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趙齊羽,蔣天安(通信作者)
(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超聲科 浙江 杭州 310003)
肝細胞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位居腫瘤致死死因第2 位。近年來,射頻消融技術在臨床上獲得了很大的進展,尤其在小細胞肝癌方面。肝癌射頻消融的治療效果與腫瘤的大小、形態、位置等密切相關[1]。體積較小的肝癌,肝癌射頻消融的完全消融率高,能夠有效抑制肝癌的復發。對于體積較大或者位于困難部位的肝癌,單次消融很難達到足夠大的范圍,且難以保證足夠安全的消融邊界,導致腫瘤內部壞死程度不一,易造成腫瘤殘留或者局部復發等問題。雖然多次消融或多針同時消融可解決部分問題,但對于困難部位的消融依舊是現在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2]。據報道,23.4%~34.7%的肝癌病灶位于高危部位[3]。這類肝癌射頻消融操作難度系數大,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高,腫瘤復發率也更高。針對困難部位的熱消融治療可采用水隔離(人工胸腔積液、人工腹水)、隔離膠、球囊導管放置等方法在開腹或腹腔鏡下進行消融[4-5]。其中水隔離技術不僅可以增加聲窗,減輕治療引起的疼痛,還可以增加消融的安全距離,保護病灶周圍組織及器官,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6]?;诖耍疚膰@超聲引導下困難部位射頻消融治療現狀及進展進行分析。
(1)鄰近膈肌或者肝臟表面:針對鄰近膈肌或者肝臟表面的肝癌,一般采用人工腹水方法。該方法可將腫瘤鄰近膈肌部分清晰顯示,患者取頭低足高位,在超聲實時引導下用Arrow 中心靜脈導管在膈肌和腫瘤中間注水直到腫瘤與膈肌之間,使之形成0.5 ~1.0 cm 的水隔離帶。如果腫瘤因肺氣的遮擋導致局部顯影不清晰,還可采用人工胸腔積液的方法,穿刺胸腔肋膈角,并注入1 500 mL 左右的0.9%氯化鈉溶液,以達到推開肺部組織遮擋的目的[7]。(2)鄰近腸道:針對鄰近腸道的肝癌,通常采用人工腹水的方法,采用Arrow 中心靜脈導管在腫瘤和胃腸間置管,持續注入0.9%氯化鈉溶液,觀察病灶部位和腸道之間的水隔離帶,保證水隔離帶≥0.5 cm即完成隔離[8]。(3)鄰近膽囊:一般情況下,針對鄰近膽囊的肝癌多采用人工膽囊壁水腫法。在超聲引導下,采用PTC 針緩慢由膽囊壁漿膜層穿刺,并注入0.9%氯化鈉溶液,增加膽囊水腫厚度,直至膽囊邊緣與膽囊的漿膜層≥5 mm,這樣就達到增加消融安全距離的目的。此外,還可采用膽囊造瘺術,留置引流管,將膽汁抽凈后,通過0.9%氯化鈉溶液持續進行滴注,使膽囊內液體帶走部分熱量,減少膽囊壁熱損傷的可能[9]。
治療前,進行儀器準備與完善術前檢查,一般情況下術前檢查項目包含肝功能、凝血指標、生化指標、腫瘤標志物、心電圖檢查等,同時還需完善肝臟超聲造影,MRI、CT 增強等明確病灶的具體位置及周邊結構??衫脤崟r影像融合虛擬導航系統將超聲、CT/MRI 圖像融合,通過多點對位,結合CT/MRI 圖像的高分辨率及超聲檢查的實時性與簡便性,將不同影像學方法的優勢進行有機結合,以提高準確定位的成功率[10]。在術前需結合CT或MRI 影像學資料,先行超聲造影,確定腫瘤血液供應血管的大小,以此評估消融的范圍,確定進針路徑及消融方案。如果經超聲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聲確定病灶有主干供血,可將消融針穿刺進入腫瘤主干血管內進行固定消融[11]。隨后根據由淺入深的方式進行重疊消融,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結合消融覆蓋的情況來確定進針的位置,第2 針可緊貼著第1 針的消融強回聲邊緣,確保消融范圍可相互重疊。在消融期間,因為消融的氣體干擾,如果不能確定下一進針點,需行超聲造影來確定殘留的范圍,并充分布針[12]。
