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追求與理論啟示*

2022-01-01 08:05:56
教學與研究 2022年10期
關鍵詞:理念人類國家

趙 洋

一、既有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世界觀受到挑戰

在當前的國際關系學研究中,西方國家處于絕對話語霸權地位,非西方世界的理論則被邊緣化?,F有國際關系學中的絕大部分概念——如無政府狀態、均勢、集體安全、安全困境、威懾或威脅、霸權穩定、制衡等——都是源自西方世界的概念,因而也反映出西方人的認識論和世界觀。國際關系學通常被認為產生于1919年,是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結而出現的學科,其淵源則大多來自西方世界的傳統政治思想。在很多西方學者看來,盡管前現代的政治組成單位無論在規模還是意識形態上都不同于國家這一現代國際關系的組成單位,但是其行為模式都是相同的。無論在任何時代,維護和改善安全都是政治單位的首要目標,因而無論是在無政府狀態還是等級制當中,政治單位都展現出自助(self-help)的行為模式?;蛘哒f,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由于受到種族、文化和語言等差異的影響,恐懼以及由此導致的對于權力的追求始終支配了不同群體間關系。(1)Ken Boo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tory So Fa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9,33(2):358-390.

西方理論傾向于從靜態的視角來理解國際關系,認為國際政治的運作模式和內在機理是始終不變的。盡管隨著時間推移,世界政治中出現了一些變化,如技術變革、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對人權越來越多的關注等,從而使一些人認為將會出現由不同的國家或民族所組成的相互聯系的全球共同體。但是同百年前相比,國際關系中的根本性問題并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秩序和安全、權力和約束以及自由和和平等等。(2)William Bain,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19—2019”,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9,33(2):132-141.因此,國家對于生存和安全的關注,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于權力的追求始終是國際關系理論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伴隨著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世界政治中所確立的霸權地位,這種對國際關系的理解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奉為“唯一真理”。然而,這種理解世界的模式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在西方世界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義和個體主義認識論將國際關系理解為理性個體之間的互動,將沖突與紛爭理解為世界政治中的常態,而這同眾多非西方國家對于國際關系本質的認知愈發顯得不一致。隨著全球化深入推進、國與國之間相互依賴日益緊密以及新的跨國性和全球性問題不斷涌現,現有的以西方理論為核心的國際關系學體系已經無法充分解釋世界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后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國際關系理論得以發展起來。這一理論將現有國際秩序以及國際關系學的各種核心概念看作是殖民主義思想的產物,因而探尋理解國際秩序的不同途徑,以及從新的認識論角度來分析各種國際關系學概念。因此,它的研究焦點不再是支撐國際秩序正常運轉的各種規范,而是使這些規范“正當化”背后的權力關系。(3)Charlotte Epstein,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Theory, 2014,6(2):294-311.后殖民主義理論指出,非西方學術界的聲音長期處于被壓制地位,其對于國際關系的本質、運作機制和發展前景等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難以獲得同西方平等的話語權。現代國家體系的擴展和資本主義全球政治經濟體系的建立,都以西方主導的現代性和殖民性相互交織的環境為基礎,而西方世界的現代化道路也被賦予普遍合法性,成為“每一種其他文化都要遵循的道路”。(4)⑤Vivienne Jabri, “Disarming Norms: Postcolonial Agency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heory,2014,6(2):372-390.

后殖民主義理論強調將非西方國家的聲音帶入國際關系研究當中。在后殖民主義學者看來,當代世界體系中的后殖民國家同樣可以按照自身理解重塑現有秩序,而不僅僅是依附于西方國家在學術和政治中的話語霸權,以及這種霸權所塑造的不平等秩序。對于非西方國家而言,現有國際秩序并沒有反映出它們的偏好和預期。因為這種國際秩序是預先決定的,其行為規則來自殖民主義遺產,而西方世界則被建構為正當行為的判斷者。(5)④Vivienne Jabri, “Disarming Norms: Postcolonial Agency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heory,2014,6(2):372-390.然而,隨著中國、印度等非西方國家的崛起以及這些國家不斷增多的對于國際事務的參與,它們基于自身背景知識產生的對世界秩序的不同于西方理論體系的理解與認識也得到越來越多關注。這是因為世界秩序的合法性取決于國家的表述和參與,以及這種秩序是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各類成員——包括那些較弱小成員以及新興地區或全球性行為體——的支持。(6)Amitav Achaya, Constructing Global Order: Agenc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p.7.同西方國家不同,非西方國家較少站在“既得利益者”角度來認識和維護國際秩序,而是希望改造現有秩序中的不合理之處。離開了處于西方核心國家集團之外的各國的認同和參與,任何國際秩序都不可能轉變成真正的世界秩序。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理解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

