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后,11 月16 日至22 日,中美舉行了4 場會談,在多領域展開溝通交流。從全球經(jīng)濟疫后復蘇到應對氣候變化,再到解決地區(qū)熱點問題,中美近期連續(xù)互動,探討的議題都涉及共同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世界兩大經(jīng)濟體的頻密互動,也對外傳遞出三個關鍵詞。
自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后,11 月16 日至22 日,中美舉行了4 場會談,在多領域展開溝通交流。從經(jīng)濟團隊到氣候問題特使,再到兩國防長,世界兩大經(jīng)濟體的頻密互動對外傳遞出三個關鍵詞。
11 月14 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美國總統(tǒng)拜登舉行會晤,這次跨越大洋的握手也飽含世界對中美關系的期待。中美兩國能否處理好彼此關系,攸關世界前途命運。
會晤中,中美元首同意兩國財金團隊就宏觀經(jīng)濟政策、經(jīng)貿等問題開展對話協(xié)調,同意共同努力推動《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7 大會)取得成功。同時,兩國元首責成兩國工作團隊及時跟進和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隨后,中美在不同領域溝通交流的新聞稿里,都可見落實元首共識的表述。
近年來,中美雙方團隊如此快速高效地面對面溝通,并不多見。今年9 月,中方曾批評美方并沒有把領導人穩(wěn)定雙邊關系的政治意愿轉化為合乎邏輯的政策,認為美方的團隊“似乎拿了兩套樂譜”。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后,中美雙方及時按照兩國元首確定的工作重點,保持對話溝通,管控矛盾分歧,推動交往合作。頻密的互動,本身就是重要信號。
11 月16 至22 日,7 天時間里,中美雙方在3 個領域進行了4 次會談,共識的落實速度可謂十分快速。
11 月16 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G20 巴厘島峰會期間會見了美國財長耶倫。
11 月18 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泰國曼谷APEC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應約會見美國貿易代表戴琪。

當?shù)貢r間11 月14 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美國總統(tǒng)拜登舉行會晤
11 月19 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記者會上透露,根據(jù)中美兩國領導人的要求,中美兩國氣候特使在沙姆沙伊赫進行正式磋商,討論如何合作推動COP27 成功。
11 月22 日,正在柬埔寨出席第9 屆東盟防長擴大會議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應約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舉行會談。
在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中,習近平提到,雙方應該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同確保中美關系沿著正確航向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表示,“不相撞”就是指在軍事層面上不發(fā)生沖突。中美兩個大國不發(fā)生沖突、不發(fā)生戰(zhàn)爭,對兩國以及世界都至關重要。此次中美防長談論“不相撞”的問題,加上其他各領域的溝通,立體、全面地將元首共識落在實處。這不僅是對中美關系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
雙方落實元首共識的具體行動,也可從“一詞之變”去觀察。戴琪正式上任以來,曾3 次與中方交流。前兩次交流,中方的評價都是“坦誠”“務實”“建設性”。而王文濤與戴琪的這次交流,在中方新聞稿里被表述為:“坦誠、專業(yè)、建設性”。
在分析人士看來,“專業(yè)”意味著不要把經(jīng)貿問題政治化,不要為了實現(xiàn)某種政治目的而去污名化或者是扭曲實際的經(jīng)貿行動,這正是落實元首會晤共識的實際舉措。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fā)達國家,中美不僅在雙邊領域存在廣泛合作空間,在全球性議題上也承擔著重大責任。當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zhàn)是中美面臨的共同難題,自然也需要雙方的共同應對。
