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防城港市委黨校 王曉明
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也是“十四五”時期區域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成熟及其向制造業領域的轉移,制造業已逐漸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對于正處在追趕型工業化階段的廣西而言,制造業仍在廣西產業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廣西不斷完善制度環境,制定出臺了《廣西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廣西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0)》《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工作方案(2020—2022年)》等一系列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相繼開展了創新平臺建設、重點技術攻堅、創新人才引進、傳統產業改造、新興產業培育等系列行動,有力推動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進一步提升了廣西制造業的數字化水平。
但廣西制造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尤其是傳統制造業,成本優勢逐漸減弱、生產效率低、信息流通慢、市場反應遲鈍、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相比發達地區仍有較大差距。在當前區域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在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廣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應緊抓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機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快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特別是當前,廣西制造業當中的傳統資源型產業比重依然較大,要奮力趕超、加速崛起,亟須通過數字技術增值賦能傳統產業,推動廣西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就目前廣西而言,相當一部分大型制造企業已進入數字化發展階段。而相比大型企業,受制于經營條件和規模,中小型制造企業普遍是高成本、低利潤的運營模式,生存問題仍是中小型制造企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中小企業又普遍存在設備老化、系統落后等問題,企業自身的信息化基礎薄弱,數字化改造要補的課很多,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且投資周期長、見效慢,試錯風險及成本較高。在原本生存壓力就大的情況下,企業冒險嘗試轉型的不多。再者,由于數字化轉型的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市場上數字化轉型新模式又以大型企業案例為主,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不具有普適性。一些中小企業雖有轉型升級需求,但在現實中可借鑒的經過市場檢驗的成功案例又較少,從而導致企業容易出現等待觀望的心態,有實質行動的少,亟需相關應用場景優秀標桿案例的支持。
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數據資源的支撐密不可分,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獲得競爭優勢,而制造業企業需要收集和掌握的數據信息又比較寬泛,包括:企業生產經營及相關業務流程數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信息、相關行業信息、市場監管信息乃至公民基本信息等等。但由于不少部門、企業缺乏數據共享意識以及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跨地區、跨行業、跨層級、跨業務的數據整合和共享變得難上加難,造成大量的數據資源閑置。目前除了企業及其相關行業的信息外,廣西大量的數據資源仍然分散掌握在政府、事業單位以及公民個人手中,尤其是政府及事業單位等公共部門掌握的那部分數字資源,分散建設、重復建設、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突出,“數據壁壘”“信息孤島”現象仍然存在,企業所需數據難以獲取,更談不上挖掘和應用。
廣西制造業中傳統產業占比較高,行業整體數字化水平較低。雖然擁有中國——東盟信息港、數字廣西等一批技術過硬的數字化服務企業,但由于缺乏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的研究中心、研發機構以及實驗室,廣西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改造、實現產業升級轉型方面仍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在核心元器件(包括芯片、傳感器、控制器等)、關鍵工業軟件(包括設計開發工具、制造執行系、統仿真測試工具等)以及網絡應用(包括工業互聯網、工業云、工業大數據等)等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增強,關鍵核心技術有待盡快突破。亟需加強信息技術在企業的研發、生產、商務、管理等關鍵業務環節的普及運用,助力制造企業進一步提升數字化發展水平。
高素質的數字化人才是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從廣西來看,數字化人才儲備不足、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突出問題。在人才培養方面,目前廣西高校開設的專業不缺計算機、通信工程等涉及傳統IT產業的專業,但涉及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的專業設置較少,相關課程也較少開設,這意味著相應領域的數字化人才將在一段時期內比較緊缺。在人才引進方面,相比發達地區,廣西的薪酬待遇低、人才發展空間小,對區外人才吸引力不足。與此同時,廣西培養的人才被發達地區的高薪和更為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所吸引,紛紛外流。對于數字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政府部門在政策導向和資金方面給予制造企業以及相關院校的支持還有待加強。
中小型企業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生力軍,應進一步加快中小型制造企業的數字化普及應用。一是分行業制定中小型制造企業“上云上平臺”產品目錄,參考、借鑒發達地區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引導企業應用低成本、快部署、易運維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加快工業設備和業務系統“上云上平臺”。二是鼓勵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牽頭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開放先進技術、應用場景,將數字化轉型經驗轉化為標準化解決方案向行業企業輻射推廣。可設立“數字化轉型技術服務輸出標桿”,每年評選一批,并給予資金獎勵支持,鼓勵具有技術優勢的標桿企業,輸出解決方案和經驗,為同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改造支持和幫助,充分發揮“身邊典型”的“溢出效應”,“以點帶面”引領行業數字化轉型。三是支持大型制造企業當中的技術業務部門(包括系統集成、軟件開發、信息服務等業務)做大做強,有條件的要助其脫離原企業成為獨立法人實體。使其在服務原企業的同時,可為行業和社會提供專業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四是通過設立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貼息獎勵資金,鼓勵廣大中小制造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善生產設備、工藝條件以及管理服務,使其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通過在中小制造企業中樹立一批綜合效益顯著的數字化示范車間(工廠),引領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
