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芷苓 陸新文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安徽·合肥 230036)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學術界明確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解釋了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并且啟動了生態農業的開發試點項目,標志著我國生態農業的起步。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與推廣,生態農業從無到有,由少及多,影響不斷擴大。
科教型生態農莊在傳統的生態農莊的基礎上另辟蹊徑,將傳統農莊改造成一個新型生態科教基地,引入生化以及相關學科的實驗教學活動,既可以滿足大學生對科研和實驗的需求,又可以作為中小學生的拓展學習基地。與生化相關學科的實驗和農業科普是我國科普事業的重要環節,不僅關系到科教興國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學生的科研和實踐能力以及新時期現代化農業的推廣。這種將新型的科研教育、農業科普與傳統的生態農業結合,雙管齊下的方式有望大大吸引客戶,增強競爭力,同時也可以打造鄉村振興下的農業新業態。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進程的推進,我國會更加聚焦于人才教育問題,著重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科研實驗能力。然而現階段我國的生化實驗類教學當中仍存在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動手次數少等問題,實驗僅僅是老師對實驗原理和步驟及其相關注意事項的講解演示,學生大多只能觀摩,不能實操,造成學生眼高手低,動手能力與理論知識儲備不匹配。這種輕實踐、重理論的教學培養方式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創新能力,也不利于教育規劃中的全面發展。教育行業迫切需要有實驗和實踐基地來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動手能力。科教型生態農莊擁有專門的農作物解剖實驗室、基因藥劑研發區、新植株嫁接培育試驗田,為各大高校培養創新性人才、滿足社會需要提供極大便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業逐步推進以來,人民收入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工薪收入的提高為居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渴望更加綠色、更加讓人放心的農業產品,一些出自生態農莊的有機綠色果蔬滿足了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需求。在這個前提下,傳統農業很難更好地應對市場的訴求,而生態農業的基礎就是對傳統農業的繼承和改造,運用科學理論和更優秀的管理方式將農業和生態環保有機結合,產品不僅質量過硬,還更加綠色無公害,更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
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過快的生活節奏有時會使居民心理上疲于應付,轉而將目光至周邊環境優美寧靜的田園地區。在生態農莊這個愜意的環境里,居民可以將數之不盡的工作任務暫時放下,盡情享受寧靜緩慢的田園生活。同時,科教型生態農莊的最大特色——為教育研究活動專門提供的實驗室、試驗田與專業技術指導人員,也大大滿足了生化、農學等擁有好奇心的專業人才研究植株培育的需求。
十九大提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富民興村產業。另一方面,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和“科教興國”的推進,我國全面落實“德智體美勞”的教育方針,糾正片面的人才評價標準,促使現行教育供給制度在多方面做出深層次的改革創新。在教育方針表述中,將“勞”賦予了與“德智體美”同等重要的價值。科教型生態農莊作為以科研教育服務和農業科普為主要特色的生態農莊,符合政策走向。
農莊應采用桑基魚塘和稻蝦共作等綠色循環養殖方式,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環保。生態農莊應采用現代農業技術,力求在不影響生態循環過程的情況下解決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產業結構優化、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等問題。同時,農莊自發為每人配備環保袋,致力于達到零白色廢料。
科教型生態農莊在進行規劃時要以“科研創新、綠色生產、造福社會”為宗旨,致力于打造“學習、生態、農旅”三位一體的田園經濟文化示范區。在為游客帶來豐富體驗的同時,要突出科教型生態農莊的核心特色——教育性,科教型生態農莊作為一個新型的生態農莊教學基地必須盡可能滿足高校學生對生物化學等相關專業的實驗需求,積極培養學生創造創新和實驗操作能力。
科教型生態農莊應及時與高校或機構進行溝通,在了解其需求后,再對生態農莊教育基地的布局與設備購買進行規劃。將生態農莊作為教育機構的實驗研究基地,把教育機構培養成長期的客戶,同時,通過它們的影響力對生態農莊進行宣傳。
