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婷 張 敏 蘇仁意 周靜然 包曉玲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湖北·襄陽 441000)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國內社會各個領域與國際的交流日益頻繁,高等教育領域自然不會例外,隨著我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拓展,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進入中國境內,尋求更好的高等教育體驗。在各種留學專業中,臨床醫學海外留學生教育的發展是尤為值得關注的,國內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中國在醫療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有目共睹,從而吸收了大量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留學生到中國留學。大量醫學留學生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這無疑對我們快速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我們醫學教育管理者對這個群體進行深入分析,積極構思應對策略。
臨床醫學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國內學習和生活遇到溝通交流上的挑戰主要來自于語言差異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首先,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溝通媒介。我國的醫學留學生大多數來自于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例如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國家等等。通常這些國家的留學生可能使用的主流國際通用語言為英語或者法語。在我國的醫學高等院校,大部分教師只能通過英語進行國際項目教學,臨床醫學院的實踐指導教師的英語授課水平有限,面對的國內患者更是不可能具有很高的英語表達能力,再加上各個國家留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這就會使得臨床醫學外國留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語言交流障礙進一步擴大。可以試想一下,授課教師無法熟練地用外語描述臨床病例,而國內病患也無法用外語表達自己的病情特征,這種輸入與輸出信息的不對稱對外國臨床醫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極其不利的,這將嚴重打擊外國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自信心。其次,文化背景差異。外國留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而臨床醫學專業是一個與人體與心理全方位接觸的學科,培養一個合格的醫生需要充分考慮其本身的文化背景。臨床醫學留學生在培養過程中主要面對三類人群:高校專業課教師、臨床醫院實踐課帶教老師、臨床病患。這三類群體的文化教育水平、生活環境差異會造成他們與臨床醫學留學生的文化沖突,其中高校專任教師可能具有較高的學歷層次以及國際化學習經驗,能夠較好的處理與留學生之間的文化差異問題,然而對于臨床醫學院的代課教師以及臨床病患而言這個文化上的沖突問題可能就比較嚴重,這主要體現在臨床醫學院老師沒有太多的國際化教學經驗以及臨床病患對于外國實習醫生的不了解不信任。
對于溝通上的挑戰,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應對:第一:強化語言培訓。(1)在臨床醫學外國留學生招生過程中重視語言能力的考查,特別是基礎漢語能力的考查,從源頭上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外國留學生的語言水平。隨著我國一帶一路重大戰略的推進,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越帶越大,提高來華醫學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對于我國順利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具有重要意義。高等醫學院校可以開發相應的醫學相關的基礎漢語教學網絡課程,在海外招生過程中積極向有來華意向留學生予以推薦,鼓勵其通過網絡提前學習,提升漢語水平;也可以開辦相應的醫學留學生漢語預科班,豐富想到國內學習臨床醫學的同學學習漢語的渠道。(2)強化留學生學習過程的中的漢語教學培訓工作,積極鼓勵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高等院校除了可以開設相應的語言類通識課程外在留學生培養階段更應該注重語言英語環境的培養,比如開辦形式多樣的漢語文化交流互動,鼓勵附屬醫學的帶教老師和實習學生在臨床時間過程中融入漢語教學;舉辦來華醫學留學生漢語演講比賽等等。(3)強化臨床醫學院實踐課帶教老師的英語教學能力,鼓勵醫學帶教老師赴發達國家醫院進行學習交流,提升老師國際化交流水平。在師生關系中,教師的能力至關重要。所以我們要注重鼓勵我們的臨床醫學教師走入國際化的大舞臺,到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臨床醫學進行觀摩學習,同時借助網絡技術向國內醫院的同行以及多帶留學生進行知識反饋,這樣才能在實戰環境中推動醫院醫生國際化業務能力的提升和全球化醫學視野的展開。第二:推動文化融合交流。高校本身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推動中外文化的彼此了解和融合,針對留學生開辦專門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臨床醫學教學醫院也應該結合地方文化特色,開設相應的地方文化通識課程,促進臨床醫學留學生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也可以提高臨床醫學留學生參與實踐的頻次,帶領留學生與病患進行病情狀態和心理狀態交流,提升病患對于外國留學醫學生的了解和接納程度。多方式全方位地提升溝通交流的能力和意愿才能夠使得我們的臨床醫學國際教育效果更加優化。