數字技術創新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為此,一要進一步加快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重點應面向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戰略優先領域,加快高端芯片設計、封測、制造以及特種前沿材料設備等產業的發展,打造以芯片、模組、終端、行業應用等為支撐的鏈條完整的通信產業集群。二要加快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重點推進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工業操作系統、工業防火墻等前沿領域高端軟件的研發和應用。應積極與360、阿里、騰訊等國內行業領軍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在制造業重點產業園區打造攻關基地,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術,解決瓶頸問題,開發一批針對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以滿足制造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和經營管理等關鍵業務環節的需求。依托攻關基地成果開展安全可控工業軟件應用示范,可促進工業軟件解決方案迭代升級,加快推進規模化應用。三要支持工業互聯網創新服務載體的引進和建設。對來廣西建立工業互聯網獨立研發機構、應用推廣機構的國家級科研院所、重點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應給予重金扶持。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與工業互聯網平臺、云服務商、智能制造技術服務商和系統集成商等服務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或創新戰略聯盟,就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開展聯合攻關,培育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尤其應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車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場景探索和建設中,培育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創建具有廣西特色的數字制造技術應用創新試驗區。
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除了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支撐外,數據也是企業急需的支持。因此,一要加快制定工業數據標準。引導制造業企業、行業協會制定工業數據的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適時將成熟的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加強標準體系與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體系的銜接,促進標準應用。二要加快公共數據開放進程,促進數據資源的高效利用。制定政務數據資源共享開發應用技術指南,結合廣西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為制造企業編制數據開放目錄,明確為其開放的規則、范圍和領域。同時,完善數據開放管理體系、審核機制和考核機制,確保開放目錄和數據的及時更新,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穩步推進政務數據的授權開放,為制造企業提供完整、高效、便捷的數據服務。三要盡快搭建統一的數據交換平臺。政府的大數據管理部門應主導統一數據交換平臺的建設和應用,鼓勵知名企業參與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通過政企合營、特許授權等數據資源開發方式,開展數據資源的增值開發及運營,釋放數據資源價值,為政企間數據共享交換提供關鍵的軟硬件支撐,不斷提升數據開放共享水平,助推廣西制造業加快實現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新時代,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主要取決于具備技能與知識的數字化人才。為此,一要進一步強化數字人才教育。通過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鼓勵相關學校根據廣西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實際需求和自身辦學能力,加快推進面向數字經濟的新工科建設,積極發展數字領域新興專業,促進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制造業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不斷擴大數字人才培養規模。二要探索建立多方協同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普通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與科研機構、制造企業協同育人,及時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領域先進成果和實用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支持制造企業特別是大型制造企業舉辦或參與職業院校的建設,支持大型骨干制造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建設數字人才培養基地。三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鼓勵制造企業大力引進數字人才,在廣西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中予以優先支持,建立和完善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機制。鼓勵用人單位打破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剛性制約,柔性引進海內外人才智力資源。建立“飛地”引才用才機制,鼓勵企業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等數字經濟高度發達地區建立數字化研發機構,就地吸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緊缺人才。用人單位在廣西以外(包括國內外地區)設立研發機構全職聘用的高層次人才,視同在廣西工作,給予申報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重點人才工程。四要充分激發引進人才的干事創業活力。充分發揮制造企業的主體使用,進一步完善人才落戶、招聘錄用、職務職級晉升、職稱評聘、進修學習、體檢休假等與數字人才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消除影響勞動力和人才正常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做好數字人才激勵工作,為廣西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