從全球經(jīng)濟疫后復蘇到應對氣候變化,再到解決地區(qū)熱點問題,中美近期連續(xù)互動,探討的議題都涉及共同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
尤其是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美如何共同應對,更是備受外界關注。按照解振華的說法,“零和就是失敗,合作才能共贏”。
此前,中美在氣變領域有較好和長期的合作歷史,即使是在兩國關系很復雜的情況下,該領域的溝通聯(lián)系也從未中斷。但在今年8 月,受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的嚴重影響,中方不得不暫停了中美雙邊氣候變化商談。此后,中美氣候特使保持非正式溝通,但一直未開啟正式會談。
據(jù)美國《紐約時報》披露,中美兩國氣候特使在COP27大會期間有多次非正式會面,還有人看到美國總統(tǒng)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走進了中國代表團的辦公室。這一頗具深意的細節(jié),成為中美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的最新縮影。
另據(jù)美方披露的消息,易綱會見耶倫時,雙方討論了全球宏觀經(jīng)濟和金融發(fā)展,包括能源與大宗商品高價與波動所帶來的挑戰(zhàn)。在全球面臨許多挑戰(zhàn)的背景下,兩人還討論了G20 的相關問題。
王文濤會見戴琪時,雙方對共同關心的中美經(jīng)貿問題和多邊、區(qū)域經(jīng)貿問題進行了交流。
在魏鳳和與奧斯汀的會談中,雙方就國際和地區(qū)形勢、烏克蘭危機、南海和朝鮮半島問題等交換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談是今年以來中美國防部長第三次溝通交流。三次交流中,中美都談到了危機管控的問題。今年4 月,中方講的是管控風險危機,開展務實合作,確保中美兩軍關系正常穩(wěn)定發(fā)展。說這話的背景是,一些地區(qū)熱點問題可能產(chǎn)生溢出效應引發(fā)危機,中美兩軍都有管控風險、穩(wěn)定兩軍關系的意愿。今年6 月,中方談的是管控好矛盾分歧,不把矛盾分歧變成沖突對抗。很明顯,中方的措辭發(fā)生了變化。原因是美方?jīng)]有將美國總統(tǒng)拜登的“四不一無意”(所謂“四不”,即不尋求打“新冷戰(zhàn)”、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灣獨立”;“一無意”指的是無意同中國發(fā)生沖突)承諾落到實處。會談前,美軍軍艦過航臺灣海峽并公開炒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zhàn)區(qū)對美艦過航行動全程跟監(jiān)警戒,戰(zhàn)區(qū)部隊保持高度戒備,隨時做好挫敗任何挑釁的準備。
魏鳳和與奧斯汀會談時,特別談到了兩國兩軍關系。他表示,當前,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fā)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為人類戰(zhàn)勝危機指明了正確方向,亞太的和平穩(wěn)定需要地區(qū)國家共同努力維護。中國希望與美國建立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大國關系,這也應該是中美共同努力的方向。美國必須理性地看待中國的發(fā)展壯大,不要攻擊抹黑中國、遏制打壓中國,不要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只有這樣,中美關系才能搞好。穩(wěn)定的兩軍關系對兩國關系發(fā)展至關重要,兩軍應當避免沖突對抗。
權威軍事專家表示,拜登政府上臺后,美國逐漸把臺灣當成一張“牌”來打,臺灣問題明顯變成了著力點。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博弈,逐漸成為硬手段的比拼。危機管控的重要意義,也進一步凸顯。
此次中美防長會談中,魏鳳和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這意味著什么?權威軍事專家表示,軍事上的“紅線”意味著不可逾越。如果逾越就會遭到強烈的反制與報復,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相比于其他領域的報復,軍事上的報復更加立竿見影。中國軍隊有骨氣、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堅決維護祖國統(tǒng)一,美國必須正視這一點。
