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黨校 李雨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指出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企業家精神在推動全國經濟轉型升級、增加就業、提質增效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今,企業家精神的定義早已拓展到了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領域。而在西方國家,企業家轉到政府或社會組織工作已經非常普遍,而且在轉型后不斷提出用企業家精神來改進政府服務工作和社會管理工作的措施。在已有文獻中,我國學者就企業家精神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了分析。企業家精神在若干實證分析中被證明有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這表現在企業家精神對各種市場的活躍程度的影響。
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改變,舊矛盾關注的是經濟增長,而新矛盾關注的是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美好生活。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將更加豐富,不只局限于經濟增長,而是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新時代的優秀企業家精神作為稀缺的市場資源,在構建新型政商關系中找到企業家與政府工作者互助成長的共通點、契合點,建立良好的健康的聯系紐帶成為培育企業家精神的重要出發點。
過去中國幾十年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僅得益于我們道路的正確性,也得益于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內外需相對平衡的國內國外環境。但是因為如今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與變種蔓延,西方國家日漸成型的民粹主義、單邊主義風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實實在在的。中央提出了“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在新的發展階段,擴大內需,擴大國內市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民營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的市場環境中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上將日益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如何培育優秀的企業家精神,如何讓企業家群體在經濟社會中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從而助推市場健康成長,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另外一方面,在新的發展階段,諸多傳統制造業面臨發展轉型,需要主動擁抱無接觸經濟與高新技術革命,企業家面臨的生存壓力非同小可,需要更加寬松友善的政策環境。
政商關系作為營商環境改善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成為重要的可改進的變量。
建設服務型政府我們一直在路上,增強人民和企業的獲得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第一,融資難的問題非常普遍。民營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的融資難題比較突出。第二,政策落地難。部分民營企業家反映,相關部門對政策的宣傳解讀不到位,民營企業對政府政策不了解,造成好政策空置想象,政策落實的具體措施操作性不強。第三,多部門執法使民營企業疲于應付。第四,存在“底梗阻、中梗阻”現象。
一些民營企業家經常缺乏安全感。一方面,有些民營企業家社會責任感弱化,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空子;有些則存在短視行為,手頭有些錢了,把職工的困難推給政府,缺乏社會責任感,不考慮企業長遠發展,而是把優惠政策作為差價,變賣土地、廠房,一走了之,安樂享受,揮霍無度,少繳員工保險等等。另一方面,有些民營企業家缺乏安全感,有錢不敢投資,觀望、彷徨的情緒不同程度存在。當然,實踐中企業家的思想認識存在誤區,政商換位思考不夠。第一,一些民營企業家和領導干部打交道時有抵觸心理。第二,客觀上也存在一些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
政商關系的健康發展與企業對于社會公眾的履約踐諾的實現呈現正相關關系。很多地方政府用優渥的政策優勢吸引了企業來本地安家落戶,但是在打交道的過程中暴露出很多溝通不善,互不理解的問題,讓企業不能安心謀發展。或者有的重點企業依賴政府扶植過多,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垂而不死,濫用了市場資源。健康的政商關系應該是“清”“親”型政商關系,讓企業在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同時,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主動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政府也能夠在構建服務型政府過程中與企業一起成長,共同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
政商關系越親近,民營企業越能快速解決自己在發展中的問題,同時支持地方政策的落實,將政策快速轉化為現實利好。
政商關系越親近,政府工作才越貼近實際,更能做到切實為老百姓辦實事、謀福利。
企業對于政府政策的快速解讀與消化對于自身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發達的要素市場,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的主要動力,要素市場供給可謂十分重視企業聲譽。通常風投資金對被投企業聲譽要求較高,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發出聲譽信號,從而獲得市場和利益相關者資源支持的可能性更大。民營企業的長足發展是離不開政府支持的。
