2)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851,Plt;0.001)。
3 討論
MPS的病理機制,目前仍然處于研究階段,沒有確切公認的病理機制。目前主要的觀點有能量代謝異常學說和神經肌肉結合功能異常學說,主要的觀點認為,是局部肌肉缺血緊張痙攣,形成粘連進而產生結節疼痛點。最終的結果均是引起了肌肉的持續收縮,壓迫血管,導致缺血、缺氧,代謝產物的堆積,活化了傷害感受器,引起疼痛和運動終板功能障礙,長期的疼痛又使肌肉持續的收縮、痙攣,導致惡性循環的出現。
作為運動員來說,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一個是某個動作的反復練習形成局部的勞損,一個是一次急性損傷后沒有完全恢復就又開始訓練,導致急性損傷形成慢性疼痛點。運動員一旦罹患MPS,迫使運動員不得不休息停止訓練,嚴重影響運動成績的提高。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尋找一種能夠快速有效治療MPS的方法,以盡快解除運動員的傷痛,使傷病對于運動訓練的影響減到最小。
MPS的治療目前研究較多,治療方法多樣。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有針灸、推拿、火罐、刮痧、藥物外敷等,目前在運動隊,電針是應用較多的治療方法[4]。西醫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主要是非甾體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以熱療、電療為主。理療可以緩解疼痛和肌肉痙攣。熱療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能促進血液流動,使組織膨脹,緩解肌肉痙攣和疼痛。超聲波的穿透力較強,能到達較深的組織部位。沖擊波是另一種有效的治療辦法,其治療MPS的長期觀察結果顯示,在遠期療效方面,應用沖擊波治療的患者療效明顯,但是治療時有較大痛苦,且用于治療肌腱止點處效果更好[5]。電療是另一種常用的物理療法,其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炎性遞質,緩解肌肉痙攣和水腫。
運動員群體作為MPS的高發群體,研究針對運動員的治療方法意義重大。對運動員來說,不單純要緩解疼痛,同時要解決MPS引起的功能障礙,筆者長期從事專業運動隊醫療工作,在實踐工作中摸索出的雙針療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通過與常規的電針治療組對照,有明顯的優勢。
MPS屬中醫學“筋痹”范疇。“筋痹”一名在《內經》中即有記載,是以病變部位命名的疾病,乃五體痹的一種。《素問·痹論》首先論述何為“痹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明確指出風寒濕三邪為痹證的主要致病因素。這是從痹證的病因上劃分的,隨后詳細論述了“五體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指出了筋痹易發生的季節,因春應于肝,肝主筋,所以春天感受風寒濕之邪而得的痹證為筋痹。
中國傳統醫學中對此在《靈樞·經筋》中敘述經筋病的特征:“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其“結者皆痛”與疼痛觸發點吻合,“轉筋”的描述又與肌緊張帶符合。所以在本病的理解和治療上,中醫和現代醫學有類似的解釋和理論。中醫傳統針灸中,講究近病遠治,即局部的疼痛性問題,可以針刺遠端的穴位,來達到治療局部疼痛的目的。在董氏奇穴理論中,提到很多對各部位疼痛有很好效果的遠端穴位,并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本研究中的遠端取穴,每次選穴1~2個,能夠達到緩解近端疼痛的目的即可。穴位的選擇綜合傳統的十二正經,經外奇穴,以及董氏奇穴等。對于遠端穴位能夠治療近端的疼痛,已經有大量文獻報道。現代研究中,對于MPS的疼痛觸發點的治療,有干針和濕針兩種,干針是用注射針頭反復穿刺疼痛觸發點和張力帶,以達到滅活觸發點的目的。濕針是在觸發點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如利多卡因,這是目前研究較多的,效果較為肯定的治療方法[6]。
目前MPS在運動隊中的治療方法是針灸療法,推拿療法,非甾體止痛藥物,超聲波,沖擊波治療,局部封閉等。這些常規的治療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是治療時間常較長,或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目前已不能滿足治療的需要。
雙針療法包括遠端穴位針灸和近端濕針針刺,遠端穴位的選擇一個是循經取穴,一個是經外奇穴,選取1~2個有確切療效的穴位,針刺得氣。得氣后,局部的疼痛常很快得到緩解,而疼痛點也越發的明確和集中,對接下來的濕針治療更加有指導價值,更易于找到真正的疼痛觸發點。雙針療法中,疼痛觸發點的尋找是非常關鍵的。疼痛觸發點有顯性的和隱性的,顯性的是患者自覺的疼痛點,隱性的是按壓會痛的疼痛點,顯性的疼痛點與傳統腧穴的阿是穴類似,隱性疼痛點常會引起運動功能障礙。對于運動員來說,治療顯性的疼痛點和隱性的疼痛點同樣重要。不但要治療顯性疼痛點,同樣要解決引起運動障礙的隱性疼痛點。
