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中醫院 馮瑤 談勇 胡榮魁
國醫大師夏桂成教授,是著名的中醫婦科學家,年過九十,仍精神矍鑠,奮戰在醫療、教學、科研一線,每周上午門診4次、查房1次,下午圖書館查閱資料或撰寫文章。
眾人謂:夏老精神依然,容顏未老,眼力神韻,記憶如初,除了有點花白頭發以外,似乎沒有“年邁”的感覺。這些“不變”引發人們好奇,這永駐的“青春”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都在猜想:是何物使他如此精力旺盛,如此年年學術上不斷“高產”?要想解開這個謎團,讓我們來看看夏教授樸素的生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夏桂成教授根據《周易》所闡述的自然天、地、人之間的關系,陰陽之氣總體協調人體的代謝,平衡著陰陽,使之順應自然變化,順應自然就會頤養天年。夏桂成教授提倡“陰陽平秘,精神乃治”,非常反對不規律的作息時間讓一些人夜作晝用,晝則夜寢,黑白顛倒,生活無序。他常謂之:陰陽皆反,豈能不加速衰老,諸病不久將至!
夏老自己每天五點半起床。起床洗漱后,進行八段錦或太極拳,然后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書籍,因為晨起腦子非常清醒。吃完早飯后去醫院上班;上午平均診治20~25 名患者,工作結束,午餐后稍事小憩,下午自由工作,圖書館等處是他喜去之處;通常五點半到六點用晚餐,餐后稍事休息,即與夫人作短距離的散步和交談;晚上八點左右用熱水泡腳達20 分鐘,不需要太燙,而是溫熱水,時常用手反復搓動、按摩。浴足后穿上舒適的棉質鞋,稍作走動后,九點半到十點間就寢。他每天早晨的餐飲比較豐富:牛奶、雞蛋、稀飯、面包等,非常注重早晨的營養。每天十二點四十到兩點午休。下午適當看看書籍或外出散步。
一天的生活看似平淡,但是非常有規律,保證睡眠非常重要,夏桂成教授指出:充足的睡眠賽過吃補藥。他并不主張多吃補品,所以所謂的補品:冬蟲夏草、燕窩、西洋參等等,他皆不服用。好的睡眠是精神充沛的基本保證,過遲的睡眠會導致體質的下降,百病叢生,這是他養生信條之一。
飲食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隨著社會的發展,膏粱厚味過多的食物結構日益危害著人們的健康,理因防范,可是愈來愈多的社會活動,幾乎使人疲于應付。夏桂成教授最怕工作之余的應酬,因為他自知腸胃功能歷來偏弱,稟賦脾胃虛弱,過度的辛辣、油膩尚且不說,即便是生冷、滋補之品,都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導致便溏、腹痛。所以當年過半百之后,他唯恐身體素質下降,首先從后天脾胃著手。他認為,腎之衰退,在八八之年已經在所難免,唯有保護好后天,才能保養體質,頤養天年。所以在他一概謝絕應酬之余,擅長以清淡、溫潤、平補的調養方法,時刻不忘顧護脾胃。平素夏桂成教授食譜是以“粗茶淡飯”、五谷雜糧為多,盡量少食禽肉類、海鮮等,他認為對胃腸道影響比較大。平素喜飲淡茶,忌飲咖啡。水果中夏教授比較偏愛蘋果,至于葡萄、獼猴桃由于容易引起腹瀉,食用并不是很多,主要旨在不去觸犯脾胃為要。
夏桂成教授指出:心腎相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心者,離火也,腎者坎水也,正是《易學》中坎離既濟,心腎合交之意。古代的高僧參悟練功時也講究天人合一,心氣下降,腎水上滋,心氣得以滋養,腎氣得以納藏,這是更高層次上的養生。
現實當中,如何面對,如何做到?夏老早年特別懷才不遇,年輕時候的夏桂成并不像現在有名,他做了二十幾年的主治醫師,但是他一心鉆研學問,卻在低職稱的情況下,依舊當選為全國中華醫學會婦科分會常務委員。他在幾次晉升職稱時也將機會讓給了別人。夏桂成教授從不因為瑣事與周圍醫師紅臉。
心胸寬廣,海闊天高,怡情悅志,寧心安神。秉此觀念,夏桂成教授可謂禮讓三先,在外謙謙君子風度,在家又是溫和體貼的“好丈夫”,為照顧身有殘疾的老伴,他每個周末還去菜場買菜,將此作為對家人的關愛。閑適心情,可以更加接近生活。當然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生活、工作中夏桂成教授總是先人后己,這一點是人所共知的。
受到夏桂成自身學術思想的影響,當然這也是來自于中國古代的養生觀點,比閑適心情還要來得進一步深入:注重心腎相合,這是在超然于塵囂之外的一種境界。夏桂成教授時常鍛煉氣功,注重冥想,心氣得以沉降斂藏,腎精亦可以得到滋養。
順應時令是大自然的要求,二十四節氣有著大自然特殊的規律,春發、夏浮、秋肅、冬藏,這些都是人們應該注意到的節令現象。夏桂成教授每每于盛夏入三伏天時要休息1日,停診1~2 周,即使再忙,大暑這天也是要注意休息的。他會選擇在春分、谷雨等節令外出游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他在名醫堂的診室里掛有一張日中服藥圖和不同體質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活時辰圖。
夏桂成教授的養生經驗源于生活,亦用于生活,是一冊可以得到更多收益的生活百科書,看似平淡無奇,卻是他按照運氣學說推算出來的成果,它告訴我們如何陶冶情操,造就精氣神。他時常教導我們: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欲”的泛濫,現代社會,各種欲望腐蝕著人們的心靈,對于財富、地位等等,追求永無止境。達到欲望者則心生貪念,而想要有更好的所求。未達愿者,心生哀怨,憂愁寡歡。熙熙攘攘無不由“欲”而來,只有節制心態,適可而止,善于滿足者,在平淡追求中獲得樂趣,方是養生之境界。
(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