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菊芳
(戴莫爾金屬制品(南京)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制造業企業的成本核算工作主要是將企業在各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物料費用、人工費用以及其他相關的費用,運用會計核算方法進行歸集,并分配至各個生產期間與產品對象。與此同時,成本核算工作還能為相關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及時精準的生產成本以及費用數據,為差異分析、生產成本預測、產品生產決策以及相應系列的成本管控工作提供有效幫助,使企業管理層更加清晰地了解企業生產相關費用,從而據此推進相關生產流程精簡、生產用料改進等系列操作,進一步提升內部生產經營水平[1]。
首先,精準的成本核算是企業同上下游供應商以及客戶進行商業談判的重要數據支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除產品質量與相應服務外,企業的產品定價往往是商業競爭之中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企業為保證一定的利潤以維持日常運作,在面對不同材料的供應商與客戶時,采取的定價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對企業購進供應商提供的生產材料而言,購進材料所制作的產品區分,以及相應產品的定價策略,都會影響企業購買生產材料時的報價。而這復雜的報價策略是建立在一個完整準確的產品成本核算體系之上的,只有擁有一個精確完整的成本核算體系,企業才能運用各種不同的報價策略為企業謀求更大利潤[2]。
其次,良好的產品成本核算工作能夠為企業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與分配,幫助企業合理規劃生產批次以及訂單生產數量,從而達到規模化發展的目的,降低單個產品成本以達到批量產品成本最低的要求。與此同時,相關生產車間負責人也可及時了解生產料、工、費的消耗情況,并同預算進行比對,分析差距,及時改進生產流程,提升成本效益。
目前,大多制造業企業的產品成本核算管控理念仍然停留在傳統方式上,即為管理者,或報表信息編制人員提供相關的固定資產使用情況、生產所發生的料工費等一系列成本數據,并沒有意識到成本核算能夠運用于企業的生產規劃、物料管控以及相應的訂單決策等一系列內外部運營管理的工作中,能為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提供有力支撐。另外,大多數企業內部并未將先進的成本會計理念貫徹于生產流程中,相關先進的會計理念也并未得到有效應用,使得成本會計在大多數制造業企業中被歸類為財務會計而不是管理會計。這就導致成本核算工作在制造業企業中無法發揮其對企業生產流程、訂單決策等一系列工作的效用,也無法從真正意義上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首先,大多數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成本大體上可劃分為與生產直接關聯的材料成本與人工成本,以及相對應的制造成本三大部分。將企業內成本的核算對象局限在了產品生產層面,而并沒有考慮企業生產前端備貨,以及后端銷售期間所產生的相應的人力以及物力成本等,在一定程度上對成本核算的管理功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其次,分步法與品種法這兩種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仍然廣泛運用于各生產制造企業。由于各生產制造企業主要生產的產品并不相同,同時相應的生產成本核算要求也并不一樣,即便大多企業能夠較快地進行成本核算工作,但在成本數據的精準度上有所欠缺,甚至出現個別企業為美化成本數據,對核算流程進行故意更改,導致成本核算所得出的成本數據失真。
最后,在多數企業中,廠房及相關固定資產同相關的維護費用以及管理人員薪資等一系列成本,均計入制造費用進行統一核算。而制造費用作為典型半變動成本,具有多種復雜的成本項目,若是進行簡單的劃分,則會使得成本管理工作難以開展。
實際的產品制造流程大多工序復雜,涉及材料多樣,多數人員參與,并不是簡單的財務核算就能夠梳理清晰的。而制造業企業中大多數財務或成本核算人員對于生產流程并不是十分了解,熟悉生產流程的車間負責人又不懂如何進行精確核算,這就造成制造業企業在進行車間生產相關成本核算之時,出現成本項目歸集過于粗糙,或成本費用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給后續的成本管理相關工作加大了難度以及工作量。
目前,由于大多數制造企業管理層主要負責生產以及訂單的管控,對于成本核算與管理工作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企業內部缺少一個專業的成本負責部門,抑或是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體系。該問題則進一步導致企業內部成本核算與相應的管理流程無法有效地持續開展,同時造成在基層車間中的現場管理缺失、產品成本定額管理等系列初始數據不完善,以及相應的財務制度得不到應有的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另外,在開展成本管控、績效考核及預算編制等一系列決策規劃工作時,相應的成本信息或數據無法為這些工作提供真正有效的數據,使得成本核算與管理工作在企業內可應用領域匱乏。
廣大制造業企業內部成本核算工作的開展應當從內部理念更新為起點,提升全體員工的成本意識,為后續相應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氛圍。
首先,應當定期在企業內部召開相關會議,要求管理層同各車間主任參加,進行該生產期間成本核算工作與相關的管控工作落實情況報告,以此提升各管理人員以及車間負責人員的成本意識,為成本核算管控人員開展相關工作打通渠道[3]。其次,對內加強全體員工尤其是相關財務人員以及成本核算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成本核算管控專業能力,可通過為相關人員提供專業培訓等方式提升其工作水平與業務能力。最后,對外招聘相關人員時,除對其相應的專業能力考核外,還應當對其綜合素質進行適當考量,為企業內部成本核算工作的開展注入新鮮血液與活力。
企業在成本核算細化過程中,可結合自身與客商特點,建立相應模型進行生產成本核算。運用相應模型有效劃分固定成本同非固定成本,模擬生產組合,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記錄相關數據,為后續管理與改進工作留有參照。
以蘇州納米研究院某分公司為例,其出于維護客商關系的原因,建立了符合自身經營特點的成本利潤加成定價模型,采用變動成本與利潤加成的模式進行客戶產品訂單承接。若車間留有多余產能,則會選擇填線生產方式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且該填線產品同樣是根據變動成本利潤加成模式進行相應定價,以此來實現企業生產過程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制造業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工作不能將核算工作同相應的生產流程割裂,成本核算與管理人員應當充分了解生產流程及相應成本細節,且車間負責人也應當熟悉成本核算工作需要哪些生產數據,并安排工人進行及時的記錄且良好保存,防止相關數據的缺失造成成本核算工作開展困難。
與此同時,應當定期組織相關財務人員下車間學習生產流程并熟悉成本項目,還應當在各車間配備財務專員,為車間成本核算以及控制工作提供指導,且負責上級財務部門相關成本核算工作落實情況。以此達到“業財融合”,加深財務工作對于生產流程的影響力。
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體系建立是企業內部成本核管工作的最后一環,亦是最關鍵一環。首先,企業可通過建立獨立的生產成本核算部門,負責各個車間產品成本的核算工作以及相關的成本管理規范。同時,在各個生產車間設立分部,由各生產車間成本核算管理專員同車間主任共同參與管理。其次,各車間成本核算分部應當定期將車間相關生產產品成本數據匯總,并及時上報于企業成本核算管理部門,企業成本管理部門安排專員對上報數據進行核實以及處理工作,進行差異分析等財務數據分析操作并撰寫成本核算管理報告,再上報至管理層。最后,管理層依據相關報告,結合外部經營環境及內部自身運營情況,進行相應的生產預算以及流程改進等工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益與戰略競爭力[4]。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制造業企業內部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要做大做強我國制造業,相關企業應當重視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時發現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注重生產的同時緊抓成本控制。企業要依據外部經濟環境,優化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控機制,推進企業生產流程科學化,材料使用規范化等一系列工作,不斷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為我國制造業的長足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