同西方國家相比,具有不同歷史、社會和文化傳統的非西方世界對社會關系和國際關系擁有不同理解。非西方世界構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地緣文化共同體”(geocultural community),它們以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識來源為導向。這種知識來源構成了地緣文化共同體的“背景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即一種不可用言語表達的,只能通過實踐得以發展的知識。這種知識指導人們做出特定行動,并且提供了幫助人們理解世界的意義體系。(7)Yaqing Qin, “Introduction: The Global Turn in IR and Non-Western IR Theory”, in Yaqing Qin(ed.), Globalizing IR Theory: Critical Engagement,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20, p.11.作為非西方世界成員之一,中國也擁有不同于西方的實踐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于世界秩序的獨特認知。從世界歷史角度來看,中國在東亞地區的角色是獨特的,這為理解今天中國在東亞乃至世界的角色提供了一種歷史背景,并且挑戰了現有的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視角。(8)Feng Zhang, Chinese Hegemony: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East Asia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2.中國人“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存在”,對于中國人而言,哲學的功能并不是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9)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趙復蘭譯,岳麓書社,2018年,第5頁。

中國式背景知識深深影響了中國對于國際關系的認知,使中國始終在對外關系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外交的核心價值取向,其內涵是“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因此“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各國主權范圍內的事情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10)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5-7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直面國際社會的現實問題,又體現出各國人民的共同目標和追求。一方面,它承認國際社會面臨著各種全球性問題和挑戰這一嚴峻事實,強調從最壞處著想,若不能同舟共濟,就有可能同舟傾覆。另一方面,它又指出各國人民擁有共同命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共同意識、共同身份、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強調全人類是一個集體。(11)張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時事出版社,2019年,第3頁。因此,這一理念為解決各種嚴峻的全球性挑戰提供了唯一的正確途徑,即各國人民應當樹立共同體意識,摒棄零和思維,超越文化、文明或意識形態差異,攜手一致采取集體行動,以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國內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成果。(12)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參見:阮宗澤:《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世界夢”》,《國際問題研究》2016年第1期;高奇崎:《全球治理、人的流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年第1期;吳興梅、何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當代中國外交戰略思想創新發展》,《鄧小平研究》2017年第2期;丁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和中國角色析論》,《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4期;劉桂榮:《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理論創新與話語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年第5期;王寅:《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與構建原則》,《國際問題研究》2017年第6期;徐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與原則問題初探》,《現代國際關系》2018年第3期;顏曉峰、常培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邏輯建構與實踐要求》,《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8期;蔡拓:《世界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比較分析》,《國際政治研究》2018年第6期;劉興盛:《全球治理困局前提性反思與命運共同體交互主體性自覺》,《教學與研究》2020年第12期;邵發軍:《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的共同發展與全球治理問題研究》,《社會主義研究》2021年第1期;石斌:《新時代中國國際秩序觀:認知、政策取向與實現路徑》,《國際問題研究》2021年第2期。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馬克思所說的人的“類本質”,體現出人是能夠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的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因而超越了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分裂的物種思維。(13)賀來:《馬克思哲學的“類”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哲學研究》2016年第8期。有學者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天下為公”“海納百川”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精髓。(14)張靜、馬超:《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超越》,《學術論壇》2017年第4期。從國際關系學角度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當代國際秩序的規范性創新。它體現出在各國相互依賴逐步加深,全球治理機制中的權力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對于世界秩序的一種全新構想。(15)張宇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121頁。同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側重從不同視角構筑抽象理論體系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于解決當代世界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而非通過抽象的概念和命題來解釋國際關系運作的內在機理與“客觀”規律。