雙針療法中關鍵的治療是局部疼痛點的濕針針刺,常經過一次濕針針刺治療,運動員即感疼痛大幅減輕,可以正常完成動作,這是因為對疼痛點進行滅活后,痛感立即減輕,局部組織得到松解,不再影響動作完成。濕針針刺的關鍵是針刺點的選擇,針刺的深度、角度等。針刺點在遠端穴位針刺后會更明確。在針刺點處常能摸到條索樣或圓形結節,這個結節點就可以作為針刺點。另外沿著肌肉走形,在肌肉止點處或者肌肉與肌腱的鏈接處也能摸到緊張點或疼痛點,這個點也是針刺的點。針刺的深度和角度可以通過注射利多卡因來判斷是否到位。進針后,如果患者感覺疼痛,則注射利多卡因,然后繼續針刺,向各個角度針刺,直到按壓無痛點。說明已經針刺到位。濕針針刺后,還需要對痛點以及痛點所在的肌肉進行推拿和牽拉。對痛點進行手法推拿以及肌肉拉伸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疼痛,松解緊張的肌肉,松解粘連,使肌肉恢復應有的彈性。對于運動員來說,肌肉需要更好的拉伸,恢復彈性。而有效的肌肉牽張,能更好地消除疼痛觸發點。雙針療法在遠期療效方面,同樣有很好效果,通過統計分析治療后3個月的VAS評分,雙針療法同樣具有優勢。這是因為,雙針療法中的濕針針刺,徹底解除了疼痛觸發點,解決了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恢復了機體的正常功能結構。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的評分均處于較高水平,疼痛感明顯,已經不能進行專項訓練。治療后1周,疼痛感明顯下降,基本不會影響訓練。雙針療法組下降更加明顯,疼痛處于輕微水平,可以正常進行專項訓練。治療后3個月的評分較治療后一周的評分有升高,這是因為,運動員長期的反復訓練,疼痛隨著時間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疼痛均有增加,很多患者經過治療,3個月后基本沒有疼痛,部分患者疼痛評分較治療后一周有明顯升高。但是雙針療法組在3個月的評分還是要明顯優于常規電針組。雙針療法在短期療效以及長期療效方面均有明顯的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雙針療法組患者傷后平均恢復訓練時間短于電針對照組。雙針療法組能夠更快的開始專項訓練,一個是疼痛明顯下降,一個是運動功能的恢復。經過雙針療法治療的運動員,在疼痛評分仍然較高的情況下,可以更早開始專項訓練。在開始專項訓練后,雙針療法組運動員比電針對照組更少地受到疼痛的影響。
綜上所述,雙針療法的療效與常規電針對照組比較,有明顯的優勢。雙針療法在解決運動員的肌筋膜疼痛以及恢復訓練方面有明顯效果,值得在運動員群體中應用和推廣。
4 典型病例
4.1 杜某某,女,17歲,跳水運動員,在一次翻騰動作中拉傷腰部,診斷為MPS,后經治療略有好轉,但反復發作,影響訓練。采用雙針療法治療,遠端取穴后溪穴,得氣后取針,在腰部觸診疼痛點,分別在腰三橫突處,豎脊肌中部,臀中肌處觸及疼痛點,并進行濕針針刺。經過一次治療后,即刻感覺疼痛緩解,可以正常完成動作,休息1 d后開始正常專項訓練。
4.2 王某某,男,19歲,游泳運動員,在蛙跳訓練后,膝關節外側開始疼痛,并持續不緩解,影響訓練。診斷為髂脛束筋膜疼痛綜合征,采用雙針療法,遠端取穴尺澤穴,得氣后取針,在外側疼痛點進行濕針針刺,針刺結束后,即感疼痛緩解,休息1 d后,開始正常專項訓練。此后再沒復發。
4.3 姚某某,女,16歲,體操運動員,在完成動作下地過程中,反復磨損造成踝關節處疼痛,不能深蹲,踝關節背伸受限。診斷為踝關節伸肌支持帶的MPS,采用雙針療法,治療3次后,踝關節處疼痛消失,背伸不受限,能夠正常進行專項訓練。
參考文獻
劉夢琳.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J].上海醫學,2010,33(12):1146-1149.
黃強民,莊小強,譚樹生. 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的診斷與治療[M]. 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1-131.
彭增福. 西方針刺療法之激痛點與傳統針灸腧穴的比較[J]. 中國針灸,2008(5):349-352.
奚向東. 痛點蜻蜓點水加電針治療背肌筋膜炎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08,27(5):31.
張萍,馬才英. 體外沖擊波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療效觀察[J].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9,15(1):61.
龍佳佳,莊小強,譚樹生. 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治療技術治療腰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療效分析[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1,19(12):36-38.
(本文編輯:楊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