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平時寫作,教師不應約束他們的創作靈氣。寫考場作文應是沒有固定的模式,但畢竟考場時間局促,學生如果能掌握基本的應試技巧和快速成文的方法,對考場作文的提升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結合長沙市第一中學月考作文題和考場佳作,給同學們提供五種易學、實用、可供操作的考場作文結構參考示例。
主要的行文結構有以下五種:
行文結構一:傳統“三段論”式
行文結構二:引議聯結式
行文結構三:正反對比式
行文結構四:層層推進式
行文結構五:設置分論點式
這些文章結構示例,彼此之間可以相互包含、融合,而非彼此獨立、割裂。比如“引議聯結”式中某一部分,也可再設置“分論點”。又比如“層層推進式”和“引議聯結式”也有相通之處。
作文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據說,法國科學家法布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總是跟隨著前面的毛毛蟲走。法布爾把若干個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圍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是在不停地“團團轉”,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終于因為饑餓和精疲力弱而死去。其實,這樣的場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也并不罕見。孔子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在《論語》中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以上材料對你有什么樣的啟示,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行文結構
傳統三段論式:《保持你的獨立》
引材料:簡述“毛毛蟲”現象。
是什么:“毛毛蟲”現象的本質是盲目跟風聽從,缺乏獨立能力。
為什么:①人身處群體當中,容易因依賴心理而失去辨識力,從而陷入盲目的誤區;②人一旦盲目跟風,就容易變得非理性,從而成為推波助瀾的力量,一起走向錯誤乃至自我毀滅的道路。
怎么樣:①擦亮智慧的雙眼,分辨事物的迷霧和真相;②保持獨立的姿態:敢于跳出錯誤的怪圈。
再點題:我們不能在嗤笑毛毛蟲的同時,又做出同樣被人嗤笑的行為。
引議聯結式:《敢于做獨行者》
引:簡要概述“毛毛蟲”現象。
議:具體分析材料內容,也就是材料本身帶給我們的啟示:①“毛毛蟲”之所以走向死亡的悲劇,走不出徒勞的怪圈,是因為缺乏異見者和獨行者;②只要有一條毛毛蟲與眾不同,走出隊列,便可以避免死亡的命運。
聯:聯系生活(社會)實際。我們何嘗不也是在做這樣的“毛毛蟲”呢?學習上,只關注題海戰術,而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看待問題時,容易被裹挾、被帶節奏,參與到非理性的喧嘩與騷動。
結:再做結論,總結觀點——敢于做獨行者,而不是盲目的“追隨者”。
正反對比式:《啜飲理性之茶,不醉盲從之酒》
引述材料:簡述“毛毛蟲”現象。
分析材料:毛毛蟲身處群體中,產生依賴心理,沒了自主性,從而導致悲劇結局。
正面觀點:人在生活中,也要保持明亮的眼睛和清醒的頭腦。這是一壺理性的“香茗”。
反面觀點:不能盲目跟風,盲目地聽從他人,這是一杯可怕的“毒酒”。
再次點題:要保持清醒,拒絕盲從、隨大流。
層層推進式《跳出怪圈,開辟新路》
引出話題:“毛毛蟲”現象讓人嗤笑,也讓人警醒。
分析材料:毛毛蟲為何可笑?從毛毛蟲,到嗤笑毛毛蟲卻不自知的人。
展開論述:有能力者,要敢于做引路人,做“丹柯”,帶領眾人跳出怪圈。
繼續論述:自我覺醒,樂于做“丹柯”的追隨者,走出屬于自己的新路。
結合材料:絕不做可悲的、可怕的、像毛毛蟲一樣的盲目“追隨者”。
聯系實際:生活中,各種“毛毛蟲”現象,比如網絡非理性暴力、教育內卷的怪圈……
設置分論點式:《向盲從說“不”》
引用材料:簡述“毛毛蟲”現象。
提出觀點:不做盲目可悲的“追隨者”,要敢于做理性的“獨行者”。
分論點一:眾惡之,必察焉。當網絡一邊倒地抨擊某個人,我們要保持足夠的理性和克制,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舉事例: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無辜的小轎車女司機遭遇可怕的網絡暴力。
分論點二:眾好之,必察焉。當眾人盲目地追捧某個人和某件事事,我們要保持必要的警惕和清醒。
舉事例:多年來,頂流明星的粉絲無條件地支持甚至縱容偶像,值得我們反思。
再點題:人類不該重蹈“毛毛蟲”的覆轍。
特別說明:我們不贊成設置那種毫無邏輯、僵化呆板的分論點,而且是三個分論點,然后一頭一尾穿靴戴帽,強行點題,考場作文的靈氣喪失殆盡。
考場佳作
打破思維的藩籬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1918班" 章子凌
《烏合之眾》中寫道:“群體只會干兩件事,要么錦上添花,要么落井下石。”回望你的人生軌跡,你是否也曾是盲目可悲的毛毛蟲中的一員?你是否也在人生的戲臺下搖旗吶喊、不辨黑白?
