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廖苑辰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十三五”的主要目標,就是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按照現行標準,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成功,從而基本解決了總體的脫貧問題;管理體制等方面也都將更加健全和定型,國家的管理體制和社會管理能力現代化都將取得重大進展。也因此,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農業經濟社會管理創新,以提高中國農業經濟與社會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是中國現代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及對“三農”發展改革的重大歷史使命。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建設和創新發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時代的新召喚。
農村社會管理是健全政府監督機制、提高管理水平、實現社區安定祥和的關鍵法寶。所以,必須重視農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農民的實際需要,才能進一步提升農業政府服務質量,擴大農民社會福利,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農業經濟社會與農村市場經濟處于高速發展與改革的時期。隨著鄉村社會關系更加復雜,農村經濟社會問題也將不斷涌現,而鄉村經濟社會管理也將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1)隨著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農村涌現出了一批行業內新型的生產經營主體,如農民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使鄉村經濟的社會管理服務對象變得更加多樣化;(2)隨著鄉村城市化與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推進,農村外出人口增加,農村自身建設出現了危機。
農村社會不安定原因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最基本的問題是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不健全,農村村級群眾自治機構脆弱,農村社區組織發展緩慢。這是農村社區管理在新時期存在的問題。
(1)農村的管理一般采取靜態管理。長期以來,農村管理人員都習慣了在靜態的社區穩定框架下化解社區問題。如果不及時發現潛藏的社會風險,這或許還會引發更大的社會問題。但鄉村社區治理理念已經跟不上現代發展,也無法滿足鄉村經濟社會迅速變化的現實需求。用落后的管理方式和辦法,來解決新時期的社會新問題,是不行的。
(2)尚未設置防范制度,沖突或隱患無法及時減少。風險或矛盾的出現不是沒有預兆,需要時日累積。有些農村的基層管理機關忽略了社會問題預警與防控體制的建立,也沒有形成事前預警制度,不能制定早期干預的工作辦法,從而造成社會問題積聚、問題發酵,風險或矛盾進一步加劇。在疫情出現后,必須重點突出并強制采取緊急處理對策措施,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無事”不管,“有事就救”,而不能防患于未然[1]。
(3)日常管理流于形式,應急措施多為短期行動,不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容易引發更激烈的對抗性沖突。
(4)忽視了平等對話和協作,沒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民是基層管理工作的核心和主導,而部分基層政府部門卻把村民排除在外,或者單純地把村民放在“被管理”的地位。沒有人認真聽取民眾的呼聲,不尊重群眾的集體智慧,不引導民眾積極地參與社區管理。而農村居民則以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無法形成對公共事務的自我管理[2]。
(5)鄉村社區管理方式仍是政府集中管理,陷入了“高依賴低信任”的困局。目前鄉村社區管理方式多為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方式,以緩解農村社區問題。因為時間的不夠造成了很多“不作為”,讓群眾對基層政府更加不信任和猜疑。不過,在當前的鄉村社區管理中,鄉村各類社區資源并未得到有效整合,無法實現多元化社區機構的有序發展。
積極搭建農村互聯網與服務協作的基礎平臺,通過協作辦事、共同監督,實現與信息化的“分管共享”推動農村社會治理由“多元管理”向“協同管理”過渡。
近年來,由于電子技術的日益發達和應用,計算機網絡越來越能夠便利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并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益。同時,也可以推動鄉村社會管理由“多頭管理”向“合作管理”過渡。基層政府部門將成為鄉村社會管理的領導者,基層政府作為農村社會治理的引領者,因其本身的服務宗旨與服務質量,對鄉村社會管理的整體效益將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在當前信息時代,它的總體目標一方面是打造服務型政府,同時著眼于農村創新;另一方面,我國各地的基層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利用“互聯網+”的各種技術,融合“網絡化”的農業政務組織架構,以形成更加適應農民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的管理獎懲考評制度。在現階段,必須建立健全社會管理信息化構建的保障機制,為實現農村社區管理的快捷、有效、科學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3]。
