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學院 徐曄
2020年9月21日,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寧波片區功能定位為建設鏈接內外、多式聯運、輻射力強、成鏈集群的國際航運樞紐,承擔“一樞紐、三中心、一示范區”的戰略功能定位[1]。自貿區擴區將加快推動寧波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扇窗口,為國家加強文化傳播和國際對話建設,以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自貿區擴區背景下,寧波繼續不斷深化與中東歐以及沿線國家地區的文化合作交流,寧波本土文化的外宣翻譯也順理成章成為重要的文化合作交流的溝通渠道,密切關系著投資環境建設及旅游服務質量的優化,直接影響著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國際形象。然而,根據實地調研結果分析,寧波本土文化的外宣狀況相對于自貿區擴區而言,并未獲得足夠的關注度,外宣效果不容樂觀。
通過調研發現,寧波市的外宣文本翻譯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體現在譯本與本土文化銜接不夠緊密,外宣文本的翻譯不夠規范。主要原因在于譯者缺少本土背景文化知識、淡化了文化內涵,忽略受眾目標的文化差異、中式英語頻現,本土文化外宣人才培育力度不夠、文化傳播作用不理想,本土文化管理力度不夠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疊加,阻礙了寧波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的實施。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本土文化相對于外來文化而言,是本地區相對于其他地區或者民族來說特有的文化,具有穩定性和廣泛的影響力[2]。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口城市之一,在文明發展的潮流中,寧波位于海洋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點。從河姆渡文化到天一閣,從陽明文化到寧波幫精神,濃厚的甬文化歷史積淀以及獨特的區位優勢,賦予了她“國際港口名城、東方文明之都”的城市形象,與“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口號高度契合。本土文化內涵的翻譯在寧波本土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難以避免,但僅憑字面直譯很難解決文化背景差異問題,尤其是有關歷史和民俗風情的介紹,只有真正深刻了解到當地的歷史文化,才能產出自然、得體的翻譯。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譯者必須意識到文化背景知識對信息的有效傳遞至關重要,決不可忽略。
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語系:漢語是意合語言,即以意思表達為主,語法比較靈活;英語是形合語言,即呈現出較完整規則的語法形式,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翻譯時若忽略英語語法規則以及遣詞造句的差異,組織英語句法結構的過程就容易受漢語語言思維模式的干擾,產生所謂的“中式英語”:導致翻譯內容雖看似忠實于原文,但目的語受眾無法真正理解其內涵,甚至產生與源語讀者南轅北轍的閱讀感受,令人哭笑不得。擴區背景下要做好本土文化的外宣翻譯,呈現寧波豐厚的人文積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要考慮本土文化轉換為英語的表達習慣,還要考慮外國受眾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異。
譯者是文化傳播的主體,也是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間重要的橋梁。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譯者的教育背景、語言能力、文化積淀大不相同,他們對原文的理解和表達方面差異較大,導致譯文質量參差不齊,翻譯不準確、不規范的情況比比皆是。據調研和實地探訪,在寧波很多外事活動中,由于譯者文化背景不同,尤其對寧波“寧波幫”“陽明文化”“浙東學派”等典型寧波本土文化了解甚微,專有名詞沒有統一譯本,其翻譯內容很容易讓外國友人產生理解障礙。例如,“寧波幫”的譯法五花八門,如Ningbobang(音譯直譯,外國人不容易理解)、Ningbo commercial group(“寧波商業團體”,定義較狹隘)、Ningbo merchants(“寧波商人”,內容簡單狹隘)、Ningbo group(“寧波團體”,是何團體,未做說明,內容籠統)、Ningbo band(容易誤解為“寧波樂隊”)、Ningbo Mafia(mafia容易讓人聯想到黑手黨,印象不太好)等,文化內涵了解不透徹,專有名詞英譯不夠到位,弱化了文化傳播的效果。尤其體現在文化背景知識儲備欠缺的兼職譯員和未經過專業培訓的翻譯公司譯員,由于他們的水平參差不齊,校對者也對文化方面重視不夠,導致外宣文本質量欠佳,外宣翻譯并未發揮理想的文化傳播作用。
寧波建設的中長期目標其一就是從“文化強市”發展到“文化城市”,建成多維綜合型文化城市,打造“國際知名文化城市”,外宣翻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寧波具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的本土文化資源,例如,以象山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代表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朱金漆木雕、石刻、骨木鑲嵌、越窯青瓷等為代表的民間手工藝,以寧海十里紅妝、奉化布龍藝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藝術等。但實際上本土文化延續困難重重。寧波本土文化仍需加強開發和管理,本土文化資源體系仍需構建完善,外宣翻譯特色素材不足,對外宣傳的吸引力也由此降低,阻礙了寧波從“文化大市”轉型為“文化強市”的步伐。
