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鄧薈,陳福嬌
自湖北省武漢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以來,事件發展情況已成為全國人民心之所系。全國各地新增病例、疑似病例、治愈病例情況實時公布、公開透明,居民能夠迅速知曉事件發展情況。但隨著數據公開化及網絡的迅速傳播,不少居民開始產生恐慌、焦慮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居民身心健康,甚至影響社會穩定發展。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不僅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防控上有重要作用,在居民心理健康方面也大有作為。由于事發突然,社區工作重心多在于嚴格管理,對居民的心理防控較少涉及。但心理狀況對居民個人、社會穩定都有重要影響,為打好這場戰役,做好社區心理防控十分必要。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剛爆發時期,各界關注的焦點都在于排查患者和治療患者,暫時無暇顧及居民的心理狀態。此時居民的關注點也多在事件形勢和爆發地上,心里有的是擔心和關心。但隨著事件形勢的迅速蔓延,居民情緒、患者情緒難免產生變化,心理問題不可避免會隨之發生。政府、學校、專家學者也迅速意識到了居民心理狀態這個問題,開始采取相應的措施。既公開事件數據讓居民更加了解情況,也全力開展救治讓居民充滿信心,同時也采取相應措施。如,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門、高校、民間組織采取開通心理服務熱線、組建心理健康服務志愿隊等方式開展心理援助服務,幫助居民疏解應急情緒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居民提供心理援助服務,預防、緩解、治療心理疾病等。但這種方式受眾面小,服務人員也有限,不能覆蓋到大部分居民。而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社區服務的覆蓋面最廣,從社區層面開展心理服務,將能夠有效解決心理防控的缺口,將心理防控受眾面擴大到最大,避免過激行為、極端事件的發生,為居民的心理健康、社區和諧穩定營造良好的防控局面。
目前雖然國內防控形勢較好,但國外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不容放松,尤其是新毒株的出現、偶發的病例仍然會給居民造成心理影響,不少居民會產生擔憂、恐慌等情緒。心理防控刻不容緩,且十分有益。
1963年,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在美國正式誕生,美國率先開始了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心理健康服務是運用心理學及醫學的理論和方法,預防或減少各類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心理咨詢、心理疾病治療、心理危機干預等。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則是指,在社區服務工作中,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和原則來保持與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即通過講究心理衛生,培養人們的健康心理,從而達到預防心身兩方面疾病的目的。從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宗旨來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是一項致力于促進兒童、青少年的正常發展,保持成年人的健康發展,預防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生,消除種種不良心理因素的服務。
心理健康是人民健康的重要方面,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則是保障和維護人民心理健康的重要舉措。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是心理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方向,也是促進社區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性工作。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在現實和理論兩個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從當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來說,開展社區心理服務,是做好社區心理防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維護國家社會穩定,為解決事件贏得良好環境;有助于社區穩定,更好地防控社區疫情;有助于居民身心健康,有效避免、緩解事件帶來的恐慌、焦慮等情緒或心理疾病。從今后社會發展來說,開展社區心理服務,為居民提供心理服務有助于居民健康、社會和諧、國家穩定,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因此,在當前時期開展社區心理防控是十分必要且有益的。
做好社區心理防控并非易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這其中既要有國家的力量、社區的力量,更要有居民的力量。可以從國家、社區、居民這三個層面,采取措施、推進并做好社區心理防控工作。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方面,國家是絕對的主導、核心。只有國家才能領導、指導、整合資源,打好、打贏這場阻擊戰。在阻擊戰中,社區是阻擊和聯防聯控的前沿陣地。國家十分重視,且多次強調要強化社區防控網格化管理,采取更加周密精準、更加管用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態蔓延。社區作為防控一線,社區心理防控作為防控的重要內容,國家也十分重視社區心理防控。在社區心理防控方面,國家仍然是主導地位,引導方向、制定政策、給予支持。事件發生以來,中央領導人多次強調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的重要性,要求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地做好人文關懷,守住防線,把心理干預等工作做到位,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從國家層面提出了很多要求和落實舉措,為做好社區心理防控指引了方向、給予了支持。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阻擊戰中,社區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重要防線。社區不僅有物理防御壓力,也會有心理防御壓力。病人心理康復需要一個過程,隔離在家的居民時間長了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病亡者家屬也需要心理疏導,這些都是社區需要面對的、解決的。社區要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動員各方面力量、采取各種措施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
1.調動各方力量有序參與社區心理防控
“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打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心理戰,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期間做好社區心理防控工作,需要更多力量參與,鼓勵居民有序參與防控或災害救助還能促進心理調適、消解負面情緒。目前,只有極少部分社區設有心理服務站,大部分社區沒有專業的心理服務團隊。而要做好社區心理防控工作,不僅需要社區管理人員、心理專家、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也需要居民的配合,才能形成合力,筑牢心理防線,打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心理戰。在這一特殊時期,需要社區牽頭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分配資源,形成最佳團隊。如,聯合高校、民間組織等的心理服務團隊在社區設點、連線為居民提供定點、定期的心理服務;邀請社區內的相關專業居民加入社區心理服務團隊,為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等。