同西方理論相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中國式的整體主義世界觀。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個體主義世界觀。它假定人是“理性”和自私自利的,可以根據外部環境來調整自身行為,從而使自身收益最大化。因此,在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關系中,國家只有依靠自身力量來施行自助行為,甚至不惜為此損害和犧牲他國利益。然而,世界是由諸多的地緣文化共同體構成的,它們擁有不同的實踐模式,進而產生出不同的知識。個體理性是深嵌入西方世界的背景知識,塑造了西方包括國際關系學在內的一系列社會科學理論。然而在中國的地緣文化共同體中,這一概念則不如關系性更加重要。(16)Yaqing Qin, “Introduction: The Global Turn in IR and Non-Western IR Theory”, in Yaqing Qin(ed.), Globalizing IR Theory: Critical Engagement,Taylor & Francis Group,2020,p.12.關系性反映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依賴的中國式整體主義世界觀。它關注行為體之間在社會關系中相互聯系和互動的過程,而不是行為體的實質性特征。(17)Feng Zhang, Chinese Hegemony: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East Asia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p.5.作為這種世界觀的產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中國傳統的“世界大同”“天下一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運用到對國際關系的理解當中,因而認為“獨善其身”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18)金燦榮:《中國智慧: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 222-223頁。這種從整體主義角度來理解世界的方式將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命運看作是交織在一起的,其核心是世界各國擁有共同的發展前途,面臨著共同的機遇與挑戰,因此也只有攜手合作才能創造人類世界的美好未來。

關系性強調在一個關系網絡的整體中發現各種關系律,也就是事物隨著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整體關系網絡可以影響網絡中的個體,同時網絡中不同個體性之間的互動也會影響整個關系網絡。(19)秦亞青:《關系與過程: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文化建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2-63頁。具體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由于世界各國的相互需要,即使在無政府狀態下,國際關系也可以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國際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的安全與繁榮都同其他成員密切相關,因此只有實現所有成員的共同安全和繁榮才能保障每一個個體成員的安全和繁榮。(20)許利平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的中國與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61頁。這種互利共生的觀點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強調的國與國之間的相處要以“承認與尊重他者的存在為前提,承認與尊重他者自我實現的成果為前提” 的重要論斷。(21)金應忠:《試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兼論國際社會共生性》,《國際觀察》2014年第1期。這樣,這一理念就超越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Trap)——即那種認為當崛起國試圖取代霸權國地位時,就會產生使大規模沖突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構性壓力的觀點。(22)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 p.29.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意味著中國不謀求在國際關系中爭奪霸權,也不會將取代某個國家作為自身追求的目標。一方面,它將世界各國視為命運共享、平等共贏的主體,而非相互爭奪權力的對手;另一方面,它也體現出世界各國緊密聯系、相互依賴的全球化時代國際體系特征,反映了作為整體的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23)張宇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115頁。

總體上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全人類共同命運為核心價值觀念,推動價值選擇從“沖突對抗”轉向“命運與共”,以更加真實的人類整體作為行為的主體范圍和價值考量,從而促進全人類就共同命運形成共識,推動人類價值觀念的變革。(24)秦龍、趙永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論關切》,《學術界》2018年第3期。這一理念克服了西方理論從理性主義和個體主義角度看待國家間關系,認為各國利益在本質上具有沖突性的局限,為構建安全、和平、穩定、互惠、共贏的國際秩序創造了可能性。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內容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內容包括它的共同體思想,“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25)嚴格地講,“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不是一個國際關系學概念,而是一種全方位發展理念,其內涵遠比國際關系學研究的領域要寬泛。它涵蓋了平等相待、互諒互讓的伙伴關系;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開放求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和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等。(參見張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時事出版社,2019年,第123頁。)本文僅僅從國際關系學角度出發,探究這一理念相對于西方現有國際關系理論的進步意義,強調該理念可以構建關于世界政治的不同于西方視角的理解模式,并不是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僅僅體現在國際關系學當中。其中,共同體思想是基礎。它涉及當代國際關系應當具備的本質特征,是對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導下國際關系總體上的應有狀態的概述,旨在說明“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什么樣的共同體”。它直面任何國際關系理論所要面對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即“國際秩序是(或應當是)什么樣子的”?;卮疬@一問題,正是構建任何國際關系理論的主要目標。這是因為國際關系學始終“是一門實用的言論,因為‘我們應當怎么辦’這個問題始終是該學科研究的基礎”。(26)[法]達里奧·巴蒂斯特拉:《國際關系理論(第三版)》,潘革平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385頁。