外宣翻譯的質量是反應城市軟實力、城市形象、衡量世界城市的重要指標之一[3]。在浙江自貿區擴區背景下,要積極挖掘本土文化內涵,將寧波本土的漢語文化信息轉換為國外受眾認知的文化思維,培養專業化人才,建立統一翻譯標準,才能做好寧波本土文化的外宣翻譯,講好寧波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正面形象。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文化需要生根,也需要傳播。寧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人文內涵,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具備文化自信,讓甬文化走出去并傳播開,才能持續呈現其生命力和創造力,形成能夠創造經濟效益的國際語言環境,助推自貿區的發展。要講好寧波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在清楚源語、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差異的基礎上,充分調研本土文化背景內涵,了解目的語讀者的需求,才能創造出可以滿足讀者心理需要的譯文。同時,要想更透徹傳遞原文的文化內涵,可適當增添些文化背景知識注釋。外宣語言的規范性既是健全自貿區保障體系的關鍵,又是構建國際化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的根本要求。
傳播效果是檢驗傳播活動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維度。大量事實證明,是否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對傳播效果的質量影響很大,外宣翻譯要想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要在語言風格和思維習慣方面體現受眾中心化[4]。外宣翻譯的前提要摒棄浮躁心理,能夠挖掘本土文化內涵,仔細揣摩其特有的表達方式,杜絕中式英語思維的死譯、硬譯,采用靈活譯法,最大限度地傳遞原文內容。盡量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以讀者為中心,增加譯文的可讀性,使目的語讀者理解譯者表達的內涵,達到與源語相同的傳播效果。
此外,譯者也應結合具體的傳播內容,通過改變句子結構、刪減冗余信息、增加背景知識等方法,根據目的語讀者需求靈活地調整翻譯手段,以達到理想傳播效果,以便讓國外讀者更好地了解寧波本土文化。
浙江自貿區擴區的快速發展,反映了對本土文化外宣翻譯人才的極大需求。加之譯者主體的構成有些混雜,專業性和組織性不高,因而構建和培養本地譯者體系,對于提高外宣翻譯的質量至關重要。一方面,在本地舉辦的中東歐交流活動等大型外事活動的翻譯工作前,綜合考慮宣傳語境、文化類型、交流形式等方面,建立專業文化語料庫,開展寧波本土文化相關主題培訓,使譯者能將本土文化內涵內化于心,做到全面、精準地輸出寧波本土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要積極提高大眾的文化自信意識,增強文化自豪感,大力培育寧波本地的外宣翻譯人才,政策上引導、技術上支持,緊緊抓住“話語權”,創新外宣方式,在媒體等平臺系統化推出甬文化品牌的外文宣傳,打造主動式、系統性的文化對外宣傳互動平臺。
要保證翻譯的規范化,必須建立統一的翻譯標準。譯者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難免經常會碰到地域專有名詞和特有文化名詞。由于其文化背景差異、翻譯思維習慣的不同,同一專有名詞經常出現不同版本的譯文,容易讓讀者產生疑惑,極大影響了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因而,建立規范的翻譯標準是亟待解決的議題。近年來,長三角地區正式頒布了《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全國多地先后出臺了《公示語英文譯寫標準》《公共場所英文譯寫指導手冊》等規范性文件,明確規定了一些專有名詞的譯本,提出了權威性指導意見。寧波具有多樣的文化學派、豐富的旅游資源、頗多的文化類專有名詞,更有必要起草制定適合于寧波地區、具有寧波特色、針對特定行業領域的英文規則。要想將本土文化精準傳播,產出既符合英語思維又能體現寧波本土文化魅力的譯本,就得統一翻譯標準,建立規范專有名詞的翻譯指導手冊。把本土文化與外宣翻譯緊密銜接,不僅能為本土文化外宣注入新活力,而且能為講好寧波故事提供豐富的對外宣傳素材,助推寧波本土文化享譽世界。
隨著浙江自貿區擴區,寧波本土特色文化外宣翻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理應順應本地發展的要求,注重實際的結合、文化的融入,真正做到基于文化內涵所展開的標準化國際溝通,達到異化和歸化的相互和諧。更重要的是,培養專業外宣翻譯人才,建立主動式、創新型的文化對外宣傳平臺,助推自貿區戰略的全部實施,為寧波文化的傳播搭建一座橋梁,讓世界聽到寧波的聲音。
相關鏈接
寧波,簡稱“甬”,浙江省轄地級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6個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全市陸域總面積981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3730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為8355.8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寧波市常住人口為9404283人。寧波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東南沿海,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有舟山群島為天然屏障,屬于典型的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寧波舟山港年貨物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集裝箱量位居世界前三,是一個集內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現代化深水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