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來品,楊盈
1.湖北省宣恩縣人民檢察院;2.湖北省宣恩縣鄉村振興局
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重要地位,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如何守護好社會公共利益,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體措施在法治軌道上進行,需要綜合運用多元監督手段,其中公益訴訟檢察監督職能較為直接有效。法律監督職能是憲法賦予檢察機關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后,探索建立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被賦予了新內涵,服務與保障鄉村振興增加了新手段。本文從X檢察院履行檢察公益訴訟職能的具體司法實踐中總結分析,思考如何更好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以期更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H省X縣是山區農業縣、民族文化藝術之鄉、革命老區,該縣資源富集,被評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茶業百強縣”等。該縣國土面積2737平方公里,轄5鎮4鄉、276個村、17個社區,全縣常駐人口28.49萬人,其中城鎮常駐人口10.99萬人,農村常駐人口17.5萬。2019年,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326元、11225元。該縣生產總值達到80.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產值達到49.4億元;該縣特色農業基礎好,特色農業基地達到86.8萬畝,“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122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62家;旅游產業發展迅速,有2個國家4 A級景區,該縣全域旅游入選世界旅游聯盟2020年減貧案例;城鄉環境宜人,成功創建省級園林縣城、森林城市和衛生縣城,正在創建“全國最美山區縣城”,有美麗鄉村示范村26個、中國傳統村落15個。“十三五”時期,該縣鄉村建設取得一定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累計投入68.7億元,實施扶貧項目4833個,持續補齊產業、水、電、路、網、房等脫貧短板。X縣在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還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的問題,如鄉村傳統物質文化保護、古樹名木保護、耕地資源保護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法治化保障不可或缺。檢察機關應當立足新時代鄉村振興大局,將公益訴訟檢察觸角進一步延伸扎根鄉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體措施在法治軌道上進行,培育發展鄉村建設軟實力,使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得以快速成長。
X縣檢察院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法治保障。2020年1月至2021月7月,共立案涉農公益訴訟案件58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49件,提起行政公益訴訟2件、民事公益訴訟(含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6件。X縣公益訴訟案件類型主要有人居環境整治、食品安全等類型,“等”外領域的司法實踐還不夠。(1)檢察公益訴訟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實踐。X縣檢察院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要求,針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鄉村污水排放、飲用水源地污染等問題,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推動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共督促整治違法養殖場2家,追償修復生態、治理環境費用60余萬元。(2)檢察公益訴訟在保障食用農產品安全方面的實踐。為服務保障鄉村振興,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需求,X縣檢察開展“保障農村食品安全”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重點對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生產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農村網絡食品銷售監管等方面開展深入監督,以農村食品安全為監督重點,加大農村及城鄉結合部地區食品生產、銷售領域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力度。(3)檢察公益訴訟在保護基本農田、林地等農用地方面的實踐。X縣檢察院協同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農業農村局等,開展農田、林地專項治理,堅持把耕地養護、修復、休耕作為重點,通過檢察建議的手段督促相關部門認真履職,及時開展“補植復綠”生態修復補償工作。
一是檢察公益訴訟宣傳力度不大,普法效果不好,群眾知曉率低,當身邊發生社會公共利益受損時,群眾可能直接向村(社區)或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反映,他們不知道還可以向檢察機關提供線索;二是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雙贏多贏共贏”的監督理念尚未形成,信息共享和線索移送機制不健全,目前行政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發現的線索,他們還不會主動向檢察機關移送。
“雙贏多贏共贏”的監督理念還沒有在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形成普遍共識,一方面導致行政機關履職過程中發現社會公共利益受損問題,不會及時向檢察機關移送線索;另一方面當行政機關自身履職不當或怠于履職致社會公共利益受損時,檢察機關進行調查核實過程中,以及后續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整改過程中,會面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公益受損問題原因復雜,行政機關自身難以獨立解決,二是檢察機關面臨上級垂管機關考核督導的壓力,為快速完成工作任務,案件辦理質量不高,導致公益訴訟案件辦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在司法實踐中,檢察院存在重數據輕辦案質量問題,監督不夠精準,如針對同一社會公益受損問題,向數個行政主體發出訴前檢察建議,而這些主體之間又存在行政職權邊界問題互相推責,致使受損公益難以及時解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辦案人員對監督理念更新不夠,習慣就案辦案,沒有從國家治理層面來分析研究問題。二是檢察機關內部考核評價不完善,公益訴訟案件數量所占權重過高。辦案人員迫于考核壓力,重數量輕質量,因而出現一問題發出多份檢察建議的現象。
鄉村振興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對辦案人員來說,算是一項全新的業務工作,針對生態環境、食品藥品等面對專業性較強的問題,辦案人員需要了解相關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規定,還要論證行政機關履職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案件辦理過程中,無論是前期的調查取證,還是訴前程序中生態環境損害的評估鑒定,包括后期行政機關整改成效評估等問題,檢察院都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紕漏,影響部門關系和訴訟進程。
一方面,通過法治宣傳、環保宣傳、鄉村振興法律法規宣傳,同時加大檢察機關“雙贏多贏共贏”法律監督理念的宣傳,要讓相關部門充分認識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對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的作用,對于規范行政行為、推進依法治理、建設法治政府、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強化溝通聯系,爭取黨委領導政府支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只有黨政領導重視了,相關職能部門才會積極支持,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中的腸梗阻才能打通,才能形成工作合力。
首先應進一步從立法角度來賦予檢察院更多獲取案件線索渠道的權力,不能局限于在履行法律監督職權來獲取線索。其次應進一步加大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宣傳,動員全員參與,鼓勵舉報。必須轉變觀念,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工作氛圍,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耕地資源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保護等領域問題,拓寬案源線索來源,強化對線索的排查、評估和管理。第三應加強與政府部門溝通協商,建立重點領域公益訴訟檢察與行政執法信息共享和線索移送,進一步優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平臺功能,提供行政執法信息錄入的及時性和準確度。
一是加強辦案分析,有針對性提出檢察建議。對于同一時期同一行政機關出現同類監管缺位問題,深入調查,分析原因,就共性問題發出檢察建議,推動堵塞行業監管漏洞。同時對涉及多部門的類案和典型案件中普遍性、傾向性問題進行梳理總結,及時向黨委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加強監管的檢察建議。二是推動健全治理措施和配套制度機制,完善鄉村治理體系。通過公益訴訟檢察案件的辦理,針對涉弄領域公益受損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配套解決措施,積極向相關部門提出完善機制體制的意見建議,推進完善農業農村立法,推進農業綜合執法。三是落實普法責任制,結合涉農公益訴訟典型案件,加強以案釋法,增強全社會保障“三農”的法治意識。
一是內部挖潛,全面提升公益訴訟辦案團隊素能。合理調配人員,將溝通協調能力強、熟悉民事行政及公益訴訟業務的干警調配至公益訴訟辦案組,建立符合公益訴訟調查、出庭規律的辦案組織。充分利用好檢察機關“一體化”辦案機制的優勢,通過以案代訓、庭審觀摩、交流座談等方式,全面提升辦案人員綜合素能。二是巧借外力,形成合力提升公益訴訟質效。認真落實干部交流掛職制度機制,加強與組織人事部門和行政機關溝通協調,完善行政機關執法人員兼任檢察官助理、行政機關與檢察人員互相掛職交流、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等機制,組織辦案人員積極參加審判機關、行政機關組織的業務培訓,提升公益訴訟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