“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則直面當代國際關系中兩個核心問題——安全問題和全球治理問題,它們構成了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路徑。如果說安全觀關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客觀上傾向于發揮消極作用的因素,主張各國采取集體行動以避免“共同損失”,那么全球治理觀就涉及客觀上傾向于發揮積極作用的因素,主張采取集體行動以獲得“共同收益”,它們分別構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陰”“陽”兩面。無論是共同損失還是共同收益,都牽涉到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因而也都需要各國攜手采取積極行動。因此,共同體思想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宏觀總覽,反映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目標,涵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特征、內涵和價值取向。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則分別從避免共同損失和獲得共同收益角度,闡述了采取集體行動以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路徑,涉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陰”和“陽”的問題,構成了共同體理論的兩個支柱。

(一)共同體思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礎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礎是它的共同體思想。西方國際關系學已經對共同體——特別是安全共同體——進行了深入研究。伊曼紐爾·阿德勒(Emanuel Adler)等人指出,安全共同體是一種由主權國家組成的跨國區域,這些國家的人民可以維持對于和平變遷的可靠預期。一個安全共同體的強度則取決于國家間的互信程度、地區治理體系制度化的本質和程度,以及國家是處于正式的無政府狀態下,還是可以改變這種狀態。(27)② Emanuel Adler and Michael Barnett,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Security Communities”, in Emanuel Adler and Michael Barnett(eds.), Security Commun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30,p.31.通常而言,由國家組成的共同體是較為松散的,其功能也僅僅維持在保證成員國不會通過使用武力來解決彼此間爭端。同時,共同體的成員國之間也可以進行溝通、交往和互動,從而促使成員國形成共同的思維方式,采取共同的行動。這種安全共同體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共同體的成員擁有共同的身份和價值觀。第二,它的成員之間存在著多方位的直接關系,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往。第三,共同體展現出一定程度的互惠性甚至是利他主義,并推動成員國追求長期利益。(28)① Emanuel Adler and Michael Barnett,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Security Communities”, in Emanuel Adler and Michael Barnett(eds.), Security Commun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30,p.31.阿德勒等人的共同體理論闡明,共同體的主要功能在于維系一個地區的和平,推動成員國放棄將武力作為解決爭端的工具。

但是,安全共同體理論過于強調共同體成員之間共同的價值觀、認同和身份,因此是建立在文化同質性基礎上的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實質上是“西方國家俱樂部”,其成員只能來自西方世界內部,而其他國家則被排斥在共同體之外。因而,關于不使用武力解決爭端的規范也僅僅適用于作為這一俱樂部成員的西方國家彼此之間,而不適用于處理西方國家同非西方國家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來自西方所固有的二元對立式思維的局限性,即在西方的語言和意義系統當中,人們往往是通過一個事物的對立物來理解該事物的。按照雅克·德里達(Jaques Derrida)的解構理論,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概念和概念對立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也非中立的,而是處于一種等級制當中。在成對出現的概念中,一個概念往往起主導作用,它支配了另一個概念,并被認為擁有另一個概念所不具備的某些特點或屬性。(29)Richard Devetak,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Steven C.Roach(ed.), Cr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Reader,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8, p.384.因此,在西方學術和政治話語體系中,所謂的自我/他者、文明/野蠻、民主/專制、先進/落后、理性/感性等概念,都處于這種等級體系當中,都反映出西方世界相對于非西方世界是一種占優勢地位的存在。

根據西方的概念系統,共同體的成員也只能來自西方國家,因為只有西方國家彼此之間才擁有一種集體身份。自現代以來,整個西方世界的知識體系就是建立在分類的基礎上,它強調統一性,否定一切不能同化的事物,將他者去合法化。(30)魏玲:《東亞安全秩序的不確定性: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對沖》,《外交評論》2017年第1期。正是受到這種思想影響,西方世界強調共同價值和普遍真理,而凡是同自身不同的他者,就是“不合理”的,或者應當被同化,或者應當被“消除”掉。這種影響外溢到對外關系領域,便導致西方國家在世界上致力于傳播和推廣自身的經驗和價值觀,并將之視為“普世價值”。例如,歐盟將自身定位為世界政治中的“規范性力量”(normative power),以此為基礎傳播自身的價值和規范,并將其作為同中國等國家進行接觸的基本原則。(31)Anna Michalski and Niklas Nilsson, “Resistant to Change? The EU as a Normative Power and Its Troubled Relations with Russia and China”, Foreign Policy Analysis,2019, 15(3):432-449.很明顯,這種將自身標準作為唯一“真理”并試圖改造其他國家的做法忽視了世界上多元化的歷史和文化環境,也同世界政治發展的大趨勢相抵觸,甚至侵犯了其他國家內政,因而必然會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并牽絆歐盟自身的行為。

