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寶圣(中國南方稀土集團有限公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創新,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也早已滲透到各行各業的生產管理中,企業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的關鍵核心業務,應用大數據技術已成為必然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大數據和數字經濟相關戰略部署、發展大數據產業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國家為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背景下的企業財務管理數字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1]。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要把大數據作為戰略資源,促進大數據發展,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構建穩定高效產業鏈,深化大數據在各領域的應用,推動大數據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2022年,《關于中央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以數字技術與財務管理深度融合為抓手,著力建設財務數智體系,頂層設計制定財務數字化規劃,主動運用“大智移云”等新技術,推動財務管理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先行者、引領者、推動者。由此可見,財務管理數字化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財務經歷過三次巨大變革。第一次是會計電算化的普及。第二次是ERP促進業務財務一體化,實現業務操作完成,會計憑證也自動生成。第三次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立,實現了財務基礎業務的“新四化”,解放了“票賬表錢稅”的財務基礎工作。如今,財務數字化轉型被稱為財務的第四次變革。企業財務管理作為決定著企業發展命運的核心資源,其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在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下,受思想觀念和技術手段的束縛,用于決策的數據信息僅僅是財務數據,容易忽視一些關鍵細節,不夠充分的數據信息直接影響到管理者的決策[2]。大數據顯然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癥之藥”,大數據具有數據完整性優勢,企業財務管理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收集、整合、分析企業各部門所有數據資源,為企業管理者掌握企業全局、制定發展戰略、規避市場風險、抓住發展機遇提供數據支撐。
2021年3月2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中提出,加快推進智慧稅務建設。其中提到了三個時間節點,一是到2022年要完善稅收大數據云平臺,加強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二是到2023年要完成3個“基本建成”的發展目標;三是到2025年要建成功能強大的智慧稅務,形成國內一流的智能化行政應用系統。《意見》的出臺將倒逼企業加快財務管理數字化轉型。企業只有充分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財務管理,才能實現企業的稅務信息與自身業務有機融合,實現企業的稅務信息與國家和地方稅務局信息平臺化,從而實現稅務信息共建共享,解決各地稅收口徑各不相同等困難瓶頸。
當今時代,大數據成為了繼物質、能源之后的“第三種”戰略資源,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一定障礙。一方面,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相當一部分企業領導層對大數據應用于財務管理的認知程度不夠,沒有對“財務大數據”進行充分分析,深度挖掘其背后的巨大價值,從而造成“財務大數據”的極度浪費,造成財務管理的數據化完全與企業本身的數字化脫鉤,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部分企業仍然采用傳統的管理型財務體系,財務管理還局限于對財務數據進行核算和單一化的分析,這勢必會阻礙企業健康發展,逐漸喪失市場競爭力。在大數據時代,財務管理模式應復合化、多元化,同時要向價值型財務體系轉變。
眾所周知,企業的財務數據大多是企業的機密,一旦被競爭對手獲得,會導致企業失去市場競爭力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財務管理的過程中,數據的安全性也存在較大隱患。一是網絡的安全性較差,導致企業財務數據存在泄漏的風險。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及技術的發展還有待完善,“黑客”會利用各種“漏洞”攻擊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篡改或竊取企業重要的財務數據[3]。二是數據存儲系統存在被侵入的風險。受企業規模和資金的限制,當前只有少數國企和大型企業集團擁有獨立的數據存儲系統,大多數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時要依托第三方平臺,如果第三方平臺的風險防范能力較弱,就會導致企業的核心財務數據丟失,對企業構成嚴重威脅。三是風險防范意識不強。財務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會忽略數據的安全保護,將企業的重要數據暴露在互聯網上,危害到企業的生存發展。
大數據具有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流動速度快、特征多變等特點[4]。因此,數據的獲取、保存、整理和分析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對網絡速度及計算機軟硬件設備的要求相對較高。然而部分企業由于受資金限制,計算機硬件設備少,軟件更新慢,設備性能較差,同樣限制了大數據優勢的發揮。大數據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讓數據的獲取變得高效,同時對財務人員進行數據的分析并提煉出企業所需信息的專業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一些企業忽略了應用大數據技術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目前很多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新技術不熟悉、不了解,不能及時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掌握先進的專業技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創新企業財務管理,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大數據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企業管理者要解放思想,高度重視大數據。將大數據作為企業的戰略支撐,改變原有落后且陳舊的理念和意識,樹立數據思維,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其應用價值,從大數據中尋找商機,利用大數據規避風險,讓數據“活”過來,提高企業經營效率[5]。其次,要創新財務管理理念。傳統的財務管理不能與互聯網背景下大數據技術有機融合,導致企業的發展速度跟不上現代社會的發展節奏。大數據背景下,要通過培訓的方式,讓管理人員學習一定的大數據專業知識,掌握一定的大數據操作技術,深化管理者對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理念創新的理解,提高財務管理工作效率。同時,財務工作人員要學習同行業知名企業成功的大數據財務管理案例,總結其成功經驗,找出自身不足。積極組織開展學習成果交流研討和知識競賽等活動,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夯實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切實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古往今來,很多技術都是“雙刃劍”,在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的前提下,保障企業的數據安全也是頭等大事。一是提高數據安全性能。有條件的大型企業,要投入一定的資金購置并及時更新財務管理硬件設備和軟件設施,建立企業獨立的大數據平臺,成立專門保障企業數據安全團隊,提升網絡的穩定性和財務數據的安全性。對于資金不足的小型企業,選擇第三方或與其他企業共建財務管理數字平臺時,要對第三方或共建企業進行充分調研,審查其在數據安全方面是否有充足的軟硬件設備,是否有專業的人才隊伍,是否擁有相應的運營資質,并與其簽訂數據保密協議,最大限度地保障企業的數據安全。二是建立數據安全管控體系。企業財務數據處于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中,為避免數據的泄漏,企業還需建立數據安全保障機制,規范財務工作人員數據安全責任并與之簽訂保密協議。三是加強風險意識。加強數據安全教育,在平時工作中強調企業風險意識,有效規避企業財務管理與大數據融合后產生的數據安全隱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不僅要懂財務管理,還要懂大數據技術,打造高端復合型人才隊伍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知識技能培訓。企業要以發展的眼光進行頂層設計,科學合理地制定符合本企業實際的培訓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勵和引導財務人員參加培訓,使企業內部財務管理人員專業技能得到提升,使其能夠高效地開展工作。二是“筑巢引鳳”吸引高端人才。企業要注重人才戰略,高度重視大數據背景下的人才儲備,通過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福利待遇等多種方式吸引人才,做到“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三是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策略。積極與高等院校合作,簽訂人才培養“訂單”,企業作為高校的實習基地,高校作為企業的人才儲備庫,既有利于高校的就業率,又有助于企業降低人才培養成本,互利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