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烈 田曉婧 茹亞芳 _ 北京市星河實驗學校平房分校
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美育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美育因素,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從而陶冶學生美好情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自由想象的空間,引導和激發學生產生愉快、痛苦、憤怒、興奮、憂愁、哀傷等情感與精神共鳴,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
如在《大雨和小雨》一課中,我先采用對比聆聽法,讓學生體會“雨”的力度,感受“雨”多變的性格;然后,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創編的動作和歌曲中表達的情感;最后,再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有的學生表演舞蹈,通過小幅度的動作表現“小雨”;有的學生表演唱歌,通過有氣勢的聲音表現“大雨”……在評價環節,我也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有學生說道:“我覺得舞蹈中的小動作,說明小雨很溫柔。”有的說:“他唱歌很有氣勢,我覺得大雨應該是生氣的……”這樣,學生通過活動,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明白了音樂中的情感是可以通過肢體動作和聲音來表達的。
課堂互動,是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所進行的語言交際活動,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我通過增加課堂互動,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例如,在表演唱《猴子蒸糕》時,我讓學生根據歌曲中的情節,以組為單位,分角色飾演歌曲中的人物。匯報演出時,我看到小崔拿了幾本書扛在肩上,然后彎著腰走來走去。我問他這是在做什么,小崔說:“我是猴子,去找小狗幫忙磨米,我在扛米呀!”我趁機對全班同學說:“小崔想法真不錯,他肯動腦筋,把幾本書想象成一袋米作為表演的道具!大家也要開動腦筋!”學生們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把所有能用的東西都當作道具,形象地表演著,高興地喊著:“小狗,小狗!幫幫我!”
在進行《嘎達梅林》歌曲教學時,在學唱環節,教師設計讓學生聽歌曲范唱,然后結合樂譜跟著范唱小聲學唱。突然,一個平時表現一般的學生舉手,說發現有幾處歌詞下面都有橫線,如“林是”“上的”,問橫線是什么意思。這個學生的提問打亂了教師原有的計劃,但教師沒有急于評價和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追問:“你觀察得很仔細,你看看劃線的歌詞上面的音符是什么?唱幾拍?”學生說:“唱一拍。”教師肯定了他對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牢固,接下來,讓他再看看音符下面劃線的歌詞換成音符是否認識,換成歌詞能不能讀一讀。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明白了兩個字放在一起唱一拍。學生雖然打亂了教師的活動計劃,但教師通過一連串的追問和激勵性的評價,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了問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樣化的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陶冶美好情操,培育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