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芳
(江蘇省昆山中學,江蘇 昆山 215300)
漢語詞匯從單音詞為主過渡到以復音詞為主,是漢語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這一變化從先秦時期就開始了。先秦諸子百家著作為研究復音詞發展演變提供了難得的重要語料。“百家爭鳴”使漢語詞匯涌現大量新詞,諸子所使用的“雅言”,為漢語文學語言詞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對漢語詞匯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論語》成書于戰國前期,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在漢語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能比較客觀地反映中國先秦口語用詞和一般詞匯的特點。對《論語》一書的專書詞匯進行研究,可以使先秦詞匯的整體概貌與發展態勢在特定階段更為清楚、鮮明,有利于我們對漢語詞匯史研究的深入探尋。雖然《論語》一書中的單音詞數量及使用頻率都占據優勢,但是,與《論語》之前的著作中的詞匯相比,《論語》中的復音詞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其復音化的程度已經比較成熟,復音詞在組成結構上也相對穩定,在內涵闡釋上也有了更為豐富和深刻的表達。選取《論語》復音詞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專書中復音詞的定量定性分析,來更為客觀地描寫一個時期詞匯發展具體而真實的面貌,為整個漢語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價值。
同義詞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它們所包含的一個義項相同,而在其他含義、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細微差別。基于這個定義,我們認為在界定是不是同義詞時,只要看有一個義項是否相同。另外,詞的含義在使用頻率上,也會有高頻使用和極少使用之分。我們認為,只要有一個義項相同,不管這個義項是否常用,都可以界定為同義詞。本文以此作為同義詞界定標準,描寫《論語》復音詞的詞義狀況。
在《論語》復音詞的同義詞中,有一類同義詞所反映的對象和內涵是完全相同的。例如:
(1)多聞闕疑,慎言其余。 (為政篇第二)
(2)多見闕殆,慎行其余。 (為政篇第二)
(3)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泰伯篇第八)
(4)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衛靈公篇第十五)
“闕疑”“闕殆”都是指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不做判斷。“疑”和“殆”同義。“籩”“豆”“俎”都是古代用來盛東西的器皿,行禮時用它,“籩豆”“俎豆”都是表示禮儀之事。
《論語》復音詞中的同義詞,各組成員所反映的內涵并非完全相同的,很多都是大致相同。池昌海在他的《〈史記〉同義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中指出:“具有同義關系的同義詞,除了少量等義詞外,絕大多數的詞語間應該有一項或若干項特征將它們區別開來,這便是同義詞的區別特征。”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一些同義詞,其中有一個或若干個組成成員詞義的全部區別特征與其他成員的部分區別特征完全相同,但它們不具有其他成員所具有的其他區別特征,這一個或若干個組成成員與其他成員所形成的關系實際上就是種屬關系,即其他成員所指稱的事物或對象是這一個或若干個成員所指稱的事物或對象的一部分。例如:
(1)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 (公冶長篇第五)
(2)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泰伯篇第八)
(3)朝服而立于阼階。 (鄉黨篇第十)
(4)齋,必有明衣,布。 (鄉黨篇第十)
(5)兇服者式之。 (鄉黨篇第十)
(6)非惟裳,必殺之。 (鄉黨篇第十)
“衣裘” “衣服” “黻冕” “朝服” “明衣” “兇服”“惟裳”是《論語》中的一組同義詞,“衣裘”專指皮裘或泛指衣服,“黻冕”指古代祭服,“朝服”指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明衣”指齋戒時的浴衣,“兇服”指的是送死之衣物,“惟裳”指的是用整幅布做的裙子,都只是“衣服”的一部分。