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一種包容、開放、普惠、平等的共同體。這一理念扎根于全球化的現實和“地球村”的土壤,立足于構建以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32)張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時事出版社,2019年,第114、59、113頁。它不對共同體的“成員資格”做預先限定,任何國家都可以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同時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是平等的,在共同體中不存在“管理者”。這一理念體現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的科學論斷。它以現實的人作為出發點,其最終價值追求是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并形成使人可以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在這一共同體中,人們擺脫了強制的、外在的、異化的物的力量對人的控制,其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實現了人的本質的真正復歸。(33)張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時事出版社,2019年,第114、59、113頁。在學理上,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聯盟或國家集團,不是集體安全體系,不是正式的國際組織或制度,也不是世界政府或超國家權威,而是在對國家主權原則給予充分尊重的基礎上,由各國間自愿維系的一種穩定狀態。因此,它既不同于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所說的均勢或同盟,也不同于自由主義所理解的國際制度,同樣也不是某些建構主義學者所謂的“世界國家”??梢詫⑷祟惷\共同體看作是由國家組成的群體,是一個大家庭的聯盟。在這個聯盟中不存在“共同的主人”,所有成員都是平等的。(34)張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時事出版社,2019年,第114、59、113頁。這個共同體中,所有的成員面臨著共同的命運,也都擁有共同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因此需要采取共同行動以實現共同的目標。

(二)國際安全與全球治理思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支柱

共同體思想闡述了理想國際秩序的基本特征和價值取向,國際安全與全球治理思想則提供了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途徑,二者分別具體化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35)在2014年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很顯然,這一安全觀所蘊含的原則不僅僅適用于亞洲國家解決本地區安全問題,也適用于其他國家和其他地區解決類似的問題。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在2020年12月舉行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一理念升華為“全球安全觀”。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全球安全觀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因為面對全球和地區安全形勢變化,就需要創新安全理念,不能“身體已進入二十一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36)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11頁。隨著時代變化,中國對安全的認知也在不斷進化,越來越傾向于從共同、綜合和合作的角度來看待安全問題,同時致力于構筑總體國家安全觀,既關注地區熱點和敏感問題,也注意應對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環境、網絡和重大自然災害等帶來的安全挑戰。(37)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230頁。這一安全觀也體現出具有亞洲特色的安全理解,反映了亞洲國家不同于西方的安全認知。它既來源于亞洲國家長期區域安全合作的具體經驗,也是對中國在周邊區域安全合作中所積累的經驗的總結和升級,是“亞洲經驗”和“中國經驗”的結合。(38)⑦ 鄭先武:《“亞洲安全觀”制度構建與“中國經驗”》,《當代亞太》2016年第2期。

在一定意義上,安全是一種社會建構,它的含義會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或者說,不存在“永恒不變”的安全概念,國際政治中的行為體總是在具體的環境中爭論安全的含義,并推動了在不同環境中的安全話語或概念的形成。(39)Matt McDonald, “Constructing Insecurity: Australian Security Discourse and Policy Post-2001”,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5, 19(3):297-320.因此,全球安全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根據本地區歷史文化傳統和地緣政治環境所建構的安全理念。從地理、人口以及生產能力等角度來講,中國長期以來處于亞洲中心地位,因而塑造出一種與眾不同的亞洲國際關系文化。它以關系性為前提,以相互尊重為特點,同西方以競爭性和擴張主義為基礎的文化本質上不同。(40)[美]布蘭特利·沃馬克:《中國、東盟和亞洲中心的再定位》,趙洋譯,《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年第7期。全球安全觀也是這一文化的體現。它將安全放在整體主義框架下,從相互關系、互利共生的角度理解安全。它意味著安全不僅僅涉及自我,也涉及為行為體之間的互動提供了結構化空間的社會環境,因此這種社會環境的穩定性對安全是至關重要的。(41)Simon Frankel Pratt, “A Relational View of Ontological Secur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17, 61(1):78-85.同時,它也主張安全主體之間的平等性和協同性。一方面,在國際安全關系中,每一個主體都具有平等地位,因此安全的維系應當是基于以伙伴關系形式開展的合作,而非支配與從屬、控制與服從等非平等形式。另一方面,安全關系應當是安全主體之間協同進化與發展的關系,而不是“融合”關系,國家之間在某一領域的安全矛盾并不影響在其他領域的合作。(42)姚璐:《論國際關系中的“共生安全”》,《國際觀察》2019年第1期。

