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巍,龐巧玲,皮漢生,劉興娥,齊繼全
(1.鎮巴縣園藝站,陜西 漢中 723600;2.鎮巴縣農技中心,陜西 漢中 723600;3.鎮巴縣鄉村振興局,陜西漢中 723600)
隨著飲食文化的發展,山野菜作為食用蔬菜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倍受青睞,需求量逐年增加。刺龍苞的蔬菜食用價值逐漸被人們認可,走上餐桌。刺龍苞,是鎮巴人民群眾的一種俗稱叫法,其學名為楤木,是五加科、楤木屬的落葉小喬木。刺龍苞的嫩芽是脂肪低、含糖少、粗纖維多、維生素豐富的植物菜品,野生條件下生長的刺龍苞是沒有污染、純天然、保健、有機的木本野菜。刺龍苞食用部位為尚未完全展開葉的鮮嫩幼芽,嫩芽清香、味微苦。由于人為大量采收,必會引起野生刺龍苞資源的銳減與枯竭,所以人工栽植、培育刺龍苞,已成必然之勢。
有關刺龍苞記錄性文字很少,據介紹,僅韓國、日本、朝鮮和中國的東北地區有分布。這顯然是不全面的,這4個地區的比鄰地(國家)應皆有刺龍苞生長,比如越南、緬甸、蒙古、俄羅斯等;刺龍苞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地區,在長白山、小興安嶺、遼寧東部林地及黑龍江等地,西北地區有零星分布;近年來,隨著刺龍苞的蔬菜價值被人們認識,在網絡上可發現,貴州、云南、四川、重慶、甘肅皆有報道刺龍苞野生蔬菜,說明刺龍苞的分布很廣;未見報道的地域,隨著認識的提高,普查步伐再予以跟上,也許全國各地都能發現刺龍苞生長與分布,只是存量多少而已。以上充分表明,在此之前對刺龍苞系統研究不多。
在鎮巴農村,有較為豐富的刺龍苞資源,人們對其都非常熟悉。2015—2018年,鎮巴縣園藝站通過對縣域野生蔬菜資源調查發現,在向陽山麓、沒有灌木林或零星灌木生長的石林地、谷溝間、河道和道路兩旁,以及郁閉度小的闊葉林中及林緣、針闊混雜林中常能發現刺龍苞,其特點為:單生較為普遍;分布海拔差異大,但沒有不利影響;生長地土壤濕潤深厚。最為顯著特點是,刺龍苞生長地周邊郁閉度幾乎為“0”或很低,即采光性非常強。鎮巴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根據刺龍苞生長所需的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物候特性,鎮巴屬刺龍苞宜生區。綜合分析研判,鎮巴縣刺龍苞存儲量面積133.33~333.33 hm2。按每667 m2產70 kg嫩芽計算,全縣春季可收獲70~175 t刺龍苞嫩芽。
人們對刺龍苞的菜用、保健和經濟價值認識較晚。在國外,僅日本作為“緊急技術改善事業”的一部分,日本岐阜縣林業中心于1985年開展了林地栽培山野菜技術的開發研究工作,該縣約有15種山野菜可以進行人工林地栽培,其中經濟和營養價值較高的刺龍苞、蕨菜是人們最為喜愛的2種山野菜;在日本人工栽培刺龍苞較普遍,產量亦很可觀。刺龍苞在國內仍處于野生狀態,未見人工培育、開發刺龍苞山野菜資源的相關報道,其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刺龍苞株高2~5 m,主干、枝條、葉脈均著生疏生細刺。刺龍苞樹皮灰色,小枝干灰褐色;嫩枝上的刺較長,老枝干上的刺隨樹齡增長變鈍或逐漸脫落,留下“麻子點”狀刺基;樹干、枝干芯維管束不發達,生長疏松,類似泡沫狀樹芯;刺龍苞在開春之后,隨氣溫逐漸回升開始萌發,最開始萌發的是主干頂芽,大約需要1周時間,然后側枝依次從上向下開始萌發,整個側枝頂芽從萌發到結束,需7~10 d。
從刺龍苞萌發和枝干形成可看出,樹形層狀感明顯;根屬于根狀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根”,常稱之為根莖,其外形與根相似,橫向伸展在土層中,但有很明顯的節與節間,這是刺龍苞根狀莖的重要標志。根節上的腋芽萌發具有兩面性,生長出地面的成長為新的植株,在土壤中則生長成不定根;刺龍苞主根系不長,約50 cm,其主根周邊的側根系發達,這些側根屬好氣性根或須根,須根多分布于地表下30~50 cm的土層中。葉為二回或三回單數羽狀復葉,長達50 cm或稍長,主干和側枝頂芽在未展開前基部有芽鱗片緊緊包住頂芽,隨葉片生長,芽鱗片逐漸脫落。葉軸和羽片軸基部常著生有細刺,小葉7~13片,小葉心形,邊緣鋸齒狀,稀波浪狀,隨生態環境略有差異,但總體形態差異不大。葉片未伸展前紅褐色,隨著光照、氣溫等環境因素的變化,向陽面逐漸轉變成綠色以增強光合作用、背陰面逐漸變為淡綠色,葉脈凸出明顯,葉脈生長有刺毛。花為頂生復傘形花序,8月開花,但隨海拔、日照、生長環境等有少許波動。10月果熟,漿果狀核果,扁球形,成熟紫黑色。
2.2.1 溫度
