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磊,邵雙雙
1.響水縣鄉鎮水務站;2.響水縣黃響河閘管理所
2017年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發出“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的號令。江蘇省于同年3月出臺了《關于全省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意見》,同年5月,響水縣出臺了《響水縣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實施辦法》,并將響水縣河長制辦公室設在響水縣水務局,且響水縣水務局在機構改革中相應設置了河長制工作科,自此,河長制工作正式成為響水水利的一項重要工作。
筆者曾被抽調到響水縣河長制辦公室逾一年半,專職負責河長制工作中,在深入了解響水縣河長制工作的開展情況后,發現了一些亟待改進的不足之處,因此展開了思考并有了此文,希望能夠給相關的河長制工作人員提供借鑒和參考,幫助補齊河長制短板。
響水縣實現了縣、鎮、村三級河長、警長全覆蓋,縣級總河長由縣委書記和縣長同時擔任,12名縣領導擔任了32條縣級骨干河道的縣級河長,分管公安的縣領導擔任縣級總警長,14個鎮區的黨委書記擔任鎮級總河長,106名科級干部擔任389條河道的鎮級河長,14名派出所所長擔任鎮級河道警長,453名村兩委干部擔任1372條河道村級河長,123名民警擔任村級河道警長。響水縣成立了縣級河長制辦公室,設置在響水縣水務局,辦公室主任由分管河長制的副縣長擔任,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由響水縣水務局局長擔任。各鎮區也紛紛成立鎮級河長制辦公室,設置在各基層水務站,辦公室主任由分管河長制的副鎮長擔任,常務副主任由水務站站長擔任。縣、鎮兩級河長辦均制定并出臺了會議、信息報送、督察、考核、驗收、信息共享等河長制工作的相關制度。
響水縣出臺了《響水縣河長履職辦法》,要求縣級河長每季度開展一次巡河工作、鎮級河長每月開展兩次巡河工作、村級河長每周開展一次巡河工作。響水縣河長制辦公室每季度編發一次《河長巡河工作方案》,以書面的方式明確近階段巡河的重點任務、巡查的范圍與內容,為縣、鎮、村三級河長巡河履職提供幫助。響水縣河長制辦公室以《響水縣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動態》為載體,通過“鹽城市河長制信息平臺”統計數據,每月以鎮區為單位通報一次基層河長巡河情況,有效推動了各級河長履職盡責。根據“鹽城市河長制信息平臺”統計數據,2020年度響水縣各級河長累計巡河達18000余次。
2021年6月5日,響水縣召開全縣水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會議,出臺《響水縣實行“三長制”聯動治理水環境工作方案》。會議提出,要將水環境質量作為生態環境質量的重點,要依據本地水環境發展的實際情況,調整站位,積極探索建立河長制、斷面長制、灣(灘)長制“三長制”聯動共同治理水環境工作機制。以“三長制”為載體,整合“三長”資源、部門鎮區力量、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近海岸、點線面要素,突出整治城市、集鎮、農村、沿海水污染問題,實施生活污水、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水產養殖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小微污水“六水同治”,持續改善水體水質。
由于河長辦設置在水利部門,且沒有抽調河長制各成員單位工作人員集中辦公,導致人員力量薄弱,且現有的河長辦工作人員還存在兼職的現象,導致河長辦無法完全發揮好交辦、督辦、會辦、考核、問責的作用,被動應付日常工作多,加之仍有少數河長制成員單位把河長制當成是一項水利業務工作對待,工作聯動不夠,河長辦沒有統籌協調好各成員單位力量,達不到像環保部門牽頭成立的“263”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抓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深度和廣度,河長制工作的權威性、執行力受到影響。
涉及縣、鎮、村三級黨政領導干部,由于思想認識上的差距,難以步調一致、思想統一。不少河長仍處于被動應付狀態,上熱下冷、工作壓力逐級遞減。有的河長上面檢查動一下、上面不問放一邊,“只掛帥不出征”,對河道基本情況、污染來源等“一問三不知”,存在“說而不巡、巡而不管、管而不治”現象。根據鹽城市河長制信息平臺統計的數據,有部分河長巡河頻次達不到《響水縣河長履職辦法》的相關要求。且據基層河長辦工作人員反映,有少部分村級河長,委托親屬或他人在手機上登陸自己的巡河APP賬號代替自己巡河。另一方面,鹽城市河長制信息平臺上各級河長通過巡河發現的河道問題數量較少,各級河長通過巡河發現河道問題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推行河長制以來,上級水利部門的行業監管力度加大,對歷史上松而軟的管理方法進行大幅度調整,明察暗訪密集,特別是“兩違三亂”問題整治點多、量大,基層矛盾多,投入資金多,工作難度大,有的甚至出現畏難抵觸情緒。因此,個別鎮區在申報河道“兩違三亂”問題時有瞞報漏報現象,且自2017年以來省市開展的“兩違三亂”專項整治主要集中在骨干河道上,導致響水縣部分骨干河道還存在“兩違三亂”問題的漏網之魚,非骨干河道上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兩違三亂”問題。
在2020年4月11日的響水縣政府常務會議上就曾提出“在全響水區域范圍內的所有河道水質都要達到穩定Ⅲ類水標準”。然而,根據響水縣三長制辦公室關于近期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的通報,響水縣8個市控斷面達到Ⅲ類以上水水質標準的斷面僅有3個,單月達標率僅為37.5%。
根據每季度響水縣河長制辦公室對各鎮區河道長效管護情況的通報,部分鎮區河道保潔頻次不高,不能達到岸坡垃圾、水面漂浮物日生日清的標準,個別鎮區還存在突擊保潔的現象。
