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華(鄭州西亞斯學院)
在數字經濟時代下,現代農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數字網絡在農業發展中的普及率和應用率也在日漸提高。大數據進入農村,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為農業經濟帶去技術層面的改革和優化,是農業發展與科學技術之間的一次有效融合。大數據在農業中的應用滲透到了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分布于農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不僅實現了農村農民地位和勞作方法的轉變,而且能夠有效地帶動農業經濟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數字農業的構成體系大致為四個主要方向,即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其中,農業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技術根植下,對農產品的實時監控和信息傳送。農業物聯網在當前大棚種植中的利用率較高,通過一定的數字指標對農作物、農產品的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酸堿性及對農作物本身的感光程度、成熟機能等生長指標進行實時監控,便于及時地調整生長環境的各種比例,確保農產品處于最適宜的生長條件,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農業物聯網使農民不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在農作物的生長地和大棚中對農作物生長狀況進行人為檢測和監控,降低了人為測評的出錯率和物資耗損率。同時,采用大數據還可以對極端的突發天氣進行監控預報,從而提前采取應對措施,減少突發狀況對于農作物的損害。在農業物聯網的幫助下,鄉村農業的自然受損率得到了極大的降低,確保了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農業產業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是農產品的經營銷售,如何將高質量、高產量的農產品推廣出去,形成商業產業鏈條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而大數據時代為這個問題提供了明確的答案。傳統的農業經銷模式以線下售賣為主,缺乏農產品銷售平臺,產品的銷售基數較小。許多地區的特色產品由于地域限制和缺乏推廣平臺等原因,導致特色產品的推廣力度小,發展規模受限。大數據時代,為信息的快速交流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使農業產業有了新的發展依靠和經銷渠道。農產品的網絡銷售平臺是融合農業、大數據網絡和電子商務的新經濟形態,實現了農產品由線下實體銷售向線上網絡交易的轉變,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一次順應時代潮流的農業經濟變革。農業的特色產業通過網絡信息的推廣,能切實地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為產品擴大知名度和市場,滿足消費方和供應方兩者的共同需求,保證農業產業鏈條能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產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為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在傳統農業時期,三者之間的溝通形式較少,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彼此之間的流通性較低,不利于形成農業產業鏈。在數字經濟時代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過整合變得更加完善,將農業產品的產前、產中及產后各個過程相銜接。農業生產過程不再是以往支離破碎的狀態,而是依靠大數據對數據進行全方位的、立體的搜集與整合之后,打通三者之間交流的壁壘,實現有效的融合,形成多開端雙箭頭的完整交流圈。農民在交流圈下的身份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不再僅是生產體系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而是對自己的產品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可以完成自產自銷的農產品經營模式。農業生產體系在數據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對于農業管理和經濟規劃有了更加清晰的架構,以更完善的脈絡層次展現出了農業發展的巨大前景和優勢。
數字經濟時代下,足夠的物質硬件設施是保證數據交流的必要條件。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非常復雜的大國。由于地形原因和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各個地區網絡普及率存在明顯的差異,而在同一地區,城鄉之間網絡資源的占有率又有所不同。一些農村地區由于地形阻礙,在實現鄉村網絡普及時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些現實原因造成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網絡基礎設施作為數字化建設的基本物質保障,是數字化進程的重要起點。物質保障的缺乏使數字時代下的技術建造工具得不到保障,農業物聯網和農業大數據的搭建困難重重。