這一安全觀倡導一種“和而不同”的安全理念。它的目標并不是將他者變得同自我更相像,或推動他者同自我融為一體,而是強調自我和他者之間的共同生存、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就同西方主流安全理論根本不同。在西方理論看來,使世界更安全的方式就是推動他者變得更像自我,或者使其他國家更像西方國家。為此,西方學者提出通過“社會化”——即引導一個國家接受一個現有共同體的規范和規則的過程——來實現國際安全。(43)Jeffrey T.Checkel,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ization Europe: Introduction and Framework”, in Jeffrey T.Checkel(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ization in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5.很明顯,這里的“現有共同體”只能是西方國家的共同體,也就是說只有當其他國家都接受西方世界的規范時,國際安全才可能實現。這種觀點忽視了世界政治中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也將西方國家置于高于非西方國家的地位。全球安全觀則倡導各國之間的平等關系,并且尊重各國安全利益的差異性,不尋求“同化”其他國家。在此基礎上,全球安全觀強調主權平等原則,反對建立霸權或政治聯盟,也反對在貿易或對外援助等議程中設置任何先決條件。它倡導的是一種以主權為基礎的多邊合作模式,不同于過分強調共同性和條件性的“以價值觀為基礎的”西方模式。(44)① 鄭先武:《“亞洲安全觀”制度構建與“中國經驗”》,《當代亞太》2016年第2期。此外,它也提倡全方位安全理念,認為安全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社會等諸多領域,并同時包括了傳統和非傳統安全。

全球安全觀可以創新解決安全問題的方式,為解決困擾國家間關系的各類安全難題提供了新思路。針對周邊熱點問題,中國首先從自身做起,始終強調通過協商談判方式解決爭端,并為地區和平積極貢獻公共產品,為各國做出了表率。針對朝鮮半島局勢,中國堅持半島無核化,主張全面完整執行安理會相關決議,并為管控形勢,推動各方對話做出了重大努力。就南海問題,中國在維護自身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利的同時,堅持通過同當事國友好談判來和平解決爭議,提倡將南海建設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45)《習近平就“亞洲安全觀”做了哪些新論述?》,2016年4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4/29/c_128944821.htm.在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安全規范”成為東亞地區的主導性規范。東亞國家之間形成了對話協商、照顧舒適度和不沖突的基本共識和行為規范,關注維護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穩定的地區環境。即使在面臨爭端和沖突時,也傾向于通過對話和協商來逐步尋求解決沖突的方法,突出應對安全挑戰的目標是促進國內和地區經濟發展。(46)魏玲:《本土實踐與地區秩序:東盟、中國與印太建構》,《南洋問題研究》2020年第2期。全球安全觀立足于中國和亞洲的現實,但它所關注的則是在世界諸多地區普遍存在,并且使諸多國家深受其擾的問題,因而可以被運用到各國、各地區解決相關問題的實踐當中。

