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鋒
(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業財融合,就是對財務管理與業務經驗的有效結合,從而為企業經濟業務項目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目前,大部分民營企業業財融合應用效果與預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針對民營企業業財融合現狀展開分析,探究制約業財融合應用效果的因素,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文將通過三部分內容展開分析論述,以供參考。
業財融合模式的有效應用,有利于財務從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轉變,是財務部門提升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舉措。
企業是以盈利為核心目的的社會組織,所開展的一系列的經營管理活動都是為了獲取更大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民營企業實施財務管理的最終目的也是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財務管理是貫穿民營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管理模式,業、財部門的緊密協同,業務部門及時將生產經營環節的相關信息傳遞反映至財務部門,財務部門以此為基礎為企業業務活動開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指導,對民營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1]。
民營企業隨著生產規模的持續性擴大,其業務也會趨于復雜化發展,這就導致企業經營管理需要面臨新的、更多的財務風險。財務監管以及風險防控是財務工作的核心職能,因此,財務人員應針對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進行監管和防控,及時發現內控體系的薄弱環節以及風險防控的漏洞,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業、財部門的深入協作與溝通,是民營企業有序經營以及開展有效的風險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2]。
業財融合是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企業財務管理轉型的重要導向。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在推進業財融合過程中,受傳統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理念所制約,企業管理者和決策者將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獲取放在核心位置,忽視了財務管理對企業實際經營發展的重要助力。同時,大部分民營企業是以財務賬務和稅收統籌為財務部門的考核核心,以業績達成率為業務部門的考核重點,使得企業員工的傳統思維進一步固化,甚至于導致部分員工安于現狀,不愿積極主動進行學習提升。因此,民營企業受內部淡薄的業財融合意識所制約,阻礙了業財融合在企業內部的順利推進與落實。
民營企業應構建完善的績效考評機制,以推動業財融合在內部的應用。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受長期以來的財務管理模式所制約,對業財融合造成較大阻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業、財部門工作屬性以及目標存在著較大差異,使得業、財人員交流存在著一定壁壘;二是績效考評機制不完善,企業員工被動參與到業財融合的推進與應用中。
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技術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民營企業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持,為企業開展高效有序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石。近年來,我國信息化水平雖然呈現持續性提升趨勢,但是受技術、人員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和制約,導致我國各行各業的信息化仍舊處于較低水平。我國民營企業現階段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民營企業信息化水平已成為企業發展亟須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受自身整體信息化程度與理論儲備的影響和制約,削弱了業財融合的重要作用,給企業長遠發展造成巨大的阻礙[3]。
綜合素養較強的財務管理人員供不應求是大部分民營企業存在的問題。業財融合的推進以及與企業財務管理的有效結合,離不開專業化的財務復合型人才,其既要具備較強的財務管理能力,又需要具備良好的協調溝通能力以及業務分析能力,進而有效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但是,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的財務人員對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缺乏全面性的、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導致對財務管理重要性的認知也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部分民營企業的財務核算數據與業務程序和企業實際經營現狀存在著較大脫節,且無法為企業決策者和管理者的科學化決策提供有力保障,進而使得業財融合推進中的先進制度貫徹落實效率低下。
一是民營企業管理人員應正確認知基于業財融合的財務管理轉型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并積極營造業財融合應用的良好氛圍,制定完善的、與企業實際情況相符合的業財融合推進規劃,進而推動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和經營水平的持續提升,為企業獲取更大化的經濟利益夯實基石。二是民營企業應加大內部業財融合宣傳力度,幫助企業所有員工打破固有的工作模式和思維,確保企業員工樹立全面性的業財融合理念,為業財融合筑牢意識基礎。
受長期以來的經營管理模式所影響,民營企業各職能部門協作交流已經形成了溝通壁壘,這就造成企業員工喪失了參與業財融合的積極主動性,使得企業業財融合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因此,民營企業應構建完善的績效考評機制與激勵機制,用以調動全體員工、各職能部門工作的主動性。業財融合是一項綜合性的企業管理模式,不能單獨作用某職能部門的KPI考核。因此,民營企業應建立健全業財融合考評機制,以考核和激勵為主要手段,確保業財融合進程的有序推進。與此同時,民營企業應細化業財融合工作權責,并將細化之后的工作權責與各職能部門和各個員工的工作內容有效結合,進而促使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開展的規范性特點越發凸顯[4]。
現階段,企業發展正處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階段,企業信息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企業發展以及市場競爭地位。因此,企業應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自身信息數據收集、整合、分析和使用效率,進而針對既有經營戰略及時進行調整和優化,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持續提高。民營企業在推進業財融合的進程中,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等,為企業各職能部門工作效率提升提供新的途徑和手段。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能夠簡化各職能部門的工作流程,因此,民營企業應構建業、財協同辦公平臺,提升業、財信息數據的實時共享效率。此外,民營企業還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引入ERP信息系統以助力業財融合,構建業、財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并不斷根據信息系統實際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對構建的信息系統進行持續性的優化和升級,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為企業整體實力和市場地位的進一步提升筑牢基石。
業財融合在民營企業的有序推進對企業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財務人員自身素養和能力直接制約著業財融合進程以及實際效果,因此,加大業財融合專業性人才培養現已成為民營企業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一是提高企業準入門檻。民營企業應選拔和錄用專業技能較強、專業知識儲備豐富且具備較強的溝通管理能力的財務人員。二是針對現有財務人員定期開展業財融合主題的培訓提升活動,助力企業財務人員專業水平的整體性提升。三是制定完善的激勵制度,鼓勵財務人員主動去業務部門輪崗,明確和了解企業業務流程,并鼓勵業務人員學習基礎性的財務知識。
綜上所述,業財融合現已成為現代企業實現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業財融合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大部分企業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民營企業在推進業財融合進程中仍舊存在著諸多問題,阻礙了業財融合模式與財務管理的有機結合。民營企業應樹立正確的業財融合意識,為業財融合在企業的順利推進與應用營造良好氛圍;應建立健全績效考評機制,并輔以完善的激勵機制,激發員工參與業財融合的積極性;應加強信息化建設,為民營企業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和加快業財融合夯實基礎。此外,民營企業應注重對業財融合專業人才的培養,推動民營企業轉型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