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中共三明市委黨校)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廣袤的農村地區和龐大的農村人口,自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9年習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提出《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文中提到: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要注重發揮好德治的作用,推動禮儀之邦、優秀傳統文化和法治社會建設相輔相成;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政策驅動下,農業產業化、鄉村旅游、“互聯網+農業”等新型的農村經濟形式、農業經營模式不斷涌現,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路徑。休閑農業是休閑和農業相融合的產物,是農業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將城市休閑生活需求與農村農業資源開發緊密聯系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休閑農業在國外的發展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歐盟、美國、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在休閑農業方面的發展走在世界前列,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國的休閑農業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休養觀光旅游的需求不斷增長,推動了休閑觀光農業的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休閑需求與日俱增,我國休閑農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從最初分布在大城市周邊逐步向中小城市拓展,從城市近郊向遠郊發展;休閑農業發展創新思維、休閑農業功能不斷拓展,多種類型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不斷涌現,如大中城市和名勝景區周邊休閑農業、高新科技引領型休閑農業、文化產業主導型休閑農業和都市農業引領型休閑農業等。但在我國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對休閑農業的發展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休閑農業建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休閑農業建設項目的開發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科學合理的規劃是項目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礎保障。就目前來說,我們很多地方的休閑農業發展沒有制定總體的規劃,基本是以鄉村或是企業開發建設為主,項目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論證和資源效益評估,設計雷同、定位模糊,開發建設的隨意性較大,大多是照搬一些傳統的休閑農業項目,如采摘、釣魚、餐飲等,缺乏本地資源特色。
二是休閑農業發展規模較小,多數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從國外休閑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休閑農業發展要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需形成產業鏈條,規模化經營。當前我們很多地方的休閑農業建設,覆蓋范圍多小于半徑30千米,難以產生規模化經濟效益。在休閑產業開發上也比較單一,集中于傳統的農產品資源、農業景觀資源開發等,對于構建完整休閑農業產業鏈條的鄉村旅游資源和鄉村文化資源等挖掘不夠深入,導致休閑農業發展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也無法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
三是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薄弱,經營理念落后。我國休閑農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受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影響較大,一部分農村地區交通不便、水電基礎設施落后、住宿衛生環境條件較差,嚴重制約了休閑農業的發展。而在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上,很多休閑農業經營管理者缺乏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管理粗放,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不高,高質量、高素質的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嚴重不足,導致休閑農業發展難以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綜合上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休閑農業建設要取得實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以下關鍵要素不容忽視:一是尊重自然,按規律辦事。休閑農業建設應通過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系,避免盲目無序開發。二是各級黨委和黨組織加強領導,休閑農業要走規模化發展道路離不開黨的領導,深入開發農村農業資源,形成完整的休閑農業產業鏈條,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休閑農業發展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周邊配套要完善,才能獲得長久的發展潛力,同時休閑農業的發展還需要堅實的人才保障,才能實現精細化管理。