肝癌射頻消融術的適應證包括:①單發病灶直徑<5 cm,多發病灶數目<3 個,其中單個病灶最大直徑<3 cm。②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在A/B 級。③心、肺功能良好,且無嚴重出血傾向及凝血功能障礙[13]。符合要求的患者需在手術前8 h 內禁食禁飲,并在治療前告知患者手術相關風險。在實施水隔離技術操作過程中,在置入導管后,注水時要及時觀察0.9%氯化鈉溶液的具體情況。如果0.9%氯化鈉溶液不能彌散,需重新選擇位置進行穿刺。待消融結束后,抽出剩余的0.9%氯化鈉溶液。在一般情況下,水隔離操作過程耗時約15 min,0.9%氯化鈉溶液注入量為1 000 ~2 000 mL。術后3 d 內腹腔灌注液體可基本引流完全。根據病灶情況設置消融功率及時間,功率一般為120 ~150 W,消融時間為6 ~15 min。腫瘤直徑<2 cm 時采用單針單位點消融,腫瘤直徑≥3 cm 時采用單針多點或多針消融。術中在超聲監視下,保證消融高回聲區完全覆蓋腫瘤區域,消融區域外緣超出腫瘤邊緣0.5 cm 以上。待消融區氣體消散后,可再次行超聲造影,如果瘤內無造影劑進入,即可結束消融。在消融結束時,應緩慢退針,并同時行針道消融,盡可能地避免術后針道出血及腫瘤沿針道轉移。
在術后需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并發癥。術后1 ~3 d復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腫瘤標志物等,并行常規超聲檢查觀察人工腹水引流情況。術后1 周行超聲造影檢查評估有無腫瘤殘留及并發癥發生。術后1 個月需行增強CT/MRI 評價消融的效果。術后每3 ~6 個月定期進行隨訪,以評估腫瘤進展情況。相較于傳統的治療方法,接受肝癌射頻消融術的患者在出現疼痛、膽漏等方面的并發癥率較低,預后良好[14]。輕微并發癥一般可通過抗炎、止血等常規方法處理[15]。相對嚴重的并發癥,如膽血瘺、熱傳導燒傷鄰近器官、肝功能衰竭、部分膈肌麻痹、動脈-門靜脈瘺、急性腎功能衰竭和持續疼痛等,在臨床一般比較少見,可能與目前該項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有關[16]。臨床醫生必須高度重視其早期晚期并發癥的預防。
意大利學者Rossi 在1995 年首次將射頻消融術應用在肝臟腫瘤的治療中。射頻消融術是一種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由射頻發生器產生。射頻消融術是在B 超與CT 影像技術引導下,將射頻電極針插入肝癌組織內,經過局部加熱使局部癌細胞組織壞死(當溫度達到60 ℃以上時就會出現凝固壞死)或變性(當溫度達到40 ~50 ℃時就會產生變性),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17]。近年來,射頻消融術已成為治療肝臟腫瘤的重要方法。特別是肝功能不佳、無法行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通過射頻消融術可縮小腫瘤體積,控制腫瘤局部進展。超聲引導下肝癌射頻消融術具有操作簡單、手術安全性高、可精準定位和實時引導、可有效避免損傷周圍臟器的特點[18]。有學者指出,超聲引導下熱消融術對某些特殊部位的肝癌存在較大的手術風險,術后出現胃穿孔、血管損傷等并發癥概率較高[19]。為了保證肝癌的治療效果,消融范圍需要覆蓋一定范圍的主要病變及其周圍。一般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適當擴大消融范圍,消融范圍應超過病灶0.5 ~1.0 cm,以達到更好的療效。當病變位于某些高危部位,如大血管旁(門靜脈主要分支、肝靜脈、下腔靜脈)、肝門部膽管0.5 cm 以內,或鄰近膽囊、胃腸道、肝包膜或膈肌等器官時,為了不損傷周圍組織器官,往往難以做到完全消融。近年來,水隔離(人工胸腔積液、人工腹水)、隔離膠、球囊導管放置等新的輔助技術被用于克服這些高風險或困難因素,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擴大了經皮熱消融對肝癌治療的適應證[20]。有學者對比分析了近膈頂肝癌RFA治療與非鄰近膈頂病灶肝癌治療,發現隔頂部肝癌消融局部復發率高于對照組,但早期滅活率、并發癥發生率、生存率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21]。另有研究表明,水隔離組與常規治療組相比1、2 年生存率分別為71.6%、62.5%和57.8%、52.5%[22],說明水隔離治療效果遠高于常規治療。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困難部位消融治療安全且有效,并發癥少,無嚴重并發癥,但總體效率低于非困難部位病灶,所以還需進一步探究更好的方法,推動射頻消融技術更加成熟,服務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