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理工大學 趙郡
在國際產業分工利益鏈中,知識產權已成為參與高端競爭的重要因素,其收益遠遠高于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傳統要素。當下,中國的創新發展進程已經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一躍而起,穩步前進。[1]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21年9月20日發布《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第12位,較2020年上升2位,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這是中國自2013年起,連續第9年提高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可見我國在創新領域的上升勢頭十分強勁,全球的創新格局也正在發生改變。
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4.7%。雖然從總體來看,我國的專利轉移轉化日趨活躍,專利研發投入也有了較大提高,但是仍有大量專利沒有得到充分實施與轉化。究其原因,是專利“沉睡”在了發明者的懷里。
專利之所以會“沉睡”,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本應投入工業、便利社會的專利僅是發明者手中的一份文件,由于信息不對稱,力求生存與突破的中小企業沒有獲取專利的有效渠道,面臨著破產危機。
以創新為重要考量標準的專利,大多來自于科研院所或者高校的實驗室。這些地方,既是推陳出新、推動創新的重要戰略陣地,又是被圍墻限制了步伐的場所。
高校和科研院所致力于創新,通過反復地推敲與試驗來突破現狀、研發專利。單看專利數量,高校和科研院所貢獻的力量最為強大。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轉化率的持續低迷與專利數量的與日俱增形成了巨大反差。
“沉睡”的專利之所以多存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將原因歸納為如下幾點: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出的專利傾向于理論突破,脫離了市場實際所需,這就會導致專利難以被實施,不能被實施的專利自然只是一份證明文件;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沒有和市場、企業進行對接交流的有效渠道,盡管手里有專利,也缺乏溝通的途徑,因而不得不被擱置乃至塵封;三是專利交易對法律、技術、商務談判等方面的市場化運營服務依賴性強,需要相對較長的撮合交易、跟蹤服務和技術消化過程,這就會需要耗費許多的人力與物力,對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來說,既不擅長也不可行。[2]
科技時代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許多中小企業的崛起。在我國,中小企業是數量最多、最活躍的市場主體,其創新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據媒體報道,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約2.5年。因此,創新是中小企業應對市場變化、求得生存的必然要求。[3]但是,中小企業單靠自己進行研發創新是不能維持生存與發展的,不僅人力與物力供給不足,單槍匹馬也不是一個企業應有的發展之道。社會是群居空間,合作也自然成為了人與人、人與企業、企業與企之間取長補短、互利共贏的良好方式。
然而在現實中,部分中小企業雖然具有引進專利、與發明人合作的意愿,但普遍難以順利完成專利的對接與轉化。
如前所述,高校和科研院所之所以存在大量“沉睡”的專利,原因之一就是與企業缺乏溝通交流的橋梁,即信息嚴重不對稱。許多中小企業非常想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以謀求創新與發展,但是缺乏渠道。雙方的溝通渠道不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被束之高閣,而中小企業又因為缺乏創新輸出而面臨虧損甚至倒閉,如此往復,既消耗了資源、浪費了人才及其所付出的精力,也限制了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創新步伐。
我國力求創新驅動發展,不僅追求創新的理論數量,更注重創新落地的積極效果。只有專利實際轉化、成功實施,才能切實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喚醒“沉睡”的專利,讓它們能夠從發明者手里的一份冰涼的文件轉變成中小企業懷中培養的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實際產品,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想喚醒“沉睡”的專利,就得打破“沉睡”專利的供需壁壘。“沉睡”專利的發明者渴望其專利能夠走出去,企業對于所需專利也是夢寐以求。想讓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順利對接,完成專利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華麗轉變,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為之助力。[4]政府的支持與鼓勵,對于推動創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應當致力于建立健全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對話平臺,有的放矢地構建專利轉化對接的橋梁。例如,政府可以構建專利公共服務平臺,將企業所需技術、產品的功能特征公布出去,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選擇適合其研發的專利內容。同時,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可以將自己已有的專利公布在平臺上,由企業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除了要使二者的對話暢通外,政府也要對雙方的對接、交易進行規制。一方面,政府應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進行評估,確定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可以幫助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推廣。