就全球治理思想而言,“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是針對當前全球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的。西方學者認為全球治理是一種控制或影響他者的有意圖的活動,它可能發生在國家支配的領域,也可能發生在其他層次上并對國家支配的領域產生影響。(47)Lawence S.Finkelstein,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1995,1(3):367-372.盡管全球治理并非一個國家對他國直接發號施令,但也是一種有意圖地對他國施加影響或控制的活動,其中控制者總是希望改變或操控被控制者的行為。這就導致各國在治理中并不是處于平等地位,并且國家也僅僅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性地從事某些治理活動。盡管在各種全球性問題和威脅面前,各國也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但是所取得的成效卻難以令人滿意。世界各國有應對各種挑戰的共同愿望,但又經常采取利己主義行動,因而往往陷入集體行動的邏輯所描繪的困境當中。有學者將這種困境稱為“治理赤字”,即由于非西方國家在全球治理機構中的代表權不足,從而導致了這些機構的低效和失敗。(48)龐中英:《全球治理赤字及其解決——中國在解決全球治理赤字中的作用》,《社會科學》2016年第12期。有學者則稱之為“全球治理失靈”,即國際規則體系不能有效管理全球事務,應對全球挑戰,從而導致全球問題不斷產生和積累,引發世界秩序失調。(49)秦亞青:《全球治理失靈與秩序理念的重建》,《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4期。也有西方學者承認現有的國際政治秩序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和無序,而這又導致對涉及全人類威脅的回應變得很有限。(50)Richard Beardsworh, “Our Political Moment: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and Leadership in a Globalized, Fragmented Ag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8,32(4):391-409.盡管所用詞匯不同,學者們都提及一個共同問題,即在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全球治理挑戰時,現有治理模式經常表現出低效甚至無效,無法解決那些需要迫切采取集體行動以應對的問題。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提出自身全球治理思想。中國認為,全球治理體系不能由某一個國家獨自掌握,全球治理的事情必須大家商量著辦,更加完善的治理體系需要大家一起建設,由此產生的成果也將由大家共享。(51)張清敏、李秀鐸:《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1978—2018)》,世界知識出版社,2019年,第270頁?!肮采?、共建、共享”一方面可以推動全球治理模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本身也是中國為全球治理貢獻的公共產品。就前者而言,現實已經表明,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治理模式不會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關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開展全球治理的目的是要在資本的控制下實現資本收益的最大化,因而需要為了追求剩余價值而建立一種畸形而非穩定的秩序,并利用這種秩序來參與全球治理。(52)胡鍵:《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視野下的全球治理》,《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年第11期。這就要求發展中國家提出自己的治理理念,以此指導實踐活動并維護自身合理利益。就后者而言,治理理念本身也是全球治理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價值導向,它決定了全球治理的基本模式和發展方向。在維持全球秩序的各層次當中,首要的就是觀念或主體間層次,它決定了人們感知、看待和理解各種事物得以安排的方式,并且包含了關于世界政治的運作方式的心理狀態、信念體系和共享觀念等內容。(53)James N.Rosenau, “Governance,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in James N.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但是,現有治理理念是以工具理性為基礎的規則治理,它產生于以西方現代化過程為基礎的治理實踐,遠遠落后于當前的全球治理現實需求。(54)秦亞青:《全球治理:多元世界的秩序重建》,世界知識出版社,2019年,第119頁。同時,各類治理規則也非中性的,主要反映出西方國家的利益訴求。在西方學術界,盡管有學者認為規則和秩序來自霸權國的供給,有學者認為規則依賴于國際制度的運作,但都強調需要單一的主導性力量,并且將西方國家看作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參與者,非西方世界在全球治理中基本處于邊緣化位置。

“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則強調國家間平等地位。它將治理看作是一種社會關系,或者說被治理的對象不是作為實體的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而是不同行為體間的關系。它并不排斥規則治理,也不否認規則的重要作用,但是強調規則的產生不是以某一強大行為體的供給為基礎,而是行為體之間協商的產物。這類似于尤爾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所說的“話語倫理學”(discourse ethics),即有效的原則必須是通過對話來建立的,在對話中各方尋求達成協議。(55)這種對話不是說服,也不是社會化,因此不存在一方通過強制或誘導來推動另一方接受其觀點。權力政治在對話中則退居次要地位,對話的結果并不取決于各方的權力對比。在對話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更好的論據的力量”(the force of the better argument),也就是所有可能受到規則或規范影響的人的共識取代了命令和指令,成為這些規則或規范具備有效性的決定性因素。(56)Andrew Linklater, Critical Theory and World Politics,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7, p.50,p.51.

“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也反映了全球治理的協商本質,強調將社會關系作為治理的起點、主體和核心。如前所述,關系性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依賴的整體主義世界觀的基礎,它強調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都存在著高度相互依賴關系。這不是西方學者所說的經濟相互依賴,而是一種更本質的依賴關系,可以說是人的基本屬性。所謂經濟相互依賴仍然是將世界看作是由個體國家所構成的,國家也仍然是理性的、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實體。因此,這種依賴關系是可以被打破的——盡管很多學者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打破這種關系越來越困難,代價越來越大——但也并非不可能。與此不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中體現的關系性強調世界是包容的,認為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是世界的內在屬性。人和社會環境是相互依賴的。離開了社會環境,人不能獨立存在,而離開了人,也就不存在社會環境。(57)⑦ Yaqing Qin, A Relational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p.115,p.107.從全球治理角度來講,這就意味著需要超越狹隘的自我利益視角,從作為整體的世界的角度來看待治理問題?!按蟮乐幸?,天下為公”,要讓發展更平衡,發展機會更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58)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407頁。這是從整體主義的角度來解決治理困境的根本舉措,它關注各國的共同利益和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強調治理應當是普惠、均衡、共贏的。

