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山市小欖鎮德星小學 商勝英
勞動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在勞動過程中少年兒童的德行、智力得以發展,在出力流汗的過程中增強少年兒童的體質,培育積極向上的審美價值觀,從而促進少年兒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2018 年9月于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首次在國家層面上把“勞”與“德智體美”并列,指出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五育并舉重新回歸中國教育改革的舞臺。本文著重論述了在更加強調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加重視五育并舉回歸教育本質的新時代,通過小學勞動教育校本化的實踐,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探究培養勞動觀念積極向上、勞動習慣和品質良好并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熱愛勞動的新時代少年的路徑和方法。
課程具有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勞動課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勞動課程的系統性、持續性能夠讓育人過程更加完整。本研究通過勞動教育課、勞動教育活動課(主題班隊課)以及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進行探究與實踐。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嚴格落實課程要求,保證勞動教育課的課時足夠;二是加大勞動教育課教師培訓,以彌補缺乏專職教師的不足;三是科學制定勞動活動課課程清單,通過主題班(隊)會課分階段、分批次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觀念、習慣、品質和精神;四是通過打磨勞動教育精品課引領勞動教育課高質量發展;五是通過課例、論文評選提煉勞動教育課的實踐成果。
活動是知識和技能的載體,又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做中學”把活動體驗內化成知識、技能和價值,不斷促進學生道德的發展。德星小學勞動教育校本化從勞動教育活動、校園勞動技能比賽、勞動社團活動三個方面增強學生勞動的體驗。
充分挖掘節日的文化和內涵,深入開展節日慶祝的勞動教育活動。以“五一”國際勞動節為契機,開展“童心向黨慶百年,勞動筑夢贏未來”主題系列勞動教育活動,有講勞動故事比賽,有勞動主題兒童畫評比,有勞動創造幸福征文,有尋找身邊的勞動榜樣,有最美好的身影相片征集……在勞動教育活動中,學校和教師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勞動教育氛圍。學生智力和道德在濃厚的勞動氛圍影響下得到發展。
以激發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價值啟蒙為目標,定期開展我眼中的“他(她)”職業認同和感恩教育活動。他(她)可以是爸爸媽媽,他們從事什么工作?每天工作都做些什么?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美好生活由勞動創造,幸福生活來源于勞動,美好的社會源于各行各業的辛勤勞動。
本研究充分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勞動精神,并以此為主題開展主題班隊課(活動)的研究。通過生動鮮活的活動體驗,和真實直觀的影響資料,讓學生感悟勞動的價值,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精神。
以賽促勞,以賽增技。通過比賽激發兒童內心的競爭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學生在比賽中贏得掌聲和鼓勵,收獲成功感、獲得感和幸福感,讓學生對勞動創造幸福有了發自內心的感悟,進而激發學生愿意參加勞動的內驅力。本研究以《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導,根據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適合的勞動技能比賽項目。班、級、校三級聯動實施模式的比賽全覆蓋到每一個學生。定期開展的班、級、校的三級勞動技能比賽有效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勞動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勞動素養。
在每周二、周四的學校社團活動中開設以手工勞動和智慧勞動為主要內容的社團活動。如2021 學年開設了弘揚傳統工藝,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剪紙社團、趣味編制社團、手工繪畫社團等,通過手工勞動社團培養學生能夠設計、制作工藝作品,感受工藝技術的精湛,以及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開設了以計算機編程為基礎,面向未來社會人工智能時代,旨在培養學生智慧勞動的電腦繪畫和小制作社團、小小科學家社團、機器人社團和少兒編程社團等,在萬物互聯的新時代,人工智能將使人們的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新時代的勞動形態也必將發生根本性變革,培養面向未來的勞動者也是勞動教育校本化的重要內容。
勞動實踐、生活實踐、經驗獲得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德星小學勞動教育校本化實踐通過校園勞動小崗位、“礪德園”天空農場和科學勞技室拓寬學校勞動教育校本化的場域,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實踐。