2.廣泛宣傳心理防控方法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以來,一些人出現不同程度的擔心、焦慮和不安,這些都是正常的應激反應。但也有一些人缺乏醫學常識,聽信傳言謠言,產生過度恐慌情緒。宣傳是最廣泛、有效的傳播方式,社區心理防控方法的宣傳可以采取“傳統+現代”的模式,即傳統的宣傳欄、宣傳冊、講座+現代的微信、云課堂等電子傳播方式,宣傳各地防控的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普及推廣科學防護知識,引導居民正確理性看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凝聚群防群控的社會共識。如在社區設立心理防疫知識宣傳欄,張貼心理防控小知識,做好心理防控知識的普及工作,讓居民對疫情容易產生的情緒、心理問題、心理疾病有所了解;印制心理防控知識手冊或者在社區微信公眾號中單設欄目,更加便捷有效地將心理防控知識傳遞給每一位居民,也讓他們有了隱私的空間;根據居民需求和實際情況,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或者云課堂,邀請醫務人員、疾病防控工作者、心理學專家解疑釋惑,講授更加專業、深入的心理知識。通過普及心理防控知識,引導人們堅定戰勝事件的信心決心,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
3.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服務
在提供心理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分人群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服務,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實施分類疏導干預,緩解事件帶來的消極心理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面臨突發性危機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等應激反應,甚至出現身體癥狀;反應過度,會損害自身免疫系統,導致身心疾病。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中,一定要精準識別人群,要重點關注居家隔離人員、患者家屬、病亡者家屬等重點人群的心理狀況,研判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及時開展心理疏導和干預,減少由負面情緒引發的非理性行為;也要重點關注周邊人員的心理狀況,他們空間距離近,比一般居民的心理恐懼和壓力更大,需要及早關注和控制;還要關注除以上兩類人員外的其他人員,在這其中也可以按年齡來劃分,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擔憂。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應對突發情況。
4.建立心理防控長效機制
從目前形勢來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會迅速結束,反而會變成常態,時而發生。從居民身心健康考慮、從社會穩定考慮,應該建立心理防控長效機制,使居民有良好的心態,理性看待公共衛生事件,理智生活。為此,社區需要做好規劃,組建團隊、做好計劃,將心理服務作為社區服務的一個重要內容,將心理防控作為社區防控的重要內容,將為居民提供心理服務作為定式。
在日常生活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這類特殊時期,居民個人的心理狀態都是不容忽視的。而居民個人在自我心理防控、社區心理防控中能發揮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的。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精神狀態,那么個人心理防線、社區心理防線都能筑牢固。
1.加強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越是特殊的時期越是要有強健的身體。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期,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抵抗病毒、健康地生活。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期,居民也要繼續鍛煉甚至加強鍛煉,增強體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即使不能外出,也能居家進行一些簡單的體能訓練。不能因為居家就不鍛煉、作息顛倒,長時間不運動、作息混亂對健康極其不利。同時,還要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要養成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等習慣。特殊時期特殊對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僅利于個人,也利于家人。
2.學習心理知識,保持良好的心態
心理狀態對一個人生活、工作的影響很大,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個人生活、工作有積極影響,而非正常的心理狀態對個人生活、工作有消極影響甚至造成疾病而無法正常生活、工作。因此,遇到問題能有較好的心態、能夠自我解壓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可以幫助自己緩解壓力、調整心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心理知識,需要學習一定的心理知識。如今,學習心理知識的方式有多種且十分便利,既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隨時隨地學習,也可以通過咨詢社區服務中心、心理工作者了解學習。這樣才能在遇到心理困惑、不良情緒時,運用所了解、學習的知識,調節情緒、舒緩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
3.直面問題,及時尋求幫助
在生活和工作上,個人難免會產生情緒,若未得到及時疏解甚至會產生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這時就需要直面問題,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進行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有不少居民不正視、不重視心理問題,不愿咨詢心理專家、不愿去心理咨詢機構,放任情緒蔓延,這對身心健康十分不利,將對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事件中更是如此。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面對日增的感染人數、面對感染后的風險、面對愈后的擔心,都可能會給人帶來一定的心理影響,會有些焦慮、緊張,甚至恐慌等。若這些情緒沒有及時得到緩解,日積月累將對個人產生不良影響,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因此,直面、正視問題,及時尋求專業人員幫助十分重要。及時向社區、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師咨詢,及時舒緩情緒、解決問題,恢復良好的身心狀態,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