不可否認,中美關系的改善并非一蹴而就,雙方團隊在未來保持溝通尤為重要。在中美的接連互動中,“繼續(xù)”也成為雙方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王文濤與戴琪會談時,同意雙方繼續(xù)保持溝通。戴琪還透露說,期待在公開和坦率對話的基礎上,與中方的對話能“更上一層樓”。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解振華在記者會上介紹,中美雙方已經(jīng)商定,在COP27 結束之后會繼續(xù)開展正式磋商,“甚至還要進行面對面磋商”。
中美防長會談結束后,中國國防部新聞發(fā)言人譚克非在記者吹風會上表示,中美雙方認為,應當保持溝通渠道暢通。下一步雙方將保持溝通接觸,共同把兩國元首重要共識落到實處,為推動中美兩軍關系重回正軌作出努力。
一直以來,“合則兩利,斗則俱傷”都是中美關系發(fā)展的金科玉律。中美雙方在經(jīng)濟、氣變、安全等領域繼續(xù)保持溝通的共識,正是為“合則兩利”創(chuàng)造現(xiàn)實條件。這些已經(jīng)進行的中美互動被不少外媒解讀為中美關系“解凍”或“趨于穩(wěn)定”的最新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11 月8 日至16 日,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王超率團訪問美國紐約。這是3 年來中國訪美規(guī)模最大的代表團。作為代表團一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表示,美方人士對于中美關系的現(xiàn)狀和未來走向普遍感到擔憂,中美之間存在很多結構性問題,而這些問題都不容易解決。但不少美方人士都希望中美關系能夠得到改善,雙方能夠加強交流互動,加強對話以管控分歧。吳心伯特別提到,在交流時,美方人士一再表示期待早日訪華。因為直接對話,更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對華認知。
吳心伯認為,雖然美國社會對中美關系存在“消極聲音”,但仍出現(xiàn)不少“積極聲音”,一些有識之士也正為此作出努力。美國政府、智庫、媒體對于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的反應都是比較積極的。此次會晤后,中美有望能夠恢復和重啟一些交流與對話機制。雙方在這個過程中,會加強對話溝通,以及推進在一些具體問題領域的合作。溝通對話越多,越能增進彼此了解,找到達成共識的可能。
“在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可能會看到中美關系的‘局部天氣’有所改善。”吳心伯說。
但更多分析認為,中美關系下一步的走向,還要看美方的具體行動。正如有評論指出,中美互動的“共識”與“落實”缺一不可,美方能否將雙方共識“繼續(xù)”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成為影響中美關系下一步走向的關鍵。
近年來,美國對華認知深陷誤區(qū),習慣從冷戰(zhàn)思維和戰(zhàn)略競爭的視角看待和定義中美關系,直接導致中美關系陷入僵局。而中美在溝通上“斷觸”難免加深戰(zhàn)略誤判,擦槍走火甚至爆發(fā)沖突的現(xiàn)實風險就會增加,這對兩國乃至世界而言都是極大的不穩(wěn)定因素。雙方能坐下來談,說透意圖、亮明立場,對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正確軌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眼下,中美在軍事、經(jīng)貿、氣候等多個領域都恢復了高層對話,釋放出兩國關系回暖的積極信號,但對美國的種種說辭,還是要聽其言、觀其行。事實上,近年來,中美進行過多領域多層次的對話,雙方有很多表態(tài)。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始終堅持以一種成熟理性的方式與美國打交道。但遺憾的是,美國人經(jīng)常是說一套做一套。比如,口口聲聲支持“一個中國”,卻暗地里給“臺獨”撐腰打氣;一邊信誓旦旦要“加強合作”,一邊對中國企業(yè)揮起制裁大棒;前面高喊堅持“多邊主義”,后面就裹挾盟友策動“反華團體”……就拿最近來說,中美兩國防長還在會談,美國副總統(tǒng)哈里斯就踏上了位于南海邊緣的巴拉望島,拱火意圖顯而易見。
正如有觀察人士所言,中美之所以能夠溝通對話,不是因為美國改變了對華認知,而是中國自身的發(fā)展讓我們有實力談,正確的立場讓我們有底氣談。歷史和現(xiàn)實反復證明,由于美國始終抱著霸權執(zhí)念不放,就必然會對潛在的競爭者進行千方百計的打壓遏制,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特別是當前,美國國內面臨政治極化、通脹高企等諸多難題,通過在外面樹靶子來轉移矛盾,更成為其不得已的選擇。可以說,美國對華言行不一或將是常態(tài),關鍵是我們要堅定立場、亮明底線,繼續(xù)做好自己的事情。用發(fā)展實力爭取戰(zhàn)略主動,這是我們敢于斗爭的底氣所在,更是應對變局不變的王牌。