以我之言,我愿這樣回答并努力踐行:絕不人云亦云,勇破思維藩籬。在“錦上添花”前,于“落井下石”前,都擦亮雙眼,謹微體察。
析之內因,為可應不盲目“跟隨”,而是勇于“破局”?
試想,若人人皆跟隨,人人皆看客,千年前,人們仍堅信著亞里士多德的“質量決定下落速度”悖論,科學研究陷入桎梏,火車、輪船……鐵炮銅槍得晚上多少年。幸好,歷史總有其不凡的注腳,推動時代的車輪向前。于是,伽利略成了破局者,在比薩斜塔上證明“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以利刃破除思維定勢的伽鎖。“跟隨”只會使社會陷入死循環,而體察他人言,突破思維定勢,讓社會終得螺旋上升。
訴之行動,新時代弄潮兒的我們,該如何做拔劍擊石的破局者?
“眾惡之,必察焉。”面對眾人唏噓的“落井下石”,我們應多元體察,辯證以待。一代“飛人”劉翔,在萬眾期待的目光中,北京、倫敦兩屆奧運會接連失牌,眾人將他踢下了神壇,而冠以“演員”這般字眼。然而事實真如此嗎?因傷失牌,無可厚非,我們應看到的是他日復一日訓練的血汗,不畏傷病上場博弈的艱辛。以多元人格公允看待,還以多元視角客觀評議,我們便不會淪為乘人之危、尖酸苛求的“憤青”和“鍵盤俠”。
“眾好之,必察焉。”面對眾人追捧的“錦上添花”,我們應多存一份疑心。近期,娛樂圈亂象被大力整治,我們見識了太多人設崩塌。可是當“神”立于金光之下時,是否有人收回一些瘋狂與盲目,而多施一些冷眼與靜思?哪怕娛樂圈亂象仍存,我們也可多追正能量明星,破除“三觀跟著五官跑”的思維桎梏。
“當眾人都哭時,應當允許有的人不哭。”我們生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不能缺少了體察人間的清晰眼光,不做“毛毛蟲”一般的“跟隨者”,人云我可不云,人從我可不從,敢于做思考者、破局者。
能否勇破思維藩籬,決定你的去路和高度。我愿,我是烈火,也是枯枝,是割斷定勢思維的亞歷山大之劍。
習作簡評
這是一篇考場一類卷。文章除了審題準確,富有文采,還有個優點:結構思路清晰。
文章整體上設置了兩個大的分論點:第一,析之內因,不盲目“跟隨”,而是勇于“破局”;第二,訴之行動,新時代弄潮兒做拔劍擊石的破局者。
而在第二個分論點下,又設置了一反一正的兩個分論點(來自作文材料):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幾個分論點不是機械羅列,而是自然銜接,言之成理,也不失靈動感。相比那些分論點之間毫無關聯、形式呆板僵化的考場作文,高出的不止一個層次。而縱觀全文,文章又呈層層推進的思維邏輯,并具有引議聯結的結構特點。
(長沙市一中高中語文教研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