沒有一個明確、完備的資金投入和保障體系,全靠各鎮區領導的主觀意愿,重視就多投入一點,不重視就少投入一點,導致面上工作推進不均衡,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參差不齊。
完善河長辦人員配置,改變目前河長辦依托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某個科室開展工作的局面,為河長制工作提供機構編制保障,賦予縣級河長辦正式機構編制。完善運行管理機制,每月要召開一次河長辦工作會議,每季度要召開一次成員單位會議,建立骨干河道水質監測機制,及時將骨干河道水質不達標的情況通報給相關縣級河長。要加強河長制工作的計劃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交辦、督辦作用。
一是全面強化基層河長履職能力。可以通過編制縣、鎮、村三級河長口袋書、舉辦培訓班等多種方式,及時向縣、鎮、村三級河長傳達關于河長制應知應會知識,幫助基層河長掌握河道管理范圍、自身職責、履職方式和工作辦法,解決好河長“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問題。二是進一步加大交辦督辦力度。要建立河道問題臺賬清單,通過“一事一單一名河長”和每月通報一次各鎮區河長發現、處置河道問題情況的方法,壓緊壓實河長責任,解決好“誰來干”的問題。三是落實獎勵機制。既可以對河長制工作開展有利的河長給予適當資金補助,也可以提請組織部門對履職成效明顯的河長優先提拔使用。四是切實落實問責機制。對于不作為、虛假作為的河長,紀委監委應該及時組織開展警示約談,解決好河長“干不好怎么辦”的問題。
要把河長制工作的重心轉向抓水質提升上,至少每月對骨干河道的水質實施一次檢測,針對水質未達到Ⅲ類標準的河道,由縣級河長牽頭,沿線鎮區和縣相關部門參與,排查存在問題和節點,列出重點整治清單,采取“拆、截、疏、清、植、引、測、管”的辦法,綜合治理,實行掛圖作戰、清單銷號。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鎮區污水支管網、入戶管網、農村小型污水凈化設施建設,探索鎮區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行機制,推進鎮區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水入河排放。推進生態農業發展,通過降低農藥化肥用量、嚴格管控畜禽養殖污染等措施,減少農業面源和畜禽養殖糞便對水體水質造成的污染。加強水情調度,科學引流活水,堅持生態調水常態化,保持生態水位水量,發揮水體自凈能力。
一是用好河道劃界成果。響水縣人民政府發布的河道劃界成果公告是河道監管與執法的依據,做好河道劃界成果的宣傳工作,向各級河長、各河道管理單位、沿河居民明確河道管理范圍,切實發揮好河道劃界的社會效益。
二是堅決消除存量杜絕增量。綜合運用日常巡查、實地核查、無人機航拍、遙感監測、群眾舉報等多種手段,深入排查骨干河道是否存在瞞報、漏報現象,全面排查非骨干河道“兩違三亂”問題,建立“兩違三亂”問題大數據,制定詳實的整治計劃,落實好屬地管理責任,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減少問題存量,還要鞏固三年來“兩違三亂”專項整治行動的成果,確保已整治的問題不反彈,杜絕新的問題發生。
三是聚焦重點抓好難點。針對灌河沿線“兩違三亂”問題多發的現象,要對灌河開展專項治理,提請縣級河長組織沿線鎮區以及交運、自然資源、水務等河長制成員單位,形成“兩違三亂”整治攻堅的強大合力,保障灌河水岸空間得到有序管控。
一是落實好河道“強監管”聯動機制。一方面督促各河道管護單位嚴格按照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規定的要求,落實好日常巡查工作,另一方面督促水政監察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通過管理巡查與執法巡查雙向互動,實現河道問題早發現、早報告、早制止。
二是全面推行市場化保潔模式。將河道保潔工作承包給專業的保潔公司,以水面清潔、河坡整潔、水面漂浮物日生日清的標準,每月對保潔公司實施一次考核,根據考核成績來撥付保潔經費,以保障保潔質量。
三是突出重點掃除盲點。在重點落實好國道、省道、高鐵、高速沿線河道長效管護工作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村河道管護經費的投入,打造老百姓身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河。
一是用好宣傳標語。廣泛制作張貼宣傳標語,開展河湖保護科普教育、河道管理保護法規知識及河長制“六進”宣傳,讓河長制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二是用好廣播系統和移動宣傳車。通過播放音頻,宣傳河道保護公約、河道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廣大居民參與河道保護提供常態化指導。
三是積極開展志愿者活動。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在暑假期間參與岸坡保潔、河道保護宣傳等工作,并通過以學生帶動家庭的方式,呼吁全社會關愛河道、保護河道、珍惜河道。
河長制的推行對響水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提升有著重大突破,但還需要解決好部門協同、河長的監督考核、各類制度的銜接整合等難題。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媒體及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在制度推行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不斷改進,促進各地經驗的共享,提升制度的現代科技支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