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一直以來都被大家稱作莎土比亞的四大喜劇之一,幾乎劇中的所有角色都以喜劇結尾。唯獨夏洛克,那個靠放高利貸生存,被無數人鄙夷唾罵的猶太富商,幾乎承擔了劇中所有的悲劇性色彩。
記得我的初中語文課本中就收錄了《威尼斯商人》中最為人熟知的“法庭辯論”一段。鮑西婭的智慧令人稱贊,安東尼奧與巴薩尼奧之間的友情讓人感慨萬千,可是夏洛克的下場是否真的就會令每一個人拍手稱快呢?
至少我不這么認為,夏洛克的辯駁聽來殘酷無情,可哪一句不是論證嚴密、擲地有聲的呢?我甚至想,他要置安東尼奧于死地的決心有多強烈,他曾受到過的苦難與凌辱就有多深重。通讀整個劇本,我甚至懷疑,《威尼斯商人》真的算是一部喜劇嗎?在我眼中,不管是對夏洛克還是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而言,劇中都體現著不易覺察卻又不容忽視的悲劇元素和諷刺意味。
劇中夏洛克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思想共鳴。“不,把我的生命連著財產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們的寬恕。你們拿掉支撐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們奪去了我的養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是啊,連基本的生活條件和宗教信仰都失去了,又拿什么與這個世態炎涼的社會作斗爭?想起年少時的我,也曾失去過信仰。
那天的風,冷徹了我的心。
從清晨就開始對作文潤色的我,陶醉于自己的文筆,不覺已到正午。午飯過后,我犧牲休息時間,一鼓作氣繼續改作文。正當我精疲力盡時,卻聽見媽媽劈頭蓋臉地罵我又玩手機,我極力解釋這是語文老師給我的寒假任務,明天就要交了。不料她說:“那別學了,考再高分我也不會送你去清中!”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般將我震懵了,那一刻,我只想逃離這里。眼淚不止地流下。年歲漸長,少年時滿腔的熱血早已被消磨殆盡。曾經的目標、遠方和詩意,被現實打得支離破碎。
從那以后,我不再早起,連那次的任務也拖了很久。我無法面對頹廢的自己,更無法面對那句幾乎將我擊垮的話。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墮落,心中對未來的幻想與追求已經分崩離析。聯想夏洛克的遭遇。我更清晰地感覺到劇中對猶太人的歧視與不公。無數評論都說莎土比亞是借夏洛克反映抨擊了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塑造了夏洛克這樣一個唯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形象。但我想追問,我們在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的時候,又可曾想過其背后的原因呢?平白無故在社會遭人唾棄和排擠的雙重逼仄之下生話,任誰都會崩潰。
命運強加給夏洛克的重擔并不只是給他套上種族與歧視的枷鎖,又一場悲劇緊隨而來,他在這世上唯一的親人——他的女兒杰西卡,帶著他的一大筆財富,跟一個基督徒私奔了!血緣、信仰連帶財富,這些支撐夏洛克生命的東西活生生地被剝走,讓他何嘗不感到氣憤?可他的做法和那顆復仇之心在環境的作用下最終一步步走向悲劇。試想下,如果我也這么做,那后果將不堪設想。同情他的同時,我更多的是不甘心。三年來的努力,只因一句話全都付諸東流,是多么可笑啊。我曾經為了提高成績,減少自己的睡眠時間,當一個人將命運孤注一擲時,是感覺不到疲倦的。苦難對于我來說既是財富亦是屈辱。我要做的,就是將苦難化做前進的動力。
《威尼斯商人》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直接而明顯地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但這種對人的價值的強調、對個性解放的倡導卻是建立在一種對壓抑的反抗之上的。這樣,人文主義中的自我不免就帶上了虛無主義的色彩。這也是盛極一時的文藝復興最終走向衰亡的原因。
反觀自身,何嘗不是因年少輕狂而做出許多無厘頭的事?雖然不能切身體會夏洛克的遭遇,但我也從中汲取了許多經驗: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都會過去的。有種“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態,人生無疑會更加輕松自在。《威尼斯商人》給我帶來的啟示,有喜亦有悲,對人生的認識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指導老師:黃"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