4.1.1 實驗基地
教育農園下設生化農及相關學科的教學和試驗田、植株解剖實驗室、生物藥劑研發區、農務操作區,在開展相關理論課程的同時,帶領學生們進行實驗室實觀實操和實物培育,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和科研能力。隨著一些高校提出“學生+實驗員”模式,鼓勵學生大膽結合所學理論設計實驗,但由于條件所限,這種模式并未普及大眾,學生在校參與的實驗課大多是以老師講解為重,照本宣科,卻缺少實驗探索精神,一味追求結果,忽略過程。相關實驗課程是培養人才實際操作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重要一環,在校大學生或對此感興趣的社會人士可以充分享受這個開放性平臺提供的便利。
4.1.2 科研夏令營
針對于生化感興趣和有需要的同學在暑期展開集體培訓,老師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給出不同的課題,并帶領其進行研究。科研項目包括戶外和室內兩個部分,戶外項目包括植物群落的數量特征、太陽輻射測定、有機無機肥配施對麥玉輪作產量品質的影響等相關研究;室內項目有土壤有機質及田間持水量測定、果實內有機酸含量測定等。在跟隨基地老師的實驗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教學相長,不斷嘗試,實踐出真知。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員們熟悉實驗室操作流程,激發學員們對科研的興趣有利于鍛煉其學習積極性、自主性以及開放性研究思維的形成,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4.1.3 農業科普
通過在教育基地的集中培訓和學習,推進農業科普工作,豐富人們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在教育農園里,學員能夠在學習自然知識的同時感受到鄉土農業的藝術。農業科普項目的推行與設想是基于中國當代居民對農業及其相關科普知識所知甚少。通過對有興趣的農業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教育,教授科學種田技術,可以集中推廣循環農業、精準農業、有機農業的應用,提高剩余勞動力素質,帶領農民致富,緩解農業勞動力資源開發問題,共同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共同致富。
4.2.1 休閑旅游觀光
科教型生態農莊內開辟了特色果園、菜園、花圃等,游客們可以利用園區的農產品進行插花、編織、壓花、植物雕刻等創造活動,通過這些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審美和自身魅力,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4.2.2 中小學生戶外活動基地
農莊可以作為中小學生春秋游等活動提供場所。通過農莊導游知識講解,利用實驗室現有設備,帶領學員參與到實踐研究中,諸如,農業廢棄物資源再利用,土壤分析與水質測定等相關,開展以生態農業為特色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們的課外生活。
4.3.1 農作物種植與輸出
科教型生態農莊采用“桑基魚塘”和“蝦稻互作”等綠色循環養殖方式,種植農作物、畜牧養殖。同時,生態農莊利用“互聯網+農莊”,將農莊產品進行整合,用互聯網平臺去經營,拓寬了農莊的銷售渠道,提高了農莊的盈利能力。
4.3.2 顧客種植基地的租賃與管理
生態農莊劃分出一個專門的顧客養殖基地,顧客可以在農莊里種植蔬菜,閑暇時間打理,其余時間委托農莊負責,生態農莊通過顧客種植基地的出租賺取租賃收入。
科教型生態農莊采取“商育旅三鏈”商業模式,以教學科研和旅游開發為起點,借助線下、網絡媒體等進行宣傳,采用產業鏈整合和景區、農莊、村莊的聯動模式,傾情打造三位一體的生態農莊,將傳統果品產地變成了科研教學基地和旅游地。通過開展免費生化相關學科的實驗課試聽、農業科普和旅游觀光活動,展示生態農莊的教育科研等特色產業和其他附屬活動,從而來提高知名度。通過開展相關課程教學、科研夏令營、土地租賃和農產品銷售等活動來賺取收入。
近年來我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力度不斷加大,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新人才培養,在科研教育領域投入逐年顯著增長。從我國發展情況來看,我國教育規模與受教育基數不斷增大,這也意味著創新型實踐人才培養基數的增長,為科教型生態農莊提供了巨大的消費群體。另一方面,在中央大力提倡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政策背景下,科教型生態農莊順應目前的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方向,前景樂觀。
科教型生態農莊在堅持可持續發展模式,推進清潔生產,研究新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針對學生群體提供科教服務,讓“象牙塔”里的學生更好地與黃土地里的農產品緊密聯系,帶動學生的實踐之風。針對大眾進行農業科普,讓人民群眾在參觀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幫助那些缺乏農業科學知識的農民更好更直接的掌握相關的知識。“商育旅”齊頭并進,在促進自身的發展的同時,為我國教育改革事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