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樂昌市第四中學 戴瑞平
近年來,小學低年級學生識譜教學在音樂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局限性與偏差性,要改變這一現狀,音樂老師必須把識譜教學這一環節重視起來,落到實處。下面就小學低年級如何開展音樂識譜教學談幾點具體做法: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薄弱學校,在硬件設備上相對比較落后,只有一間供排練使用的音樂室,小學部的學生上音樂課只能在一間臨時的教室。教室很簡陋,只有一臺電子琴,為了讓學生愛上音樂課,我把音樂室精心布置成表演的“舞臺”,讓他們第一次走進教室時就像進入童話世界,對音樂課充滿好奇和渴望,課堂上讓每位學生登上“舞臺”進行“自我介紹”及“才藝表演”。通過精心布置舞臺、學生表演、獎勵等設計,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為以后的音樂課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故事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首次接觸音樂課中的七個音符、唱名和音階這些音樂知識,肯定困難重重。美國音樂故事《音樂之聲》就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我先讓學生欣賞電影的插曲《do re mi》,在動聽的聲音之后,我講解了故事中的七個小矮人,家庭老師給七個小矮人取了七個特別的名字就是七個音符,學生一下就從故事中認識了七個音符,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識音名后,接下來就是如何讓學生快速地把七個音名唱出來,我主要是采用豐富的游戲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首先將一棵非常漂亮的圣誕樹畫在黑板上,用7 個阿拉伯數做成美麗的卡片。游戲的規則是老師翻一遍,學生以搶答方式,誰先舉手并答對就獎勵小紅旗,通過五六節課的訓練,95%的同學對七個音名記憶猶新,覺得朗朗上口,為視唱樂譜做好了扎實的基本功。
“柯達伊”手勢教學法是用“音階手勢”給音高定位,這是由匈牙利音樂教育家約翰·柯爾文首創的,后來成為著名的柯達伊教學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借助七種不同的手勢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音階唱名,在視覺空間上把音的高低關系具體表現出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音高概念。在課堂上我先用兩節課的時間進行柯達伊手勢教學,然后再用到歌曲教學中去。例如,在《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門課中,先讓學生聽一遍歌曲的音樂,學生做手勢來表示聽到的音,我在電子琴上彈奏音樂,當音樂中出現了哪幾個單音就讓學生用柯達伊手勢來表現音符,比如歌曲中出現的1(do),3(mi),5(sol)的地方,就讓學生專門聽這三個音,只在這三個音中做手勢,在三個主音被鞏固之后再加入其他的音符,這樣整個曲子的聲調就能精確地唱出來。
正確地引導學生創作旋律,可以很好地提高他們的視唱水平。不要將識譜定在舊的觀念上,只會唱教科書的譜子,我們也可以唱學生自己創作的譜子。創編之后一定要有反饋,老師點評不能少,展示創作作品才是最有效的。如在一年級上冊《法國號》這首歌學習中我加入了自主創編旋律,這首歌是4/3 拍,主要由四分音符組成,曲調比較簡單,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最后取得較好的效果。首先是把學生平均分成6 個小組,在每個小組中選一名綜合音樂能力、班級管理能力最強的學生擔任小組長,我按照曲子的結構先在黑板上寫好拍號畫好小節線,小組長帶領本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創編,然后由老師和學生選出創編優秀小組。假設本次創作的優秀小組是第3 小組,小組長代表小組成員到黑板上用之前做好的音名卡片完成旋律的創編。本次創編選出三個優秀小組,獲選的小組成員均可獲得5 到10 分不等的積分獎勵,同學們參與創編的積極性非常高漲,小組合作也很能體現團隊團結合作的精神。
課堂實踐證明,如果把以上幾個方法扎實地貫徹到日常教學中,從一年級開始循序漸進,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也會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