臨床醫學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發展也具有較強的地域屬性。例如歐美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面臨的常見疾病種類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些國家的醫學專業發展側重點也與本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地域、國情的差異導致醫學生執業環境的差異使得醫學生在我國學習疾病治療技術和經驗能否成功在其母國順利實施應用成為一個嚴峻挑戰。如果在中國國內學習到的病癥特征和治療方法在國外沒有相應的應用基礎,那么對于留學生的學習價值會大打折扣。
對此,臨床醫學院的實踐老師不能只著眼于本地區的病患案例進行講解,也要放眼全球,積極鉆研相關留學生國家的流行病的病例特征和治療技術,在講解國內病例的同時結合留學生國家的疾病狀況積極地給出治療建議和方案。實踐是臨床醫學專業的靈魂,帶教老師應該積極鼓勵外國留學生主動與病患進行交流,感知醫患關系,做到在實踐中融入當地的執業環境,為日后回國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我國在新冠疫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疫情科學預防、病毒追蹤、疫苗研制等方面均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對于這種世界性的流行疾病,我們的臨床帶教醫生應該主動在教學過程融入關于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和防治方法,通過國際醫學留學生對于先進知識的傳播為世界抗擊疫情做出貢獻。對于我國不常見的而外國常見的流行疾病,我們的帶教老師應該積極通過科學研究的方式帶領留學生積極通過外國科學文獻進行探索,比如霍亂、埃博拉病毒、黃熱病毒等等,使得國際留學生能夠學習到中國以外常見流行疾病的發病機理和治理方式。
我國留學生教育在課堂教學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臨床醫學的實踐特性強調我們應該在留學生實踐教學模式上有所創新。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復制了課堂教學的模式,通常都是以觀摩講解為主,往往不會讓留學生參與到具體的醫療實踐中去。臨床醫學面臨著復雜的醫患關系和醫學倫理關系,而我們的留學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這也導致了我們的臨床醫生會選擇比較保守的教學方式,從而使得我們的臨床醫學留學實踐教學過程效果并不理想。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第一:強化實踐教學,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積極引導留學生對現實病患的病情進行分析和處理,讓留學生能夠切實參與到病情治療過程中來。比如允許國際留學生參與日常針對住院病患的查房活動,允許留學生參與法規許可的簡單的醫療輔助活動等等。第二:豐富教學內容。積極主動了解留學生所在國的流行疾病狀況以及其發展趨勢,多頻度深層次鼓勵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的處理方式和解決方案。主動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國內的流行疾病的處理方式和國外的處理方式進行對比分析,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留學生建立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從課件入手,學院應該積極開展針對留學生帶教老師的課件制作和展示能力的培訓活動,邀請具有國際化教學能力的教學名師進行指導,力圖從第一視角讓留學生感受課程內容的變化,提高國內醫學課程對留學生的吸引力。第三:活用網絡媒體教學。國外的留學生通常習慣和教學老師使用郵件進行教學活動的溝通,這樣使得整個教學過程便于痕跡化管理,國內的老師應該積極適應這一國際化通用的交流方式,使用網絡媒體和年輕的留學生進行多渠道溝通,這樣可以使得臨床醫學專業的國際化教學效果更好。鼓勵臨床醫學帶教老師建立自己的英文學術主頁,將自己的臨床實踐心得或者學術成果定期在主頁上以英文版本進行發布以供留學生學習交流,同時鼓勵支持臨床醫學老師通過網絡視頻與未來的留學本科生或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第四:建立專門針對臨床醫學留學生的專業課本體系。通常情況下我國的臨床醫學留學生都是使用歐美通用的教材進行學習,但是很顯然這些教材并不能很好地為中國的老師使用。高校應該建立一套自己的臨床醫學國際化教學課本體系,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技術實踐理念,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中醫藥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夠使得我們國家的臨床醫學國際化教育更具有中國特色,煥發勃勃生機。臨床醫學國際留學生教材的體系是一個宏大的工程,需要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高等醫學院校、大型臨床醫院聯動起來才能完成,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醫學國際教育跟上我國國際文化拓展的步伐,建立起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國際醫學教育體系。
大量外國留學生在國內進行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習,給我國的臨床醫學高等教育帶了巨大的挑戰,本文從溝通交流、職業環境差異、教學模式三個方面的挑戰做出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應對策略,希望為臨床醫學留學生教育同行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