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湛江市愛周高級中學 林向翀
在“雙減”政策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中教師如何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實現相關微能力點,教會學生自主、智慧學習,通過提高課堂效率來減輕師生負擔顯得十分重要。下面以粵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物理必修第二冊第三章第三節《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課堂教學為例,談談高中物理智慧課堂教學的實踐操作。
教師認真學習《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教科書《物理》(必修第二冊)和相關資料,開始備課,編寫《教學設計》一稿和《學生學習任務清單》,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制定本節課智慧教學流程圖。
1.把準備好的短視頻、微課和學習任務清單推送到學習空間,同時把設計編寫好“自主檢測題”,通過超星“學習通”推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生學習任務清單》任務,并利用學習終端的超星“學習通”提交“自主檢測題”答案,教師通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清單和自測題情況,在超星“學習通”后臺,有學生答題的正確率;有答對答錯學生的數據,有答錯不同答案信息等,都能很好反映學生的學情。
2.教師在超星“學習通”后臺收集學生的學情數據,結合平時掌握的學情數據,利用這些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形成本課《學情分析報告》,得到更準確了解學生課前學習情況的可視化數據,為二度備課提供有針對性的科學依據。根據收集的學情,開始集體備課,并針對所教班級的學情進行二度備課,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定稿。本節課針對學情設計安排了“問題探究”環節,更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加了“自2016 年起,每年4 月24 日為中國航天日”的內容,加入德育滲透,實現課程思政化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修改了課堂檢測題,讓檢測題更接近考點;決定采用“問題式教學模式,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交流協作能力,歸納出幾個要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課前利用超星“學習通”推送學習任務清單和微課視頻,讓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練習和測驗,對標微能力點A1;利用超星“學習通”,收集學生課前學習情況,得到可視化數據,形成《學情分析報告》,完成基于數據分析的學情診斷,對標微能力點G4;這些學情數據主要是通過智慧系統自動收集、分析和生成,是針對性極強的智能反饋,對標微能力點G5。
1.利用“雨課堂”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進行中學生覺得哪里不理解,可即時反饋給老師。我們可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更好實現以學定教的理念,提高課堂效率。本節課通過網絡下載《“嫦娥”四號發射升空》《太陽系八大行星》等視頻,剪輯后在課堂上播放,并創設了三個問題:“嫦娥四號”繞月球做勻速圓周運動,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太陽系八大行星有的是“筆尖下發現的”你們知道哪顆行星是筆尖下發現的嗎? 你知道中國航天日定在哪天嗎?順利開展新課導入,后通過分組討論、協作探究、分享展示等方式完成了:預測地球形狀、預測未知天體和估算天體質量等內容的學習,梳理歸納知識體系。
2. 讓學生以學習小組形式,利用智能終端,通過自主學習、討論交流、深度互動。引導學生平時關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掌握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對接微能力點A10;充分利用“UMU”“雨課堂”“學習通”等智能APP,給學生創造真實的本課學習環境,讓學生掌握閱讀、分析、應用、綜合等智慧學習方法,可以回放重學、不懂及時反饋等,可讓教師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和做針對性個性化輔導,學生能按自己需求開展個性化隨時隨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師生負擔,對接微能力點G6。之后利用“雨課堂”推送課堂檢測題,現場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效果,有利于課后的個性化輔導,對接微能力點B5。
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梳理,指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梳理本課學習內容,讓學生學會自主概括、歸納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表達能力水平對標微能力點A7。最后是布置下一節課學習任務。
“兩段三環六步”模式的智慧課堂教學,讓筆者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斷提高,能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實現更多相關微能力點,讓學生學習更自主、更智慧,可減輕師生負擔,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深受師生喜愛,已在筆者所在學校常態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