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涂江琳
文化遺產保護起源于歐洲,現今學者們越來越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雖然我國在保護文化遺產的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于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還處于探索階段[1]。遺產廊道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大型線性文化景觀保護探索,近年來逐漸被人們看重,故而應結合三峽庫區具體情況,借鑒和學習國內外優秀遺產廊道建設經驗,為長江三峽廊道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啟示。
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豐富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資源為人們提供了高質量的旅游資源,廊道景觀以及沿線特色區域文化成為人們游覽和探索廊道的旅游吸引物。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構建了慢行游憩系統和多層次解說系統,主要解說系統有三個要素:一是解說框架。通過對運河歷史文化進行闡釋,講好運河故事。其核心主題為“美國的象征”,次級主題分別為“進步和力量”“連接和溝通”“發明和創造”“統一和多樣”;二是解說媒介。根據受眾不同需求,靈活采用視頻播報、景區介紹手冊、旅游雜志、高質量解說人員、智能軟件和媒體廣播等不同媒介,此外還可以通過廊道紀錄片、節慶活動、文化活動等多種渠道進行廣泛傳播,以此增強解說效果;三是標識系統。伊利運河遺產廊道的標識多為黑色和藍色,同時對出入口、解說牌和指示牌等進行了統一設計[2]。
我國對于景區文物解說的義務和責任沒有明確的劃分,對于解說的內容也沒有明確的要求。在博物館,紀念館等地的解說設備配備不完善,解說人員水平參差不齊,解說內容不貼切,造成部分游客旅游體驗感不佳。對于長江三峽的物質或非物質遺產,應配備完善的解說系統,除了傳統的歷史情況簡介,可以根據解說對象的差異介紹不同的解說版本,或者以場景再現的形式,使游客切身體會遺產的魅力。另外培訓景區工作人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景區展示對推廣對長江三峽廊道來說有一定的必要性。培訓景區工作人員,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以此樹立景區口碑,強化游客旅游體驗感;定期檢查修復文物古跡,保證遺產遺跡的完整性,原真性;維護并加固景區公共設施建設,保持景區自然生態,推出露營、特色民宿等體驗;設計特色導視系統,景點地圖和景觀小品等,讓國內外游客都可以更深入了解長江三峽廊道的歷史概況。
作為“美國工業革命的誕生地”,黑石河峽谷的地區整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極富歷史意義。為此,美國國家遺產廊道遺產委員會設立并實施了一系列有關于黑石河峽谷國家遺產區保護及重塑的管理規劃及措施[3]。政府在打造黑石河綠色廊道時強調了黑石河峽谷是連續的帶狀廊道;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提高河流水質,控制沿河廢水的排放,增強污水處理效果,保持沿岸的綠色生態,使之成為供游客娛樂和休憩的地方[4]。
美國黑石河峽谷遺產廊道保持黑石河的自然生態的有效治理值得長江三峽借鑒,長江三峽廊道也可以植入廊道沿線特色民俗文化元素,建設集綠化、慢行系統和親水平臺于一體的生態岸坡,建設防洪排澇、水利工程系統,保存水利工程功能。首先對沿岸的自然岸坡、護岸、護坡現狀基本情況進行調研,統計生態破壞、滑坡、崩岸及有潛在威脅的河岸;其次針對河岸的具體情況,開展維護工作,重點考慮渠化后庫區波浪等的侵蝕影響;再者植入廊道沿線區域特色,設計綠化圖案,觀光慢行系統和有區域文化元素的親水平臺。借鑒黑石河峽谷經驗,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凈化水域,切實建設好綠化、慢行系統和親水平臺于一體的生態岸坡,打造長江三峽廊道美麗風光。
里多運河同時受到三級保護。市政府在里多運河的保護工作中,尤其在遺產環境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拿大公園局保護運河建筑和工程構造物和運河河床的考古遺址;安大略省通過立法規劃鄰近土地,處理文化遺產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環境保護部門保護運河遺產內及其沿線的自然生物和濕地等;運河沿線市民也積極保護遺產廊道[5]。
長江三峽廊道涉及重慶市和湖北省,目前兩者還未進行深入合作。可以借鑒里多運河多級多層次的管理經驗,形成政府主導和群眾監督的管理模式,以中央相關保護部門為核心,聯合各省市相關部門,協調區縣地方部門建立架構統一的發展平臺,充分認識長江三峽廊道價值,注重遺產廊道的整體保護。此外,不同利益團體都應注重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廊道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工作人員制定合理的保護規范;投資方在注重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當地居民是本土文化的傳承者,在傳承當地民俗時,不僅是傳承,還要保持文化遺產的原真性;普通游客應做到愛護環境、不亂扔垃圾、不破壞公物和尊重當地的風俗人情等[6]。
茶馬古道歷史悠久,文化韻味濃厚,其沿途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的資源吸引了許多旅游愛好者。其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的經驗對長江三峽廊道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茶馬古道博物館》,由八個部分組成,介紹了茶馬古道的概況,宣傳和推廣了普洱茶文化,系統地梳理了茶馬古道的線路和重大歷史事件[7],讓游客可以花更少的時間體驗更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區域特色。三峽庫區有許多古文化遺存,應抓住發展長江國際旅游帶的良好機遇,建立長江三峽廊道保護和開發的協調機制。重慶市和湖北省可以聯合起來,借鑒茶馬古道的經驗做好長江三峽廊道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設計,梳理本地有關特色文化遺產資源,建立三峽遺產資源的資源庫。將長江三峽廊道沿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品整合,構建以手工藝品為主題的文化產業園或以沿線各民族特色為核心構建民俗體驗性的主題樂園[1]。此外遺產廊道的保護方式不局限于傳統意義的古跡靜態的保護[8]。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豐富,其文化資源更是豐富多彩。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研究成果對長江三峽廊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具有借鑒意義。作為文化大省的陜西省,對文化遺產資源開發與利用已有多年的經驗。文化遺產是古老的、嚴肅的、厚重的,文化遺產想要煥發出閃亮的光彩,必須要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如陜西的“網紅”博物館[9]。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廊道旅游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應積極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重現。使用虛擬成像等手段,復原展示那些有安全隱患或是已經遭到破壞的文化遺產[10]。三峽庫區還有許許多多有價值卻由于某些原因沒有實體的物質遺產,他們都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復原。如博物館開發沉浸式VR體驗,重現文物歷史,讓游客體會歷史文化遺產深層次的內涵。其次,旅游者可以有多種旅游體驗模式,除了常見的觀光游覽、實景演出和項目互動等[11]。
大運河沿線城市進行協同合作,特別是以沿線各城市為支點的申遺工作等,是對長江三峽廊道進行聯合、整體保護與利用的成功經驗。于2001年進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進入預備名單近20年的長江三峽,申遺還未成功。長江三峽主要涉及重慶市和湖北省,省市之間有條塊分割,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跨省份的長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非常復雜,應借鑒大運河以沿線各城市為支點的申遺工作,建立健全湖北省、重慶市聯合申遺協同機制,設立必要的辦事機構、協調機制等;根據國家文物局要求,完善申遺文本,頒布和實施相關規劃和法規等申遺必備要件資料。
長江三峽廊道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而困難的過程,應借鑒和學習國內外優秀遺產廊道建設經驗。本文闡述了伊利運河建設旅游基礎設施的經驗、美國黑石河峽谷生態治理的經驗、里多運河的保護模式、茶馬古道文旅融合、絲綢之路創新旅游方式和大運河聯合申遺的經驗,以及他們對長江三峽廊道可持續發展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