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斌 鄭春曉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伴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以及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提出,傳媒類院系的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越發豐富,在傳統傳媒專業的基礎上,增加了技術操作應用等傳媒類相關專業。以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為基點,教師資源的優化整合及招生科目等的重新設置,形成了現有條件下傳媒類院系師生獨有的特點。
(1)實踐操作積極性高,理論學習后勁不足。傳媒類院系的專業類別大體分為學術理論型、一般應用型和藝術應用型。學術理論型專業因其培養方向和學科特點,師生理論功底較強。應用型專業師生則更加側重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整體由于招生文化課程的分數低于其他文理類專業,尤其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習后,人才培養更加具有專業的針對性并趨于精準化,使得這部分專業師生聚焦于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對于本為弱勢的通識理論課程的學習更加忽視,強項愈發強,弱項愈發弱,愈強項逐漸得到認可,獲得更大的學習和前進動力;愈弱項在日漸的忽視和較為吃力的追趕中逐漸拉開距離,甚至被放棄,致使這部分專業師生在面對非專業的理論學習時,缺少信心和耐力,后勁明顯不足。
(2)專業研究各具特色,政治敏銳稍顯薄弱。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深入改革的發展階段,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藝術文化的豐富創作。而在此過程中不能忽視的是西方意識形態通過藝術創作等形式沖擊和影響著我國的藝術創作和文化觀點。馬克思主義藝術觀要求我們正確處理藝術和政治的關系。2014年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傳媒類專業作為藝術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表達形式,更是國家宣傳媒介的重要喉舌。然而,部分師生卻不能夠清晰認識到專業創作與政治的關系,過于追求藝術創作的開放性和所謂的“藝術自由”,在專業研究上片面追求狹隘的“百花齊放”,忽略的藝術創作與政治的關系,導致在專業研究上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忽視了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銳度。
(3)思維方式活潑跳脫,排斥既有固定模式。由于藝術類師生學習和招生方式的特殊性,以及藝術創作的特殊要求,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培養活躍的思維以及推陳出新、勇于創新的能力。加之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久而久之,對固定模式的理論學習顯得缺少耐性和韌勁。傳媒類師生也難于避免和克服上述現象,在創作專業作品和學習成果的過程中,包含著內在的、個體的創作意愿和創作沖動,而這種創作沖動容易轉化為外在的、活潑的、跳脫的思維表現形式和行為方式,在這樣的思維和行為特點下,傳媒類師生也很難在固有模式下對理論學習充滿耐心和毅力,反而,有突破固有模式的思維和行為沖動。
主旋律電影首先應是建立在“中國夢”和“正能量”的認知共識基礎之上,以多樣化的價值理念契合大眾的文化想象和審美評價,達成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心理預期的滲透結合。而廣泛意義上的傳媒是指信息傳播媒介,包括通信、數媒、廣播、電視、電影、出版、廣告、新聞、網絡、文化產業、新媒體等。傳媒類專業有廣告學專業、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網絡傳媒專業、廣播電視學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等。在傳媒類學科的課程設置上,影視作品分析是其重要的課程構成之一。“觀影+”主題活動的設計,主旨在于以觀看主旋律電影為主體,進行影視作品賞析、觀后感分析;以此為基礎,從專業視角出發,衍生形成系列的相關活動,例如,影視配音、電影情節再現、電影人物動漫形象設計等,共同構成傳媒類院系特有的黨建“觀影+”主題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對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深度認同、情感共鳴及身體力行。
(1)觀影活動與專業學習的契合。影視作品賞析是傳媒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旨在增加學生影視作品的閱片量,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理論知識的領悟能力,強化學生影視創作的綜合判斷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高校影視作品賞析課程的教改探索中,也有教師倡導通過“說影評”來激發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本門課程產生興趣并對影視作品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以觀影為中心的主題活動的設計,正是要使師生通過對主旋律電影的觀賞,在欣賞影視作品,從不同角度進行影視作品賞析的同時,借助電影通過藝術手法抓住人們內心情感,使觀眾受到觸動和震撼,從而激發對主旋律電影所闡釋價值觀念的認同。電影觀后感的撰寫及交流,也與影評說的教學形式異曲同工,其共同點都在于激發受教育主體的自發思考和內心認同。