2.一些同義詞,各組成成員體現理性意義的區別特征相同,體現色彩意義的區別特征不同。例如:
(1)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雍也篇第六)
(2)鄉人飲酒。 (鄉黨篇第十)
(3)鄉愿,德之賊也。 (陽貨篇第十七)
在“鄉人” “鄉愿” “鄉黨” “鄰里”這組同義詞中,“鄉愿”指地方上的好好先生,是貶義詞,“鄉人”“鄉黨” “鄰里”指本地方的人,同鄉里的人,是中性詞。
3.一些同義詞,各組成成員的理性意義中,其主要區別特征相同,而其他的一個或若干個區別特征不同。
(1)動容貌。 (泰伯篇第八)
(2)正顏色。 (泰伯篇第八)
(3)享禮,有容色。 (鄉黨篇第十)
在“容貌” “顏色” “容色”這組同義詞中,都有“面色”之義,但是“顏色” “容色”還包含一種“氣色”,“容貌”更注重整體的儀容情貌。
兩個詞的某一義項相反或相對,就構成了反義詞。《論語》復音詞中共有4組反義詞,都是由名詞組成的。舉例如下:
1.先生——后生
(1)有酒食,先生饌。 (為政篇第二)
(2)后生可畏。 (子罕篇第九)
“先生”指年長的人,“后生”指年少的人。
2.君子、圣人——小人、鄙夫
(1)君子務本。 (學而篇第一)
(2)小人周而不比。 (為政篇第二)
(3)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述而篇第七)
(4)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陽貨篇第十七)
“君子”“圣人”指有高尚品德的人,“小人”指無德之人,“鄙夫”指輕賤之人。
3.野人、鄙夫——大人
(1)有鄙夫問于我。 (子罕篇第九)
(2)先進于禮樂,野人也。 (先進篇第十一)
(3)畏大人。 (季氏篇第十六)
“鄙夫”義為野人,“野人”指未曾做官得過俸祿的人,“大人”指官在高位的人。
4.終日——終夜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 (衛靈公篇第十五)
“終日”指整天,“終夜”指通宵,徹夜。
《論語》中278個復音詞,其詞義大部分都比較單一。有近一半的復音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不復存在,還有一些意義比較固定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沿用下來,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有的事物、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會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伴隨這一現象在語言學界就會發生《論語》中有些復音詞會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消失。比如“陪臣”(陪臣執國命《季氏篇第十六》)一詞,“陪臣”指的是大夫的家臣,古代天子以諸侯為臣,諸侯以大夫為臣,大夫又自有家臣。因之大夫對于天子,大夫之家臣對于諸侯,都是隔了一層的臣,都稱為“陪臣”。隨著封建制度滅亡,這一職位也就消失了,所以,《現代漢語詞典》也就不收錄這個詞了。再比如“俎豆”“籩豆”(俎豆之事《衛靈公篇第十五》籩豆之事《泰伯篇第八》), “籩”“俎”“豆”都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行禮時用它們,所以“籩豆”“俎豆”用以表示禮儀之事。后來隨著朝代的發展,這些器皿也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這些禮儀之事也逐漸淡化,繼而消失。因此,反映這些客觀事物的詞也就隨之消亡。
《論語》中有一部分復音詞雖然現在仍以詞的形式存在于《現代漢語詞典》中,但它們大都作為歷史詞語存留在各類學術著作中,而很少被運用于交際。這是因為在語言系統中,詞匯對社會的發展最靈敏,社會生活中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消亡,人們觀念的改變往往在詞匯中得到反映。那些歷史詞語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和觀念早已不復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自然很少被運用。如“諸侯”(桓公九合諸侯《憲問篇第十四》),“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統稱。現在“諸侯”一詞一般活躍于歷史著作中。
