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先進技術與裝備研究院 馬穎怡,劉冬
高等院校具有發展歷程久、學科門類全、創新人才多、國際化程度高、前沿思維活躍、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實力雄厚等特點優勢,作為我國科技創新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肩負著前沿的新興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使命,是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前沿創新技術的重要策源地之一,鼓勵引導高等院校的優勢成果力量參與重點行業領域創新建設將對我國實現科技戰略力量“彎道超車”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不可否認在諸多重點領域的研發和應用方面,美歐國家依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不論是國家戰略層面的緊密布局還是卓越的技術研發機構和認知學科各類實驗室都為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并使美國取得了一大批矚目的研究成果。2016年起,我國在《“十三五”國家社會發展科技創新規劃》中開始強調顛覆性創新高新技術對于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國際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意義[1]。
而高等院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綜合交匯點,基于學科、人才、科研的運行特點,與科研院所、產業部門和地方研究機構相比有著獨特的前沿尖端技術科技優勢[2]。
(1)高等院校以其學術開放優勢,匯集著一大批前沿創新人才,依托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和良好的學術氛圍,可以說高等院校始終緊跟重點行業領域的前沿發展研究,對重點行業領域前沿科學研究動態有著極高的敏感度。
(2)高等院校的多學科交叉優勢和基礎理論研究優勢為其全方位服務于重點行業領域科技創新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特別是“十三五”以來,高等院校圍繞國家重點需求領域,依托其學科建設平臺開展了大量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研究,逐步實現高校優勢成果與國家高新技術創新資源的對接。
(3)高等院校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具有高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近800名兩院院士、近3500位“千人計劃”創新人才等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都引領著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此外近200萬研究生參與高等院校的研究工作為其創新研究開拓了思路,使的高校創新火花的產出更為頻繁[3]。從實際問題的解決來看,高校學科多、人才全、思路新等優勢使其不僅能協同多個領域部門開展聯合攻關,更能向縱深開展關鍵問題研究和攻關。
從另一角度看,由于高等院校在學科、人才、科研與國內主流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運行模式和特點有較大差異,這也較大程度造成了高校參與重點行業領域的重重挑戰,導致高校本應擅長的基礎研究和創新研究領域難以完全、高效、及時地轉化為重要科技創新生產力。
(1)高等院校的自由發展的科研氛圍、文化與國家長期形成的嚴謹復雜的科研環境有較為明顯的差異,這使得廣大高校科研人員對國家部分重點行業領域的科研的模式、過程和管理流程認識欠缺[4],而現行大部分高校的評價體系無法等量成果認定的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等院校參與重點行業領域的認同感和積極性。
(2)高等院校從事高新技術領域研究的老師多偏重于興趣導向,缺少對國家相關需求和應用場景的了解;特別是其交流溝通渠道較之國內相關科研院所和工業部門較少,對于應用背景的掌握不夠全面和直接,其研究方向與需求的不匹配導致高等院校參與競爭力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高校老師參與積極性。部分注重國際化交流的高校老師對于是否參與重點關注領域科研仍存在疑慮。
(3)由于高等院校在重點行業領域的科研體量較小,從高校投入產出比例分析層面來看,多數高校不足以投入足夠精力組織引導學校優勢科研力量參與國家重點行業領域研究,與相關科技主管部門與實體缺乏溝通與了解[4],組織層面信息和交流渠道的限制導致高校相關領域科研成果轉化和創新人才培養無法深入及成體系的展開。
(4)由于行業壁壘和現行科研資源分配機制的局限性,往往造成了當前工業部門、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等各部分定位不清晰的情況,如在基礎研究領域項目常規申報途徑中經常出現工業部門和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競爭的現象,導致高校青年科研人員無法將他們在基礎研究創新工作中取得的優勢發揮到重點行業領域需求和儲備中去。
基于高等院校自由開放的科研氛圍和興趣導向為主的科研人員隊伍的特點,開展以重點行業指導部門為核心、面向高等院校的“創新賽事”形式的科研項目遴選機制成為引導推動高校前沿創新力量參與國家重點行業領域研究的有效途徑之一。
有別于常規創新賽事的組織,面向高等院校開展的基于“重點行業領域創新項目遴選需求”的創新賽事需要更為復雜和多元的組織模式,參與對象包括國家層面指導單位、行業領域專家及重點單位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員及管理部門等。主要組織模式包括以下幾大要點。
(1)由國家層面行業指導部門組織賽事宣貫指導會議,邀請國內長期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領導與專家為廣大師生介紹國家科技需求,從專業角度解析賽事主題,使高等院校相關領域創新成果更具需求牽引性。