(2)活動形式與思維方式的契合。近年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基礎初上,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影院觀影逐漸大眾化,家庭觀影普遍化,使得電影成為最富有群眾性的藝術文化形式之一,尤其受到青年群體的青睞。這不僅使電影具備了放松身心功能,更成為文化、理念和意識形態傳播以及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近年來,主旋律電影不斷突破創新,融合科技時尚元素,以大片的質感呈現;聚焦人物的細膩情感,融合宏大敘事與小人物感受為一體,既開拓了宏觀視角,也容易以細微情感引起觀眾共鳴,起到較好的教育作用。觀影形式本身也是比較放松的藝術審美和欣賞過程,相對發散、活潑,較固定的理論學習和集中學習模式具有吸引力和活力,易于接受。這樣較為放松和活潑的主題活動形式,與傳媒學科師生的思維特點和行為方式更為接近,易于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活動的自發性。尤其傳媒專業師生的專業特點使得其對新影片的上映較為關注,喜歡從專業角度分析影片特點等,更易使“觀影+”主題活動具備感召力。
(3)衍生活動與實踐能力的契合。“觀影+”主題活動在以主旋律影視作品賞析、心得撰寫交流為中心活動的基礎上,衍生成系列與不同專業相關的活動。例如,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專業學生可以在觀影后進行情節的模仿再現,進行角色塑造;動畫專業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在觀影后可以設計一些主要人物角色的動漫形象;不同專業可以從各自專業視角出發,設計開發出師生感興趣,參與積極性高的活動項目,待活動項目成熟穩定后,逐漸融合構建成院系黨建“觀影+”主題活動的活動體系。這樣的活動形式和內容,與傳媒類師生理論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實踐熱忱較高、積極性強的特點相吻合,易于提高活動質量,收獲較好的教育成效。
(1)學院黨委統籌規劃,設計主題活動宏觀體系。“觀影+”主題活動,需要學院整體規劃,進行頂層設計,深入不同專業了解專業師生的特長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立足實際情況,結合活動主旨,圍繞學校、學院黨建工作重心進行統籌把握和科學設計,以確保“觀影+”主題活動不流于形式,不停于表面,不偏離實際,能夠真正以學院黨建工作和師生實際情況為基礎,切實推進。同時,需要以學院黨委為統領,支部書記、師生黨員充分參與討論,設計形成“觀影+”主題活動的內容構成,結構分支、活動計劃,確保主題活動的整體性、科學性和計劃性。并將活動開展的責任分工落實落細,做到階段性規劃、階段性成果驗收有跡可循。
(2)以專業構建院系黨支部,奠定主題活動結構性保障。“觀影+”主題活動,在以主旋律影視作品賞析、心得交流體會共性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各專業不同特點開展衍生活動,形成學院整體主題活動的體系構架。這需要在學院黨委統籌規劃整體部署的基礎上,以系為單位建立黨支部,確保每個專業的衍生活動具有結構性的支持和落實,以及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這就要求遴選出政治立場堅定、在師生中具有較高威信、工作踏實創新的支部書記,了解本支部(系)實際情況,領取本支部(系)活動內容和計劃,穩步實施落實。最終,由學院黨委驗收總結,歸納體系。
(3)結合線上線下活動形式,確保主題活動成體系開展。任何一項活動想要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都需要持續性的開展。在持續不間斷的活動過程中,才能對活動本身進行不斷完善,才能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活動。“觀影+”主題活動,在開展過程中也需要深入思考活動的持續性和連續性,以及覆蓋面,以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地提升教育效果。傳媒類院系可以發揮專業優勢,挖掘新媒體作為教育載體和宣傳平臺的潛力,結合“觀影+”主題活動,形成線上和線下活動的有機結合。可以在活動形式的設計上,采取活動開始前的線上平臺宣傳、征集師生意見;活動過程中實現線上線下互動,甚至開拓云平臺,納入不在校師生黨員進行參與互動;活動結束后,及時在線上平臺進行報道、在線上平臺進行階段性總結,擴大活動影響力等。可以參考線上平臺,做好活動持續性的監督和階段性成果的反饋,保證活動縱向體系的持續和健全。
(4)以活動服務社會,提升高校黨建工作服務社會能力。目前,高校的黨建工作,尤其作為學校黨建工作基礎單元的院系黨建工作,無論從工作內容還是工作形式上,相對集中在校園內,缺少了“走出去、引進來”的魄力和創新,這就使黨建工作缺少了一些新穎的形式、吸收社會新鮮元素的機會以及對工作本身的社會價值認可。傳媒類院系開展的“觀影+”主題活動,完全可以憑借其實踐性和藝術審美性突破校園界限,搭建與社會對接的橋梁。可以以藝術展演的形式,將情節再現、主要人物塑造等衍生活動推向社區、推向老年公寓、中小學義演等。通過這樣的形式,擴大交流,取長補短,同時開拓師生視野,提升院系黨建工作服務社會的能力,搭建共同發展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