以日常學生值日工作為基礎,將勞動教育前置,精心設置勞動小崗位,詳細介紹崗位職責、崗位意義,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值日,值日的意義是什么,讓學生不再盲目的勞動,而是知道通過崗位勞動可以創造美好環境,能夠讓自己和同學在潔凈的校園更加身心健康。同時讓學生感悟值日勞動的意義,收獲值日勞動的快樂,培養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良好行為習慣,給學生的養成教育賦能。
德星小學地處老城區,學校面積僅7000 多平米,為了破除勞動場域的瓶頸,我們因地制宜在學校樓頂建設了“礪德園”天空農場。讓學生在校園內有機會參加生產勞動實踐。道德起源于勞動,學生們能夠在勞動中獲得道德的發展。因“礪”而“立”,從“礪德”到“立德”,豐盈德星小學“立德、立行、立言”的三立文化,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學生在“礪德園”里參加了豐富的生產勞動實踐活動,松土、播種、育苗、澆水、除草……學生在參加生產勞動實踐中揮灑著汗水的同時,學習掌握了植物種植的基本知識和常見植物的養護方法,培養了植物栽種的基本生產勞動技能,知道種植與自然界的緊密聯系。
萬物互聯、人工智能走進千家萬戶的新時代,勞動形態的變化必須得到教育者的關注和充分的重視。德星小學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了科學勞技室,開辟了新時代勞動教育校本化的新場域。
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觀念、勞動習慣與勞動精神的教育,例如:語文學科融入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在數學學科挖掘勞動中的數學知識,啟迪學生通過數學知識提高勞動效率;在藝術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的審美觀,引領學生發現勞動中的美,并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
五育并舉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而五育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德星小學勞動教育校本化實踐以勞動教育與科普體育藝術節相融合為例,從融入主題和指導思想、融入活動和活動細節、融入規則和結果評價三個方面探究了勞動教育與校園活動融合的理念、路徑和方法。
以勞育人,以文化人。在文化校園建設中融入勞動教育,可以潤物細無聲地滋養學生的心靈,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德星小學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載體,以特色班集體文化建設為抓手,將勞動教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中,進行了“以勞育人,以文化人”的特色班集體創建探索和實踐。例如,寄情于物,挖掘動物身上美好的勞動品質,打造特色的班級文化,如小黃牛班、蜜蜂班、啄木鳥班。勞動教育讓文化建設有了著力點,文化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涵,也讓班級管理有了抓手。
學生閑暇時間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生命的成色。特別是“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閑暇時間的質量更顯重要。德星小學通過勞動教育的家校攜手,探索學生閑暇時間的教育管理,為學生的生命賦能。
德星小學精心設計周末和節假日的勞動實踐作業,以作業的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和在勞動中的思考,讓勞動和思考融合,提升勞動的教育性。同時以實踐作業的形式檢查反饋學生在閑暇時間參加勞動的質量。實踐性作業有日常生活勞動,如“我是整理小能手”“我是小廚神”“家庭美容師”等;有生產勞動,如“豆豆生長記”“我和雛菊共成長”“寵物飼養我在行”等;有服務性勞動,如“今天我做社區美容師”“我和爸爸媽媽做公益”等。
傳統的育兒觀念導致很多家長重視智育,忽視勞動教育,家校育人合力難以形成。本研究通過引導家長轉變勞動教育觀念、設計假期勞動實踐菜單、構建家校溝通機制、及時進行交流評價與反饋等方式探究勞動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和途徑,初步構建家校一體的勞動教育格局,實現勞動的綜合育人價值。
1.將勞動教育評價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之中。把學生的勞動素養情況作為學生綜合評價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學期末的學生評價手冊,還是班主任對學生的綜合評語,都要對學生勞動素養現狀進行科學客觀的反饋,表揚優秀,提出建議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這既是對學生勞動素養的評價,更是學校教育的導向,向學生和家長傳遞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的信號。
2.評價主體多樣化,評價方式多元化。勞動教育的評價主體不應該僅僅是教師,評價方式也不能僅限于過程性評價。因此,新時代背景下評價主體應多樣化,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相關單位等共同參與評價。評價方式也要多樣化,不僅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還要注重診斷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德星小學設計了“我是勞動小能手”評價手冊。手冊以周評為單位,內容涵蓋“習爺爺勞動觀”“日常生活勞動清單及評價”“生產勞動清單及評價”“服務性勞動清單及評價”,評價主體包括自己、教師、伙伴和家長。
3.校級班級“勞動之星”評比、“紅領巾爭章”等鼓勵性評價方式提高勞動最光榮的榮譽感,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有效提升勞動教育校本化的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