(2)在賽事主辦單位統一指導下,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充分發揮的組織作用和能力,在領域背景、重大意義和科研流程等方面加大對于高校內青年科研骨干和優勢力量的宣貫力度,通過定點交流、人才論壇、學術交流會議等形式進行重點宣貫。在學校層面設立校內引導獎勵政策、開拓科研綠色渠道等措施構建賽事參與的保障機制。
(3)通過賽事主辦單位搭建高校科研骨干與國內重點行業領域重點單位的交流平臺,建立高校科研骨干與重點行業領域的對接橋梁,將高校在相關領域的前沿基礎優勢和國家重點行業領域需求牽引優勢相結合,鼓勵高校與重點行業領域單位聯合完成需求牽引下的創新技術研究。
(4)對于參賽項目設立導師跟蹤指導制度,專家依據長期從事重點行業科研工作的經驗和需求敏感度對青年科研骨干進行指導,在參賽項目深化論證中加強行業專家的參與度,構建行業中堅力量與青年創新人才的交流機制。
(5)創新賽事組織模式多元化、高自由度。參賽主題不設置具體指南,只設領域性的方向指引;賽事過程中參賽項目論證不設具體技術途徑,寬容失敗,鼓勵高校師生的積極探索和嘗試;參賽面向對象不限制申報人的學歷、職稱和學術頭銜,講師甚至是研究生均可以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經費論證體量完全以創新程度、重要意義和系統級別為考量要素。
(6)對參與創新賽事的優秀原創性技術設立多維度項目支持機制。發揮行業指導部門背書的創新賽事品牌優勢,在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的原則下吸納多維度、多渠道的項目支持來源,將高等院校優秀創新創意更全面地轉化為國家各重點行業領域的應用成果。
以“創新賽事”形式開展的項目遴選擺脫了傳統項目申報的定向發布、指南局限、經費限制與信息不暢等問題,為高等院校前沿創新領域優勢科研成果參與國家重點行業領域研究提供了一條直接、有效的途徑,也為高等院校科研人員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高新技術項目遴選“直通車”,搭建了施展才能、科技報國的“新舞臺”。
(1)在高等院校以“創新賽事”形式開展的項目遴選機制是對現行傳統項目申報形式的有力高效補充。一方面,創新賽事自由、開放、包容的特點高度符合高等院校本身特質,對高等院校參與重點行業領域研究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創新賽事的項目征集形式相較于傳統項目申報,降低了項目申報門檻和限制,“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提出的原創性思想具備創新性,通過了原理驗證、項目可行性考察以及具備潛在應用前景的均可有機會得以支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對高等院校前瞻性、創新性基礎研究的吸納度。
(2)高校管理部門引導和協同組織的創新賽事不僅在高校內充分構建鼓勵創新的環境,營造崇尚創新的氛圍,激發高校青年科研人員參與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工作的熱情。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青年科研人員參與的定位準確度和需求把握度,提高了創新賽事遴選項目的質量要求。通過“創新賽事”的組織能夠在高等院校高效高質量地遴選出具有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的項目方案,挖掘一批極具創意的科技幻想、科技預見、科技創意和趨勢預判,發現和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青年科研人才和交叉團隊。這不僅僅對于高等院校自身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團隊等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也為國家重點行業領域源源不斷地輸送創新活力和基礎研究支撐,支撐重點行業領域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探索研究。
(3)國家層面指導單位參與的創新賽事為獲獎科研人員帶來的是官方榮譽感和認同感,這對高校科研人員參與國家重點行業領域科技創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主要面向高等院校開展的優秀項目遴選,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高校基于自身特點的競爭劣勢,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因行業壁壘、喪失知識產權共享權而處于弱勢的高校科研人員的顧慮,極大程度地鼓舞科研人員的參與重點行業領域工作的積極性。
(4)國內重點行業領域重點單位的參與一方面對參賽項目創新性、可行性和應用前景進行了全面把關,使高校參與重點行業領域科技創新的質量做出有效保證,另一方面在溝通指導過程中逐步提升青年科研人員科研技能,也有效地影響引導青年科研骨干建立投身國家重點行業領域的職業規劃,對重點行業科研項目的長效轉化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5)大規模創新賽事形成的品牌優勢有效地對高等院校基礎研究優勢與創新技術成果進行了廣泛宣傳,為高等院校青年科研人員參與重點行業領域工作打開“知名度”,促使原本“求而無門”青年科研人員獲得與重點行業領域單位對話的重要渠道,從而吸引更多在世界前沿領域開展研究的高校科研人員投入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中。同時,創新賽事的組織推進也為高等院校與重點行業領域單位間搭建了一座高效溝通對接的橋梁,讓身處“象牙塔”專心學術研究而不了解行業重點領域發展的高校師生能夠對行業背景和環境有更為直觀、深刻的認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等院校優秀人才向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傾斜。
以創新賽事形式推動高等院校參與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創新發展,是新形勢下多部門結合高等院校和重點行業領域研究特點,協同探索出的科技自主創新組織模式的新機制。通過創新賽事的組織,不僅高效地從源頭挖掘具有現實或潛在應用價值的真正具有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的創新創意,為國家重點行業發現并培養青年創新人才,也為高等院校參與國家科技體制創新建設探索出一條新途徑,有效將高等院校創新優勢快速轉化為國家重點行業領域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