從關系性角度理解全球治理,就需要將世界看作是由人類的社會關系所構成的,是普遍相互聯系的。(59)⑤ Yaqing Qin, A Relational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p.115,p.107.這種世界觀同西方世界以個體理性為基礎的世界觀本質上不同,因而建立在其上的治理理論也不同于西方的規則治理。它的理論前提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切事物——包括國際關系——的基礎,關系是人類社會的最基本特性。在全球治理中,關系性意味著治理是一種動態的達成協議的過程,它的基礎是國際間的協商和談判,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施加控制,或強迫另一方接受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規則。(60)Qin Yaqing, “Rule, Rules and Relations: Towards a Synthetic Approach to Governance”,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1,4(2):117-145.在中國看來,國與國之間不論大小、貧富或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因此都應當平等參與決策。全球治理的規則制定不能由少數國家所壟斷,治理成果也不能被少數國家所獨占。要破解“治理赤字”,就要堅持全球事務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推動治理規則民主化。(61)習近平:《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貢獻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的講話》,2019年3月26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26/c_1124286585.htm?agt=1887.作為平等的成員,各國都擁有享受治理收益的權利,也都肩負有為治理做出貢獻的義務。

四、結 論

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發展至今,形成諸多理論流派,具有諸多核心概念。現實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國家權力和利益,新現實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國際體系結構,自由主義的核心概念是普遍性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國際制度、相互依賴以及國內和國際政治互動,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共享知識與觀念、體系文化、社會規范和行為體身份,英國學派的核心概念是國際社會與世界社會,女性主義的核心概念是社會建構的性別差異,哥本哈根學派的核心概念則是通過言語行為實現的安全化。但是,無論哪一種流派或核心概念,都沒有脫離根植于西方地緣文化共同體的理性主義與個體主義認識論,都從沖突性而非和諧性、個體性而非關系性或整體性的角度來理解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建立在中國地緣文化共同體內形成的獨特的背景知識基礎之上,體現了理解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共同體思想為核心,以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為兩大支柱。同西方理論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涉及的“共同體”是一個非排他性的、包容的共同體,每一個成員都在其中具有平等地位。這一理念可以作為“中國學派”國際關系理論的核心概念。這是因為現有國際關系理論是以對于威斯特伐利亞式國際體系的理解為基礎的,它具有一種“權力偏見”或“主導大國偏見”,從而不能解釋非霸權或非均勢的國際體系的運作機制。(62)對于中國等非西方國家而言,構建自身國際關系理論體系的關鍵點不在于被動地吸收西方學術界的知識,而在于加強西方和非西方學術界的對話,以促進學術多樣性發展,發現理解國際關系的不同模式的相對優點。(63)Amitav Acharya, Rethinking Power, Institutions and Ideas in World Politics: Whose IR?,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4, p.54,pp.49-50.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所蘊含的“大同”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于美好社會的理想追求,反映了中華民族“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情懷。(64)孫吉勝:《傳統文化與中國外交話語體系構建》,世界知識出版社,2021年,第220-222頁。

對于中國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具有實踐價值。塑造良好的國際和地區環境,需要相應理論作為指導。中國的發展會從根本上改變亞洲的安全秩序,以及這一地區的經濟相互依賴和多邊制度狀況,而現有概念——無論是無政府狀態、等級制、霸權或協調——都不能充分解釋這一變化。(65)Amitav Acharya, “Power Shift or Paradigm Shift? China’s Rise and Asia’s Emerging Security Ord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14,58(1):158-173.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設想的地區和世界秩序同西方理論根本不同,體現了中國式的整體主義世界觀,并且從共同體構建、安全秩序塑造和全球治理維系方面為世界政治描繪了一幅全新發展前景。從這個角度來講,深入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關系學意義不僅是學科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歡
理念人類國家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中國衛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色综网| 欧美啪啪一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午夜精品区|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少妇精品网站| 欧美人人干|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动漫|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色综合天天综合| 一级毛片网| 制服无码网站| 不卡午夜视频|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综合婷婷| 欧美v在线|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亚洲婷婷六月|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国内毛片视频| 国产色伊人|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精品三级网站|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99精品在线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动漫|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入口| 91丝袜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99re在线免费视频| 91在线高清视频|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欧美一区国产| 伊人天堂网| 欧美精品色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精品30p|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