有的復音詞呈現一種反向發展趨勢,由形式和含義都相對固定的復音詞變為復音詞組。但是這不影響整個詞匯復音化發展的大趨勢,出現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上古漢語的詞匯復音化還處于初級發展狀態,很多復音組合的結構還相當松散,多用于臨時組合。以“辭氣”(出辭氣《泰伯篇第八》)為例,“辭氣”是談吐的意思,是一個詞。在現代漢語里,“辭氣”已不存在,我們運用現代構詞法結構分析“辭氣”,它更偏向于一個由“辭”和“氣”構成的偏正詞組“詞語的風格”。
有些同義詞雖然構成它們的成分有所差別,但是它們的意思不管在理性意義上還是在色彩意義、附加意義上都具有宏觀相同性和微觀相似性,在現代漢語里為了避免這種重復性,我們往往會對這些詞進行篩選,有的被移出《現代漢語詞典》,有的被錄用。例如:
1.三軍可奪帥。 (述而篇第七)
2.加之以師旅。 (先進篇第十一)
3.王孫賈治軍旅。 (憲問篇第十四)
“三軍”被沿用至今,“師旅”“軍旅”被淘汰。
1.多聞闕疑,慎言其余。 (為政篇第二)
2.多見闕殆,慎行其余。 (為政篇第二)
“闕疑”被沿用至今,“闕殆”被淘汰。
1.動容貌。 (泰伯篇第八)
2.享禮,有容色。 (鄉黨篇第十)
“容貌”被沿用至今,“容色”被淘汰。
1.譬如北辰。 (為政篇第二)
2.譬諸小人。 (陽貨篇第十七)
3.譬之宮墻。 (子張篇第十九)
“譬如”沿用至今,“譬之”“譬諸”被淘汰。
1.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雍也篇第六)
2.鄉人飲酒。 (鄉黨篇第十)
“鄰里”被沿用至今,“鄉人”“鄉黨”被淘汰。
還有一些復音詞,在現代漢語中不復存在,是因為它們在詞序的組合上表現出不穩定的特性,“臨時性”的構成使得詞義也不穩定。而《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復音詞從詞序組合上來看都是非常穩定的。如“民人”(有民人焉《先進篇第十一》),在《孟子》《莊子》《荀子》等著作中均以“人民”的見次率高,現代漢語擇取“人民”為詞,摒棄“民人”。
《論語》中有許多復音詞沿用至今,并且詞義基本沒有發生變化。也有一部分詞義發生變化。有的是詞義的擴大,有的是詞義完全發生了轉化,有的是詞義的色彩發生了轉變,有的是詞性發生了轉變,有的是詞義的縮小。
1.先生 有酒食,先生饌。 (為政篇第二)
“先生”在《論語》中的意思是:年長的人。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先生”還指:對知識分子的稱呼;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有些方言里還指醫生。
2.顏色 正顏色,斯近信矣。 (泰伯篇第八)
“顏色”在《論語》中義為臉色。《現代漢語詞典》還指由物體發射、反射或透過的光波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印象;顏料或染料。
1.大人 畏天命,畏大人。 (季氏篇第十六)
“大人”在《論語》中指在高位的人,如王公貴族。由于詞所指稱的事物、現象發生了轉化,詞義內容也就有所改變。《現代漢語詞典》將“大人”釋為“成人”,即發育成熟之后的成年人。
2.行人 行人子羽修飾之。 (憲問篇第十四)
《論語》中“行人”是指外交官。《現代漢語詞典》里“行人”指的是路上行走的人。
小人
1.小人比而不周。 (為政篇第二)
2.小人之德草。 (顏淵篇第十二)
例1的“小人”指的是平民百姓,地位低的人,從色彩上看它是中性的。例2的“小人”意指人格卑劣的人。在《論語》中,“小人”一詞有中性的色彩,也有貶義色彩。《現代漢語詞典》釋“小人”為人格卑鄙的人,是貶義詞。
會同
宗廟會同。 (先進篇第十一)
《論語》中“會同”指盟會,是名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跟有關方面聯合起來(辦事),是動詞。
這些詞義發生變化的復音詞,有些詞的變化特征是相互交叉的,如“小人”既是詞義的色彩發生了轉變,也是詞義的縮小,它原來指“老百姓”一義,在現代漢語里已經消失了。“成人”既是詞義的完全轉化,也是詞性的變化,“成人”在現代漢語里還指發育成熟,是動詞。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際的符號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詞匯的演變是語言發展變化中最為突出的一個方面。詞義發展與社會聯系最為緊密,其對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映也最為靈敏。本文對《論語》中的復音詞詞義狀況做了定性定量分析,并結合《現代漢語詞典》的比較研究,旨在從專書詞匯的研究做起,為勾畫出各個歷史時期漢語詞匯史的輪廓提供一定的語料價值,使漢語史詞匯研究向更科學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