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周傳超
自從文字和造紙術被發明創造以來,書籍成為傳播和獲取知識的最重要的方式,尤其是近代以來,科技爆發呈指數級增長逐漸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源,讀書的重要性也愈加被社會認可和重視,但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閱讀方式的深刻改變和知識大爆炸對實體書店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發展日漸式微,但同時實體書店的重要性也引發社會的關注,機遇和挑戰并存。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內容等發生深刻的變化,碎片化閱讀和淺閱讀日趨流行,多元文化沖擊隨之而來。在數字閱讀和多元文化的雙重影響下,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生存舉步維艱,實體書店的數量、質量和影響力同時急速下滑。隨著2016年6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校園實體書店稍有回暖,但遺憾的是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卻并未迎來蓬勃發展。然而,國家再次強調職業教育重要性,高等職業教育擴招和“雙高”創建背景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普通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勉強維持,高等職業院校校園實體書店更是寥寥可數。以杭州市濱江區高教園區為例,園區內共有6所高校,其中2所本科高校,4所高等職業院校,但現存校園實體書店僅2家( 求知書店和五味子書店,且規模較小),均分布在浙江中醫藥大學校園內部,其余5所高校校園內均沒有實體書店。
首先,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閱讀方式和閱讀時間有了新的變化,實體書店閱讀體驗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伴隨著社會文明和科技的高度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碎片化閱讀和數字閱讀成為年輕人主要的閱讀模式,實體書籍便攜性不如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由此,電子化閱讀也日趨成為年輕人青睞的重要閱讀方式,這是實體書店發展遇到的瓶頸之一。
其次,近代以來,科技正呈現出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隨之帶來的是知識的大爆炸,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多元文化沖擊,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呈現出更加多元化變化趨勢,這就導致一方面實體書店內容容量和更新速度與知識更新頻率之間存在沖突矛盾,另一方面多層次、多元化需求在一家傳統實體書店難以得到充分滿足,對于流量獲取造成一定難度。
再次,實體書店運維成本高。在商業高度發展,流量為王的時代,高校周邊的店鋪租金高企,店面房租成本上漲,造成實體書店運維困難,擠占了實體書店對書籍更新迭代成本的投入空間;隨著當今社會對于知識產權認可和保護的更加充分全面,實體書籍成本也水漲船高,造成了當前實體書店運維困境。
實體書店發展迎來政策支持。2019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各高校應至少有一家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充分滿足高校校園日益增長的多樣文化需求。《指導意見》的發布將高校實體書店提升到學校規劃設計層面,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各校校園實體書店是一個難得的契機,此文件出臺,為艱難困苦中摸索前行的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同時,教育部文件政策的支持不僅隨之帶來了財政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而且,高校和廣大讀者對于實體書店存在的重要意義逐漸達成了共識。
擴招和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實體書店的回歸。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在知識傳播,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提供社交平臺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高校落實“三全育人”職能,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深遠意義。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同時也是展示高校的文化品位,體現高質量和辦學特色的文化地標,一家優質的高校校園實體書店能夠有力提升高校的競爭力和辨識度,在高校文化建設和文化軟實力提升方面的價值不容小覷。另外,高校校園實體書店也是高校圖書館資源強有力的補充。雙高背景對高職院校文化涵養、學生素質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高職院校服務群體體量來看,實體書店的回歸對于雙高高職院校建設更是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對于推動全民閱讀,提高國民素質有著巨大的引導作用。
科技發展為實體書店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傳統實體書店提供的服務主要限于實體圖書的銷售和租借,大屏幕電子產品的快速迭代為數字閱讀提供了可能性。新媒體和自媒體的發展,知識傳播載體不再局限于文字,音頻、短視頻、微視頻等逐漸成為高校讀者的熱門選擇。近年流行起來的直播帶貨沖擊著傳統的文案廣告宣傳。因此,科技發展雖然使傳統實體書店發展一時受挫,但也為實體書店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打造書店特色。《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建設主業突出、各具特色的校園實體書店。以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以機械、電氣自動化、智慧交通等為特色,實體書店在書籍設置方面可以更多傾向于特色專業,深入調研,挖掘高校讀者對于閱讀內容和閱讀方式的最新需求,如城市軌道交通專業學生對于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發展、未來交通等內容更感興趣,對動畫展示形式更為青睞。另一方面,內容上與圖書館藏書和資源形成優勢互補,避免資源重復浪費。
2.打造電子借閱服務。傳統實體書店均以實體書籍銷售租借服務為主,但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實體書籍閱讀僅僅是眾多選擇之一,青年人更青睞于數字閱讀,付費閱讀也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因此,在實體書店設置電子書籍借閱區,實體書店以集中采購方式獲取大量電子書籍、視頻影像等閱讀權限,以單獨授權方式租售給廣大讀者,同時降低了實體書籍采購、更新成本,擴大了書店藏書內容范圍,可以滿足同學們多元化需求。
3.打造多元化、人性化、個性化閱讀服務。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光顧書店和圖書館借閱的讀者,其中82%的讀者選擇大型書店和圖書館的理由是藏書類別豐富,75%的讀者表示大型書店和圖書館閱讀環境較為理想,閱覽室安靜舒適,甚至旁邊配有簡單的茶飲、餐點服務,能夠滿足長時間閱讀。因此,實體書店在增設電子借閱服務的同時,對閱讀內容可以定期進行調研分析,以需求為導向,明確服務定位,滿足廣大讀者需求;另外,加設微信、電話、App等預約服務渠道,快速響應需求,提供個性化閱讀服務;在閱讀環境方面注重閱讀體驗和人性化服務,與茶飲、餐點等商業配套進行合作,打造全方位服務,滿足長時間閱讀需求,為讀者社交、閱讀等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
高校實體書店的發展要把握政策扶持契機,有針對性地解決傳統書店服務和現代閱讀需求之間存在的錯位問題,明確服務定位。相對于社會服務書店,高校實體書店優勢在于服務人群相對集中,需求層次較為集中,因此以需求為導向,以學校特色為依托,打造特色服務,與時俱進,滿足新時代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讀者需求是高校特色實體書店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相關鏈接
高職包括專科和本科兩個學歷教育層次,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非師范、非醫學類的專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應逐步規范校名后綴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而師范、醫學的專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則應規范校名后綴為"高等專科學校"。
1、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學制”中,就規定了“高等實業學堂”和“高等師范學堂”,這兩種高等學堂就是中國近現代意義上最早的高職院校。
2、中華民國政府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學制”和1922的“壬戌學制”的專門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是中國近現代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影響最深遠的1922年制定的“壬戌學制”至今仍然在臺灣貫徹實施。
3、1949年后,中國的高職院校除了高等師范院校真正是在繼續走高等職業教育之路外,其他的高等職業教育幾乎沒有或是名存實亡。
4、1980年,天津職業大學創辦,這是1949年后在中國大陸出現的第一所師范院校之外的高職院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5、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決定”頒布以后,全國先后建立起120余所高職學校,舉辦高等職業教育。
6、1991年,中國頒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決定”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性質、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務、措施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并再一次重申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問題,也再一次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