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霞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北溝九年制學校 甘肅平涼 744404)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應該通過優秀文化對學生思想情感進行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同時也是小學生發展成長所需的。基于此,本文結合實際教育教學經驗,就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進行了分析與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對學生心理健康建設過程中的教育教學,通過教育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當前小學階段的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包含抑郁、恐懼、焦慮、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厭學、說謊等心理問題。因此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培養等。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針對上述心理健康情況進行干預,并進一步促進小學生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從而實現小學生健康成長[1]。
教師應該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本文就以下幾點策略進行了探究:
許多學生產生焦慮、厭學的心理,就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不敢向教師求助,然后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可以營造寬松的語文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信,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直面困難。那么應該如何營造寬松的氛圍呢?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肯定學生的想法;在學生思維出現偏差時,可以通過延遲法委婉地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己意識到錯誤并糾正回來。[2]
以《竹節人》為例。學生在學習這一課時需要感受作者對竹節人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需要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但是像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卻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文章的最后會寫出老師也在玩竹節人,為什么老師也喜歡玩竹節人。雖然前面的問題也可以展示出竹節人給人們帶來的樂趣,但后面一個問題相對偏離主線。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疑問,教師并沒有否定和忽視,而是布置成作業讓學生在課下思考。這一處理方式既不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還會給予學生自信,讓學生敢于大膽地在課堂上發言和討論,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信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對此教師要全面注重自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而全面促進學生成長。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可以從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走月亮》這篇文章介紹了月色下美麗的景色,也展現了主人公與母親之間濃濃的親情。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就可以挖掘本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位月色之美,像“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等等;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細節之美、普通之美,進而滲透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健康教育。另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晚上尋找月光下的美景,促進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之美,進而促進學生更加熱愛生活。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搜尋的美景,分享給其他同學,使學生從分享中獲得愉悅;或者鼓勵學生按照文章內容畫出自己心目中月光下的景色;等等。教師挖掘教材資源,利用教材中的文字、思想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受到熏陶,加強精神建設,最終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3]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有些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問題。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可以建立反轉課堂,增強學生在平時的磨煉。所謂反轉課堂,也可以稱為小教師課堂,也就是由學生擔任教師進行講解,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提問、質疑或補充。
以《父愛之舟》為例。教師在開展本篇文章的教學時,就設計了反轉課堂,按照文章的主要段落,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要求小組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分析解讀段落中展現的父愛,以及文章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在小組合作中,學生互相監督,共同討論遇到的問題,像文章的線索是什么,哪些詞語展現了父愛等。這一方式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而在小組講解階段,由于經過共同討論,提煉出了部分精華,因此受到了其他同學以及教師的認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其學習熱情也被調動起來。教師建立反轉課堂,給學生鍛煉和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磨練中培養堅毅的品質,最終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4]
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也可以通過豐富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解決學生厭學、恐懼、緊張等心理問題。以《牛郎織女》為例。教師在開展本篇文章的教學時,就組織了豐富的學習活動。例如為了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掌握,教師組織了課本劇改編活動;也就是學生需要將這個故事改編成課本劇,并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種形式打破了課堂的束縛,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因此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布置了一項有趣的作業:要求學生自主結成小組,根據文章內容設計連環畫,展現出這個故事。這種作業內容比較靈活,也使學生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除了這種形式以外,教師還組織了誦讀活動,鼓勵學生以誦讀的形式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另外還鼓勵學生了解其他版本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和其他神話故事;等等。教師以豐富的學習活動調動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樂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最終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積極的發展。[5]
許多學生之所以存在厭學、恐懼、焦慮等心理,就是因為在學習中與其他同學產生了差距,落后于其他學生。針對這樣的心理問題,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個案輔導,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能夠積極、活躍地參與班級活動。例如有的學生基礎比較差,在學習《繁星》這篇文章時,很難理解“利用聯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這一難點。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了以此為主題的微課。在微課中教師詳細地講解了這篇文章中的聯想和想象部分,像“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眨眼”就是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展現了自己與星星之間的友情,這種擬人的手法使得星星更加靈動,也彰顯了作者與星星的親密。這種微課形式使得學生在課下也可以學習,而且可以反復地觀看,促進了學生對難點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促進了學生語文基礎的夯實。在這種幫助下,學生會逐漸縮小與其他同學的差距,也就不會產生焦慮的心理。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問題進行個案輔導,促進學生始終能夠融入班級中,跟得上班級的發展,最終促進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6]
分層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規律,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還可以設計分層教學,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遵循主體性、流動性、綜合性原則;也就是要結合學生方方面面的實際學情進行分層,而且這種分層是靈活的、可調換的。比如有的學生在剛剛接觸小古文時沒有打好基礎,被劃分為中層小組,但是在學到《楊氏之子》的時候,其語言組織能力和文章理解能力都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而且在學習過程中比較積極,樂于表現。教師就可以將該學生調換到上層小組中。而該學生的例子也會激勵其他學生,促進其他學生積極向上。另外像有的學生基礎不好,教師將其劃分到較低的層次小組中。學生在學習中不會感受無法解決的困難,反而會因為解決問題獲得成就感,其樂觀積極的心態也會逐漸養成。教師利用分層教學讓學生得到鍛煉的同時獲得滿足感,最終促進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新課標指出,評價不僅具有檢查功能,還具有激勵功能。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還可以優化評價機制,以發揮其引領作用。在優化評價機制時,教師需要遵循過程性、綜合性原則。例如在《月光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評價學生在貝多芬是如何創作出《月光曲》的、在創作過程中貝多芬的思想感情發生了什么變化等重點知識方面的掌握情況,還要就學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比如在小組合作中,學生是否進行了默契的合作,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難,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迎難而上還是放棄)等;另外在小組合作中,是否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了課堂討論,是否有學生抱有渾水摸魚的心態等。除此之外,學生在討論中是否提出了創新性意見,還是人云亦云,都是值得教師評價的。通過這種過程性、綜合性評價的引導,學生會逐漸樹立正確的、積極的學習心態。教師優化評價機制,使學生在評價中得到正確的引導,最終也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小學語文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有效地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可以全面促進小學生心理建設,可以用語言的力量更好地讓學生成長。對此本文從培養學生自信、加強精神建設、增強平時磨煉、提高學習熱情、進行個案輔導、尊重發展規律和發揮引領作用七個角度出發,對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探索。雖然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也有助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精神,但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見,可以讓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小學語文課堂,以促進學生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獲得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