例如,憑借豐富的院校、企業資源和精準的匹配能力,無錫國際食品與生物工程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自去年9月投入使用以來,運營核心專利超500例,實現了創新資源的有效分配。[5]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對中小企業進行資質審查,以更好地保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權益。在二者交易的過程中,政府應當提供必要的協助及監管,以確實促進專利的工業化,并保障雙方的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沉睡”專利的存在,也緣于發明者沒有結合市場實際需求來進行研發,從而導致耗盡心力的專利無人問津。一項專利的出世與成功,既凝結了發明者無數的心血,也花費了專利申請人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財力。因此,精準定位創新技術點是讓發明者和申請人能夠實現其自身與專利價值最大化的有效方法。
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應當考慮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科研人員結合市場需求進行發明創造。政府應當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市場需求導向,在指明社會當下所需的同時,通過政策支持與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人員,分出主要或者相當的精力,致力于滿足市場當下的需求。這樣,研發人員既能將自己的專利順利落地、切實發揮效用,也能夠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專利研發。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沉睡”在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自然就“解放”了。
大量的專利“無人問津”,使得專利侵權現象恣意橫生。由于無人問津,“沉睡”的專利在耗費了可觀的人力與物力之后收不到任何回報,甚至入不敷出,這就讓專利的維護成為不少專利申請人的負擔,同時也打擊了人們申請專利的積極性。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新修改的專利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這是專利法的第四次修正,以法律法規的保護來喚醒“沉睡”的專利是本次修改專利法的一大亮點。為了切實喚醒“沉睡”的專利、提高專利的轉化效率,本次專利法修改新增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規定了開放許可聲明及其生效的程序要件、被許可人獲得開放許可的程序和權利義務以及相應的爭議解決路徑。同時,為解決長久以來困擾專利權熱的專利維權存在的舉證難、成本高、賠償低等問題,本次專利法修改新增懲罰性賠償制度,即對故意侵犯專利權,情節嚴重的,人民法院可以在按照權利人受到的損失、侵權人獲得的利益或者專利許可使用費倍數計算數額1到5倍確定賠償數額,同時也提高了法定賠償。[6]
由此可見,國家已經重視在法律法規方面采取行動來更好地保護專利,以期能夠更廣泛、更明確地“喚醒”那些具有實用性卻被束之高閣的專利。通過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專利權人、發明人就不會苦于自己的專利被侵權卻無法也無心力進行維護。同時,有了懲罰性賠償制度,會更好地激勵權利人進行維權,打擊侵權者,以促進專利研發與應用的向好發展。
除卻國家層面,各地政府也應當出臺相關文件進行響應,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出來,積極維護自身的專利權益,一層一層逐級執行,貫徹落實到專利權人和發明者本身。
除卻專利轉化的內容,專利本身的質量也需要十足的重視。相關部門應當對專利的“新穎性”“創新性”“實用性”進行更為嚴格、規范的審查,加大對專利技術的把關力度,提高專利技術的含金量。有的放矢地進行專利審查,從源頭把控專利的質量,也是減少專利“沉睡”的方法之一。
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整改考察評估系統,從傾向于對科學領域的深入探索為主轉向為既注重申請專利對科學理論的追求,也注重其存在或潛在的實際市場價值,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并重;另一方面,也要規范專利審查制度,通過市場調研來構建合理且健全的專利審查評估系統,綜合理論與實際對申請的專利進行全面審查,確保專利的實際轉化成功率。
當下的時代是創新引領發展的時代,在成為科技強國的漫漫征途中,既需要專利的數量做支撐,也需要專利工業化的數量進行發展驅動。在致力于專利創新的同時,將專利實際應用,讓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巨大驅動力。[7]專利的價值在于利用,不讓發明專利“沉睡”才能攪動“經濟活水”。在我國正積極努力地朝著創新強國轉型之際,喚醒“沉睡”著的專利是建設實至名歸的知識產權強國的關鍵因素。首先,必須要走出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專利轉化率低迷的困境,由政府牽頭作為,從建設溝通平臺、出臺規制及激勵政策、提供必要服務等方面暢通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的對話渠道,推動雙方的合作與交流,使得“沉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在中小企業的懷中覺醒、壯大;其次,通過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大對專利權人、發明人的權益保護,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保證專利研發與轉化的向好發展;再次,要抓住專利的源頭,即對專利本身的嚴格審查,既要改革考察系統,從注重科學理論研究與突破轉向對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的并重,以提升專利的實用性,要優化專利審查制度,對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進行嚴格審查,確保專利有落地轉化的可能,從而提升專利的轉化率。把專利自身的價值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是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目標的真正的貫徹落實,能推動我國向創新強國飛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