在數字經濟時代下,數字信息資源是無價的財富,充分準確地使用數據能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不竭的動力保障。但在經濟數字化的進程中,中國的農村數字化僅是個位數的發展水平,與其他的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德國對農業數字化的研究比例和利用程度等方面較之中國成績斐然,為德國農村的各方面建設帶去了數據構建下的優勢。如果數據經過搜集和整理,沒有在應用環節中得到充分利用,就只是無用的數字模型,發揮不了實際的用處。農民觀念轉變問題是數據應用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所以接受和使用網絡數據是一個戰線較長的過程。
農業資源和人才資源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農村構建大數據的過程中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指導和幫助。但是,目前農村嚴重缺乏高技術數據人才儲備。農業專業的優秀大學生和高端數據研究人員對于農村建設的關注力度較低,在農村數據開發中的參與度較少。農村在構建數據網絡時,缺乏領頭羊和帶路人,導致農業的數據化進程遲緩,普及效果大打折扣。在數字經濟與農業綜合發展的過程中,相對應的綜合型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問題也被提到重要的考量地位。在傳統的人才培養途徑下的單科人才已不能適應當前新形勢下農村的發展現狀,所以需要教育行業和企業共同努力,轉變人才的培養模式,加大人才的投資力度,引導人才留鄉、返鄉,為農業產業的數字化發展獻力獻策。
政府在當地的鄉村建設中,應發揮引導作用,做好對農業數字化發展的規劃,將資金用在刀刃上,成為數字化建設中最為有力的保障后援隊。在進行資金分配時,能夠依據不同地區的現實情況,結構性地調整投入比例,以強帶弱,以富扶貧,支持農村的數字化改建工程。開源節流,政府應打開招商引資的資金源頭,吸引更多的社會性非公企業和私營企業進行資本投資,從資金源頭解決物資匱乏的問題。對于地勢嚴峻的特殊地區,針對性地采取政策幫扶方式,解決發展中的技術硬件設施不足等問題。加強與騰訊、阿里巴巴等大型企業的合作,將先進的數字應用技術和理念引入鄉村數字化的建設中,從而打造全面覆蓋、資源整合的鄉村網絡體系。針對不同的地區,數字研究團隊要摸排走訪當地的地勢、農民數字化的接受程度、當地數字化的發展現狀等情況,更新之前的信息網絡,搜集最新的一手信息。針對現有的實際情況對數字化建設的設備和人員進行重新規劃和建設,實現農業數字化的更新換代,用最新的研究技術打造新時代下的農業數字網。
國家要多關注數字農業人才的培養工作,打造一批同時具有科研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國家農業管理部門應組織人才團隊進行定點、定項的實驗研究,深入農村的不同環境,從當地的農業土地和產業發展現狀入手,結合當地的特色農副產品進行研究。當地政府為研究團隊提供當地的發展資料與相應的物質條件,提高研究人員的待遇,從而將人才留在當地,接續為當地的農業產業數字化建設發力。人才團隊可以定時地向當地的農民進行數字化知識的免費培訓,提高農民對于數字化產業的接受度。同時深入農業基地統計分析農民操作數字化產品的技能情況,并指導農民完善操作方法,逐個擊破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等各個方面,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農村的數字化建設工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發力地,應做好數字化農業學科學生的培養規劃,使具有新時代下創新奉獻職業精神的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數字化建設工程貢獻力量。
在農業生產初期,通過向農民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幫助農民建立農業物聯網,并指導和講解數字產品技術的應用程序和步驟。允許農民先體驗,后購買,給予農民從安裝引入到接受受惠這個過程中一定的緩沖時間,使農民真切地感受到數字農業帶來的普惠感。在農產品銷售時期,政府和網上平臺要相互溝通做好聯合機制。網絡購物平臺和直播平臺,例如拼多多、淘寶等平臺要切實地為農業產業敞開大門,降低入駐網店的成本,同時搭建好宣傳平臺,幫助農業產業打造特色化農產品,利用當紅明星代言等手段提高農產品的曝光率,加速農業產業與電商的合作進程。在搭建數字網絡農業銷售平臺時,網絡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大對農產品售賣過程與交易過程的保護力度,完善相關的法律規定,使農民有行使自身權利的法律保障。利用這些基本的惠利方法和法律保護,使農民能夠放下心中的懷疑和芥蒂,提升數字網絡的使用率。
綜上所述,大數據在農村農業建設中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是政府在建設打造農業數字化網絡時仍然存在不可忽視的阻礙和問題。各地區要借鑒和學習成功的建設案例,學習先進的方法技術和管理手段,并創造性地應用于當地的農業建設和數字化進程中。針對自身的發展情況,做好當地的數字化農業建設規劃。國家各方資源、人才要形成聯動體系,發揮宏觀調控和微觀規制的作用,逐個擊破在數字化進程中出現的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數據應用率低、綜合型人才儲備率低等現實難題,不斷延展大數據在農村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