刺龍苞屬耐寒植物,對溫度要求不嚴格,年平均氣溫在0.5~22.0 ℃的地區均能正常生長。能耐受極強低溫,在嚴冬季節、冰天雪地也不會受到凍害,次年仍能正常萌發生長;但頂芽萌發到葉片掉落,仍需要15~35 ℃的溫度,以利于植株整體生長健壯。
2.2.2 水分
刺龍苞比較耐旱,年降雨超過600 mm的地域就能滿足刺龍苞正常生長需求。刺龍苞對空氣濕度要求不苛刻,但對土壤水分反應很敏感,在地下水位低、排水通暢、透氣性好的土壤中生長健壯。
2.2.3 光照
從刺龍苞著生地發現,刺龍苞周邊郁閉度很低,或處于單生狀態,太陽光照射時間長,一般在10~12 h。刺龍苞屬長日照條件下的強日照樹種,對光照條件要求很高。日照時間短、強度弱,對刺龍苞整個生長發育存在不利影響,會導致側枝細小,葉芽瘦弱、蔫癟不飽。
2.2.4 土壤
刺龍苞對土壤沒有嚴格的選擇界限,著生地要求土層深厚、土粒細,且富含有機質的黏質土或砂壤土,土壤pH值6~7。良好的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根系下扎生長。對土壤地下水位要求較低,不能因漬水影響根系生長;要有較好通透性,但也不能四季土壤干燥不濕,不利于根系生長和頂芽形成。
刺龍苞10月份果實成熟,根據平時掌握的刺龍苞生長著生地理位置情況,在10月份有目標地去采摘刺龍苞果實。果實采摘后集中一次性堆悶,腐爛果皮,再用水清洗并去除漂浮的果皮后,將沉積的種子晾曬3~7 d,充分完成后熟后保存,初春即可播種。
在向陽地方,用磚砌一個高24 cm的小池,也可用紙箱、木箱,其面積根據所收獲的種子多少而定,小池建設好后,在池中或箱體內放入潮土(潮沙)15~20 cm,厚度均勻,將備好的種子用水漂浮掉癟粒后,勻凈的撒在潮土上面,保持種子不重疊。因種子細小,播種后用竹刷輕輕在表面掃一下后,加蓋秸稈等類似覆蓋物,便于澆水,保持床土濕潤、光照足,1月后,90%的種子皆能露白發芽。
苗床地以選擇排水性能好、向陽、采光充足的肥沃黏壤土、砂壤土為宜,遠離禽獸、畜禽踐踏的地塊。播種前清除床面雜草后,在做床前先將石灰(50 g/m2)、有機肥(1 kg/m2)均勻撒到苗床表面,再翻入土壤中,以防止地下害蟲,增強苗床肥力。床土越碎越好,然后起壟高20 cm、寬1 m的苗床待用。
待種子破口(露白)發芽后,必須立即將小池子中發芽種子與潮土一同掏出進行育苗,避免芽子(根)過長,撒播時相互粘連而造成損傷。順苗床掏挖5 cm深的播種溝3~4條,把發芽的種子與潮土混合均勻撒播到播種溝內,稀播為宜,播種結束后苗床表面覆蓋秸稈等類似覆蓋物,以利于苗床保濕和澆水。3月末—4月初陸續出苗,出苗率能達到50%~70%。
主要抓好3個環節:一是播種后要保持床土濕潤,可間斷性澆水于覆蓋物上面;二是出苗后,選擇傍晚漸次揭去覆蓋物,待床面泥土出現小裂紋,淺鋤行間后,澆1次淡糞水,促苗健壯;三是葉片伸展后,疏密補稀,根據苗子長勢施入少許復合肥,再通過淺鋤清除床面雜草,并對肥料予以覆蓋,保持苗床清潔。
3.5.1 栽植地塊選擇
刺龍苞栽植地塊應首選光照好、光照時間10 h以上的渠邊、河溝邊、地邊、路邊;其次選擇空曠的石林地;再次以選擇郁閉度小于0.5的林地、林緣地為宜。
3.5.2 清林透光
栽植地塊選擇好后,用刀砍伐(間伐)掉擬栽點的小雜樹、雜草、藤蔓。若是林地或林緣地,郁閉度高,可以修剪掉主樹枝條,減少林冠遮陰。
3.5.3 栽植
次年雨水、清明節氣,可起苗移栽到預留地塊中,做到隨起苗隨移栽,避免風干根系,最好傍晚或雨天栽植,以利于成活。因是零星栽植,密度無嚴格要求,栽植點要土層較深厚,開挖50 cm2、深50 cm左右(保障移栽時主根不盤曲)的土坑,將苗子栽入其中,覆土高于地面10 cm左右,避免產生積水。
3.6.1 鋤草與施肥
栽植后,地面和周邊雜草、藤蔓生長很快,會增強遮蔽,導致刺龍苞樹苗生長緩慢、弱小,栽植當年應鋤草2次以上。翌年3月份,結合鋤草,根據刺龍苞苗子長勢適量深施少量復混肥,用量不宜大,每株控制在50 g之內。
3.6.2 整形修剪
為了使栽植的刺龍苞能有較好的產量,必須使其產生較多側枝。栽植當年不要采摘所有頂芽,第3年可采摘主干頂芽,讓其萌發更多側枝。為便于采摘,對樹干進行修剪、短縮,將樹高控制在2 m以下,時間為頂端嫩芽采摘后。
3.6.3 地下害蟲的防治
刺龍苞枝干、葉片基本沒有病害。防治重點為謹防地下蟲害傷根,可用殺蟲劑拌土深埋根部周圍。
刺龍苞最初開始萌發頂芽,約要7 d時間完成,之后側芽萌發完需7~10 d。新芽長至10~15 cm,且未開葉之前,此時采收到的新芽品質最佳,采收量也高。一般定植后第3年的采收量每667 m2為70~85 kg,成園后可達120 kg以上,且采收量逐年增加。
刺龍苞的采收時間在3月末—4月上旬,海拔低采收早,海拔高采收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