另外,在基層政府組織運作的流程中,要加強對硬件設施建設和軟件信息管理平臺的整合,并運用各種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逐步形成科學的管理體系,從而進一步引領了農村社區的管理與發展。由“多頭管理”向“協同管理”過渡,從根本上提升管理工作的效能、科學性和合理性。
依托鄉村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綜合信息網,充分發揮鄉村網格化管理和社區組織功能,提高鄉村綜合治理與服務質量。建設全國城鄉人口信息基本數據庫,進一步強化農村重點人員服務管理工作,以駐地工作人員、流出人員、“三留”人員為重點服務對象,形成以矛盾訴求、社會事務辦理為重點服務內容的社區管理,了解信息、協調交流、督查跟蹤。積極防范和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積極推動電子村務,實現全方位、動態、有效、便利的社會公共服務進村;積極整合農村電子商務,促使農戶在生產、營銷、物流等相關系統中,充分利用農村網絡信息化;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使農戶逐漸適應;優化電子政務,開通農村信息咨詢服務、防災應急、醫療衛生、法律援助、生活服務渠道,并及時更新農村業務信息,使村民可以足不出戶地辦理多種業務[4]。
大量科學研究數據分析已經證實,在電子技術日益發達的當代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整合農業信息資源,形成聯動緩解農村社區問題的信息數據庫,是完成現階段中國鄉村社會治理與綜合治理目標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根本前提。在當前的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借助“互聯網+”的各種先進信息技術,形成鄉村社會管理與農村公共服務的綜合信息網絡平臺,進一步發揮鄉村社會管理功能。網格化管理城市和社區組織時,也要夯實社會基礎。重點措施是綜合管理與服務能力。就目前情況來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當代社會,農村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日益加速。不少農村青年剩余勞動力為自身生活和家庭的需求,不斷流向城市,鄉村人口發展極不均衡。所以,為了從根本上實現對鄉村社區的有效管理,基層人民政府機構就必須建設好鄉村人口基本數據庫和農村社區問題的化解數據庫,以做好對轄區內特殊人群利益的保障。重點管理與重點協調可以達到農民主動防范與化解矛盾糾紛的目的,達到應有的良好效果。而且,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遍應用,農村居民對電子信息的接受程度也愈來愈高。所以,在當前信息時代,為了更有效提升電子鄉村管理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基層行政組織不僅可以開展電子村務活動,實施全面、動態、便捷的社會管理工作,同時,政府還可以加強對農戶的教育培訓,指導農戶逐漸適應電子技術的特定用途,并協助地方政府工作人員進行后期的網絡整治工作等,為實現治理目標打下扎實的基礎[5]。
細化管理網格,實現基礎管理結構網絡化,整理農村社區管理的基本數據,拓展信息準入途徑,通暢農村社情民意的征集與傳遞途徑,促進農村建立起源頭管理與動態管理相結合、應急響應的社會機制。將政府各類管理業務分工納入網格管理范圍,整合公共管理業務資源,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社會公共資源;促進各類政府業務信息向網絡平臺流轉,以達到政府辦事網絡化、業務網絡化、溝通互動化;提供綜合電子政務、電子農業、電子融合子服務等的智能化、個性化服務,讓政府政務管理信息與服務觸達社會(村)、家庭、甚至惠及于個人;統籌組織,為農村地區提供下一步的服務。
據有關數據調查,基層政府普遍受到傳統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嚴重影響。在日常的鄉村管理流程中,政府內部人員繼續沿用傳統的治理理念,使用傳統的管理方法,嚴重降低了管理品質和工作效率。所以,政府要探索受農村群眾歡迎的治理道路,需要采用多種管理方法,然后綜合評估管理方法的效果,然后選擇最合適的治理策略。為提高農村整體治理水平奠定基礎。
在當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農業技術領域,在提升農村生產效益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為了從根本上實現鄉村治理的合理化,基層行政機關就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建立更快地將源頭管理、動態管理和緊急響應等有機地結合的社會機制。另外,基層行政管理者也必須對社會管理網絡信息進行詳細分析,在整合的基礎上,為擴大信息進入途徑、交流渠道、暢通農村社情傳播和輿論收集途徑打好基礎。
另外,在當前的現代工業發展模式下,基層行政機關通過對傳統的農業社區管理與服務委派結構進行重組重構,并采用“一站式”公共服務管理模式,以進行更加科學、快捷、有效的鄉村管理。為實現管理目標打下扎實的基礎,從而為鄉村產業經營的深入發展提供優越的服務條件。
在中國現代信息業發展過程中,為從根本上提升基層政府對農村農業經濟社會管理的治理質量與效能,把“互聯網+”作為提升農村治理能力的重要載體和抓手,構建“資源全共享、科學決策;全方位服務、零距離服務;管理網格、職責清晰”的平臺,運用“全面”資源共享、科學決策“一體化”的管理方法,是當前中國基層政府組織有效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措施。對于此,基層政府要建立一個管理主體多樣化、業務個性化、過程規范化、流程開放的新型農村社區管理公共服務支撐體系,逐步摸索出受到廣大城鄉民眾好評的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方法,形成城市鄉村統一的社會綜合治理網絡平臺,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鄉村一體化的網絡連接,并實現精細化管控,進一步促進農村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