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藝貞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白云院區腦病呼吸科 廣東 廣州 510095)
卒中后相關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指原來沒有肺部感染的腦卒中患者發生了感染性肺實質炎癥,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1]。SAP 的發生與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高齡、既往腦卒中病史、吸煙、飲酒史等息息相關[2]。SAP 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往往較低,多合并多重耐藥菌感染[3]。SAP是導致患者病死率急劇升高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病情、預后及生存質量[4]。SAP 患者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SAP 的患病率占腦卒中總患病率的7%~38%,其致殘率和臨床病死率較高[5]。若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病情急劇加重,誘發呼吸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探討支氣管鏡檢查聯合肺泡灌洗治療卒中后相關性肺炎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2 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白云院區收治的卒中后相關性肺炎患者8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 例;年齡55 ~89 歲,平均年齡(64.31±9.62)歲。觀察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57 ~92 歲,平均年齡(64.29±9.6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0 年《卒中相關性肺炎診治專家共識》[6]中SAP 的臨床診斷標準;②治療依從性較好;③對麻醉藥物無過敏反應。排除標準:①與肺炎臨床表現相近的疾病,如多發性肺大泡;②合并嚴重心律失常;③存在新發的不穩定心絞痛或者急性心肌梗死;④存在支氣管鏡檢查及肺泡灌洗治療禁忌證;⑤合并活動性大咯血。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支氣管鏡檢查聯合肺泡灌洗治療:每次注入0.9%氯化鈉溶液10 mL 至各肺段,后予負壓充分吸引,視病灶范圍用0.9%氯化鈉溶液共灌洗2 ~3 次。在治療過程中,高流量吸氧并全程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操作時間控制在20 min 內,視病情適當縮短操作時間及次數。
(1)治療效果。①顯效:2 周后,胸部CT 提示肺部炎性反應病灶被吸收;②有效:2 周后,胸部CT 提示肺部炎性反應病灶較前減小;③無效:2 周后復查胸部CT 提示肺部炎性反應病灶較前無減小或病灶范圍增大。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2)統計兩組病情加重、惡化致死亡患者例數,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3)統計兩組患者在出院后1 個月內因SAP 再次發病住院的例數。(4)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水平。(5)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7 d 后的血氣分析指標,據此評估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況,主要指標包括血氧飽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aO2)、氧分壓(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及二氧化碳分壓(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
使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6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卒中后相關性肺炎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住院時間[(14.3±2.2)d]短于對照組住院時間[(17.1±2.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2.62,P<0.05)。
觀察組病情惡化(需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呼吸機通氣患者)少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卒中后相關性肺炎患者惡化情況比較[n(%)]
觀察組患者出院后1 個月內再次發病率(20.00%)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治療7 d 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降鈣素原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降鈣素原水平比較( ± s,pg/mL)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降鈣素原水平比較( ± s,pg/mL)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87±0.43 0.43±0.17對照組 40 1.87±0.52 0.51±0.06 t 0.387 8.557 P>0.05 <0.05
治療前,兩組SaO2、PaO2、PaCO2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 后,兩組SaO2、PaO2指標上升、PaCO2指標下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卒中后相關性肺炎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變化的比較( ± s)

表5 兩組卒中后相關性肺炎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變化的比較( ± s)
注:SaO2,血氧飽和度;PaO2,氧分壓;PaCO2,二氧化碳分壓;a 與治療前相比,P <0.05。
PaO2/kPa治療前 治療7 d 后 治療前 治療7 d 后觀察組 40 93.56±1.79 99.77±1.23a 9.53±1.03 13.14±0.67a對照組 40 93.67±1.88 96.87±1.32a 9.56±1.01 11.79±0.53a t 0.268 10.166 0.132 9.995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aO2/%PaCO2/kPa治療前 治療7 d 后觀察組 40 5.58±0.34 4.25±0.18a對照組 40 5.59±0.38 4.98±0.25a t 0.124 14.987 P>0.05 <0.05組別 例數
SAP 起病隱匿,病情發展快,若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極易導致病情急劇加重,誘發呼吸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導致患者死亡,SAP 患者的住院費用較高,生存質量較低,預后較差[7-8]。既往研究表明,SAP的反復發病致使卒中患者30 d 的病死率為腦卒中患者的3 倍[9]。以往臨床上治療SAP 患者常選用廣譜抗菌藥物治療,但在長期應用抗生素的過程中,多重耐藥情況也越來越顯著,目前臨床對SAP 的控制仍存在一定的困難[10]。相較于單一治療方案,經支氣管鏡檢查聯合肺泡灌洗治療留取的病原學檢查結果能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避免濫用抗生素,一定程度上減少耐藥菌的產生及院內感染。有研究指出,部分腦卒中患者往往合并意識障礙,此類患者咳嗽反射大大減弱,氣道分泌物無法及時排出,使進食的食物殘渣或者胃內容物極易反流,誤吸入肺內,分布于肺的各支氣管段,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反復的肺部感染[11]。
當SAP 患者合并意識障礙時,病情相對重,若給予侵入性操作,不僅會破壞氣管局部黏膜的完整性,降低氣道黏膜的保護作用,還會增加將外界致病菌帶入氣道內的概率[12]。而將支氣管鏡檢查聯合肺泡灌洗治療應用于SAP 患者中,能夠更直觀、清晰的觀察患者鏡下會厭及聲門啟閉情況,協助臨床醫師更好的評估患者治療情況,更好地指導臨床。相關研究表明,SAP 患者的PCT 指標水平比未發生SAP 患者高,在一定程度上說明PCT 對于診斷SAP、評估治療SAP的臨床效果均具有重大意義[13]。
傳統痰培養由于易污染等因素導致其臨床檢測價值有限,纖支鏡肺泡灌洗可收集肺葉及支氣管下段深處痰液,可避免標本受到上呼吸道細菌污染,此外通過支氣管鏡下可徹底吸出深處痰液以及分泌物,恢復氣道通暢,促進病灶部位恢復。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過程中采用0.9%氯化鈉溶液反復沖洗可有效刺激患者肺泡黏膜,增強咳嗽反射作用,促進痰液排出,同時能夠有效阻斷氣道內及肺部炎性分泌物滯留,清除氣道及肺部炎癥病灶,進而減輕肺部炎癥,促進炎癥吸收,有效改善肺的通氣功能。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為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1 個月內再次發病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PCT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SaO2、PaO2及PaCO2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7 d 后,兩組SaO2、PaO2指標上升、PaCO2指標下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支氣管鏡檢查聯合肺泡灌洗治療卒中后相關性肺炎可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炎癥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分析原因為應用支氣管檢查聯合肺泡灌洗能夠對留取的深部痰及肺泡灌洗液行實驗室病原學檢查,通過細菌、真菌的培養與藥敏試驗、肺泡灌洗液的基因檢測結果,能夠針對性地對SAP 患者進行有指向性、針對性抗生素治療,進一步改善SAP 患者的肺部炎癥,緩解發熱、咳嗽咳痰、氣促胸悶等臨床癥狀,有效抑制SAP 患者肺部炎癥的進展,繼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SAP患者出現危重癥的概率,降低SAP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14-15]。
綜上所述,支氣管鏡檢查聯合肺泡灌洗治療卒中后相關性肺炎的效果顯著,可顯著縮短住院時間,延長再次發病時間,降低炎癥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