洋溪鎮位于三明市區東北部、沙溪河南岸,毗鄰梅列區徐碧街道、陳大鎮、三元區中村鄉、沙縣虬江街道和大洛鎮。鎮本點距市區及沙縣城區均為15公里,車程10分鐘,城市快速通道及205國道穿境而過。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水資源,田園風光秀麗,公社文化獨特,民風淳樸,古街、古井、羅氏宗祠等古民居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保留著“趕”的傳統,具有田園化的生產生活生態和獨具韻味的鄉村格調。轄區總面積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萬畝、林地面積7.5萬畝。全鎮共2519戶、10797人,轄有8個行政村、1個社區,下設68個村民小組,16個黨支部,黨員490人。多次獲評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文明鎮、省級愛國擁軍模范鎮、省級農村宣傳文化示范鎮等榮譽稱號。
洋溪鎮下轄新街村、上街村、羊口仔村、孝坑村、飽飯坑村、連茂村、巖兜村、下坑村8個行政村和1個上游社區。境內青山環抱、溪流密布、氣候宜人,最高峰鑼拔頂海拔1537米,大氣環境質量達國家I類標準,水流域Ⅲ類水質,具備休閑農業開發的良好資源條件。洋溪鎮休閑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主要分為三個板塊,分別為中央坂農業產業園板塊、清楓谷景區板塊和興尚老街文旅板塊。三大板塊整合了洋溪鎮下轄各村農業、自然景觀、鄉村文化資源,規劃布局覆蓋洋溪全鎮,休閑農業項目開發涉及“體驗農業+旅游”“水果采摘”“文旅融合”“生態餐飲”“郊野休閑項目”等。規劃目標是以休閑農業發展帶動地方商貿業、旅游業、娛樂業、餐飲業及文化產業等發展,通過全局統籌盤活洋溪鄉村資源,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促進地方農村農業經濟發展。
1.深入開發洋溪鄉村農業資源,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產業
位于上街村的中央坂農業產業園、洋溪桔園及位于洋溪鎮新街村的清楓谷生態農業觀光園是洋溪特色休閑農業產業開發的重要體現。中央坂農業產業園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和市場機制,建成了現代農業水培項目、農科院菊花種植示范項目和昂合生態農業項目等。洋溪桔園培育高優柑橘近2萬株,套種500余株櫻花。清楓谷生態農業觀光園橫跨洋溪鎮6個行政村界,總規劃占地面積約2600畝,重點發展特色果蔬種植,建有200多畝鋼架大棚,其中葡萄和提子180畝、火龍果20畝,有各類景觀樹約3萬株。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模化的產業建設為洋溪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多樣化的休閑農業經營項目開發,打造洋溪休閑農業特色品牌
依托規模化的休閑農業產業,洋溪鎮實施了多樣化的休閑農業經營項目開發。在傳統的水果采摘、農業體驗觀光等項目的基礎上,先后成功開發舉辦了洋溪文旅小鎮嘉年華、田園菊花展、清楓露營趣、農民豐收節和國風漢服秀等大型文旅活動,其中田園菊花展的大片彩色花海成為洋溪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眾多市區周邊游客前往。清楓谷生態農業觀光園大力推進鄉野娛樂、鄉村研學和森林康養項目,設有坐觀、冥想、平躺等基礎設施,彩虹滑道、叢林穿越、真人CS、篝火廣場等各類娛樂設施。園區定期舉辦“清楓露營趣”“5·20邂逅清楓谷”“趣味農民運動會”等多個主題活動,年接待游客達10萬人,有效帶動周邊餐飲業、種養業的發展,解決周邊就業500人,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形成了具有較高美譽度的休閑農業品牌。
3.深入挖掘洋溪文化和旅游資源,完善洋溪休閑農業產業鏈
在打造休閑農業特色品牌的同時,洋溪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旅游資源,與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休閑農業產業鏈。如興尚老街的開發,圍繞公社文化定位,重建洋溪公社大隊部、知青樓、羅氏老宅等重要公社時代場景,保留碾米廠、打鐵鋪、彈棉花等一批傳統手工藝店,打造公社食堂、豆腐巷、燒餅巷等一批特色美食地,成為洋溪休閑農業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此外,具有洋溪地方特色的古街、古井、宗祠、舊教堂、土堡等古民居建筑;仍采用傳統手工制作的洋溪地方美食“洋溪五寶”(豆腐、面干、燒餅、筍干、黃酒);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傳統趕圩節等。開發這些地方文化資源并將之融入到休閑農業產業鏈中,極大地豐富了洋溪休閑農業的內涵,有效提升了休閑農業的吸引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農村、農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鄉村最為突出,做好“三農”工作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休閑農業的發展是新時代環境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路徑,對于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也應該看到,休閑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要切實發揮休閑農業的功能和作用,必須要避免盲目建設和無序開發,要科學合理地進行統籌規劃,深度挖掘地方農業資源、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同時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注重休閑農業產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強化人才資源開發,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以休閑農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