一是改善制度環境。高質量的政府服務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諸多便利條件,很多優惠政策從一開始就降低了創業企業的交易成本和發展壓力。
二是寬松的政策環境。隨著人口紅利式微,我國生產發展方式的轉變對企業家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是鼓勵創新的舉措。政府要暢通企業家的溝通渠道,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逐漸完善容錯機制。
四是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民營企業需要平等的市場地位,特別是在各種生產要素獲取和進入壟斷領域的市場條件要注重公平公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所謂“親”,就是坦蕩真誠地同民營企業接觸交往,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多關注、多談心、多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所謂“清”,就是同民營企業家的關系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
對民營企業家而言,所謂“親”,就是主動積極地同各級黨委、政府多溝通,講真話,講實話,一心一意支持地方發展。所謂“清”,就是要潔身自好、走正道、踏實經營,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大搞生產。
一是企業管理理念需要更新。一部分民營企業缺乏長遠的戰略目光,缺乏正確的人力資本管理概念,選擇家長式管理模式,留不住人才,也沒有培養優秀人才的環境與渠道,更不會想辦法去培養更具現代理念的企業管理模式。這正是企業家精神缺失的表現,同時也反映出安全感缺失。
二是制度環境需要改善。雖然非公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其社會地位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古代中國有商人地位不被重視的流弊,如今要求民營企業家勇于社會擔當并非易事。在政商關系中,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和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有效促使非公有制企業正視自身問題。
三是政策環境需要改善。高質量的政府服務降低了創業企業的交易成本,緩解了創業企業發展壓力,為創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友善的政策環境是將來能夠更多地激發創新活力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政策指引能夠左右民營企業的發展方向。
四是政商溝通渠道要更多元。企業家創新精神隨著人口紅利式微對我國生產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政府要暢通企業家的溝通渠道,讓民營企業家的心聲更容易被聽見,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加強溝通,大力鼓勵創新,完善容錯機制。
民營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面對的經長時間積累形成的高筑的市場壁壘是嚴重制約市場活力的原因。
政府要當好守夜人就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在更加健全和公平的法治環境和市場秩序下去競爭資源和市場。當不公平現象出現時,在法律措施作用有剛性的情況下,政府能夠實施有效干預,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作為政府要更加及時地了解到市場環境的動向,洞悉民營企業的困難。
為了讓民營企業家能夠感受到來自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必須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更好地激發出優秀的企業家精神。
在不同國家,政府與市場的互動模式迥異,如美國的“商人俘獲國家”模式,新加坡“管理主義”政商關系模式,日本有“政府指導+財閥經營”模式。我們國家的新型政商關系特別強調了“親”“清”二字,符合中國國情,并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制度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梳理文獻,并經過多地的實際調查,綜合分析,總結出一些具體并貼合實際的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路徑,如下:
1.提升政府服務保障水平,暢通政商聯系溝通渠道與機制。
2.增強民營企業家的安全感,切實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3.使官員和商人有責、有為,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和評價體系。
4.讓企業家有更多安全感,提振發展信心,探索更加健全的產權保護模式。
5.引導有序政治參與,健全政治參與制度。
6.增強企業家在新型政商關系下的認同感,如指導民營企業更多參與黨建和社會事務。
7.逐步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價值引領,培養更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新型政商關系實際上應該是清晰有邊界,親和便于溝通,交流順暢,和諧共生的關系,一旦這樣健康積極的政商交流氛圍形成,民營企業家精神就能夠得到有效激發。
一是探索“黨建+”工作模式。在民營企業內部吸納并培養優秀黨員,進行黨史黨建教育,常上黨課,讓紅色的力量喚醒更加有生命力的企業家精神。
二是繼續完善法治和市場環境,讓企業家有更多安全感,提振發展信心。經常座談交流讓民營企業家清晰掌握政策導向。
三是增強企業家在新型政商關系下的認同感。開發更多元的溝通渠道,傾聽民營企業家的心聲,及時紓解困難,做好服務型政府,營造更加完善的營商環境。肯定民營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用好精神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